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式民主的文化渊源探析
2024-12-31徐综远
摘 要:新时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继承。中国式民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从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诉求。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使中国民主思想充分接纳各国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丰富了其内在涵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自身定力,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自信力与创新力使中国式民主在面临文化大融合背景的境况下,依然可以保持中国式民主的自身优越性,实现中国式民主的再发展。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公义、和为贵思想,在推动当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建设的过程中奠定了深刻文化基础。
关键词:包容性;自信力;创新力;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092;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108 — 05
一、中国式民主的内涵特征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导向的,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科学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民主实践方式,即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价值逻辑。在这一民主运行逻辑中,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得到了再丰富,民主工具链条也更加完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中国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属于中国人民自身的民主话语权和民主政治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中国式民主坚持以人民的主体性为根本原则,有效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国以来所形成的民主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理论思想和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举措,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需求的深刻把握,对中国式民主实质内容和实现方式的再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最新实现路径,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其复合型的价值体系,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过程民主与结果民主、顶层制度民主与基层实践民主辩证统一,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群众路线的集中型民主实现方式,这极大优化了民主运行逻辑中出现范围不够广、过程不连贯、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自党的二十大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的发展理念,立足本土发展实际,其多方位的政治内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进方向,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是中国式民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充分表达。
二、中国式民主立足的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蕴含的民主、民本思想为中国式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土壤,实现了在传统意义上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开始了寻求主体平等性的伟大开端[1]。中国式民主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育下实现了同现代社会需求相协调的民主价值理念,其包容、自信和创新的内在品质,赋予了中国式民主强大的文化认同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成为有根、有源的伟大民主实践方式。同时也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下,现代中国式民主对平等、民本和共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回答。
(一)文化包容中塑造中国式民主
中国式民主下的内在的包容性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整体观中持续发展而来的,充分体现了“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形成共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2]的思维方式,这种矛盾中融合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式民主的前进奠定了根基。此外,中华文化倡导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困难中寻找合作,在矛盾中寻求融合,以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精神为实现共同繁荣而努力,正是有了这种“顺天法地,包容万物”[3]的精神情怀,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不衰和繁荣昌盛,为中国式民主的实现开创了路径基础。从历史角度出发,在古代有郑和下西洋实现东西文化传播交汇的史证,在如今有一带一路实现东西方经济深度融合的蓝图,无一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交流中的充分展现。也正是在包容的文化背景下实现了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明的新气象,赋予了不同时代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态度,进而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这种精神正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其中统一战线理论的应用正是文化包容性的充分体现,它推动了各个民族、各个阶级、各个地区的大联合,为实现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民主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现状,急需建立一个可包容各种政治观点分歧的机构,以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在文化包容之中成长起来的,其以民主、团结为会议主题,通过协商的形式吸纳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调节社会矛盾,以作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定。不论是面对战时激烈的斗争,还是战后社会矛盾的解决,文化的包容性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这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精神内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论是在国内矛盾还是国际冲突中一直贯彻和谐进取、共同繁荣,相互包容的精神主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4]。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保持充分的文化包容性是面对矛盾冲突的一把金钥匙,在解决问题、促进文化交流实现中国式民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充分把握和发扬包容性这一文化内涵变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自信中塑造中国式民主
中国式民主的建设路径必须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实基础,在面对复杂的文化冲击中依然可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思想哲学中的“克己复礼、以德服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家国天下、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胸襟气质无一不是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信力的深度认同。对文化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从历史的演进中寻求文化自信,我们拥有“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从文化的流传中寻求文化自信,我们拥有“唐诗宋词”的伟大经典,从文物的辉煌中寻求文化自信,我们拥有“陶瓷、丝绸”的物质文明,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传统现如今依然广为流传,究其本质,则来自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和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文化自信的历史属性赋予了中国式民主强大的定力,后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寻求这一切发展进步的历史依据,首先要从文化的自信力中发掘,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6]。现如今,中国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家法治能力愈发完善,这首要归因于良好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无一不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智慧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让世界用全新的态度审视着这个正在崛起中的东方文化大国。
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以文化自信为依据,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思想,从本质上同西方“自由、民主”区别开来。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本指引,在这个基础上所呈现的民主模式,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民主的前进方向,着眼于对本土国情的探究和对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把握,这也就出现了全过程民主这一重要概念,以更切合实际的方法解决中国自身所面对的问题。
(三)文化创新中塑造中国式民主
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以立足社会实际为重要原则,所以必须将文化的创新力作为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属性。文化创新作为一脉相承的思想根源,从产生到发展都有自身的特殊定位,以展现出特定民族适应世界激变的独特品格。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并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重要基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根源所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特征,构建文化的新理论、新内容、新制度、新技术,赋予文化时代性的变革”[7]。文化的创新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困难中不断前进,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8]。
在唐宋时期,诗词、歌赋作为文化经典,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智慧,实现了文化的大繁荣,并广为流传,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对现如今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正是在文化创新的激励下,一次又一次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了高潮。近代以来,中国面对严峻的社会危机和变革,中华文化利用其先进的创新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融合,进而改变了政治、经济落后的局面,拯救了中国于危难之中。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创造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都是在文化的创新性引导下实现的,进而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与改革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总结与分析,发掘文化创新的前瞻性作用是实现党和国家不断进取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在文化创新中寻找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时,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伟大结合,进而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内涵。
现如今,实现中国式民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与时代的并肩前行,所孕育的民主创新理念更是对中国几千年以来所形成以民为本意识的转化。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可以绵延不衰,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以全新的姿态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矛盾冲突。中国式民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创造性的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时代性理论,为人民当家作主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中国式民主下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式民主的深度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价值内涵,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民主化道路,其中民本、公义、和为贵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最大化的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展现了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下的重要作用。
(一)以民为本:塑造中国式协商民主
中国式协商民主与西方传统民主理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全体人民作为政治服务的主体,将以民为本融入到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的道路之中。各政治主体秉持协商的理念,把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核心,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民主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所蕴含的民主价值理念更是被现代民主所借鉴。
首先,以民为本体现了人民在传统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度的民本概念,从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人心目中“人”作为事物的掌控者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被拟人化的精神体现出人作为万物之鼻祖在世间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并且在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中,故事原型都是以人为思想化身的,把追求天道规律下的理性生活作为人情感和意志的本源,这正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与西方神话中“神”作为万物之本源的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以民为本作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在历代思想家的意识中早已体现。孟子曾讲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里就已强调了天子的使命与地位。何为天子,天子是替天行使使命之人,那天又是谁呢?天是百姓之民意所向,天子是权利的行使者,而不是权利的独有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孟子的思想之中,国家权利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权利机构是由人民所赋予的,而天子仅仅是人民所给予的一个“权利象征”。墨子所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思想亦是对民本思想的扩展,在这基础上,墨子更是提出作为国家君主的天子应该是选出来的,用“贤士”来管理国家才会使天下太平,为民本的思想提供了新路径。同时墨子指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伐,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非乐上》),这种从社会小生产者利益出发的角度,提出“兼相爱”的思想道德原则,把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局限于上下级官僚统治的民本建设,而引入了人的自我修养中的民本建设。这些独一无二的政治主张是空前的,深刻体现在了公序良俗之中。荀子是战国晚期的著名思想家之一,在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指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这一观点意在突破传统观念中的等级固话问题。此外,荀子所讲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意,形象的把君与庶人比作为“水与舟”的关系,表达了封建统治之下君主治国理政的谨慎之处。对此看来,古代思想家在民本思想中已有较深的思想转化,对现代协商民主下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以民为本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理念,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基本方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对此深入分析以民为本的民主政治理念,对现代中国式民主下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以和为贵:塑造中国式协商民主
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和为贵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一个思想标杆。在此背景下,广泛且平等的纳入多数人的意见是维持政治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一环,这在充分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同时,又秉持着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成功树立了当今时代复杂矛盾下的集体观念,发挥了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式发展,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重要理论源泉。
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以和为贵观念作为中国人民自身独有的伟大品格,在如今的协商民主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再体现。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兼容并蓄都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处世理念,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是事有所成的关键,但“人和”作为三者的核心是支撑人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战争和地方割据后仍然可以维持统一,“和”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它保证了民族大融合下多方利益的协同发展,而“和”文化表现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国家富强、民族平等、社会和谐”成为了它的代名词,让“协商”成为中国式民主发展的独特力量源泉,避免了误入西方民主陷阱的歧途。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区别于西式民主的关键。以和为贵作为协商的前提,在尊重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利益平等的最大公约数,与西方民主不可调和的二元民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政治场上“零和博弈”的对抗,使民众成为了最脆弱,利益侵害最严重的群体。而中国协商民主下的沟通使利益平衡成为了可能,不再单一牺牲弱势一方的利益,这是多方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面对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融合与利益矛盾显现,中国协商民主“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为人类“顺势发展、相互扶持、合作共生”提供了宝贵经验,使彻底去除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可能。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协商民主下的以和为贵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面对社会利益矛盾尖锐化的现状,要实现尊重众人之意,协同寡人之利,把政通人和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做到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次,面对世界各国利益分化悬殊,要合理处置国际矛盾,防止众人之意压迫寡人之利,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公开,做到取长补短、协同合作。以和为贵理念作为中国式民主政治的伟大总结,对国外民主国家公平公正地谋发展具有创新性贡献。
(三)以公为义:塑造中国式协商民主
以公为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研究民主本质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式协商民主以“公”为基本内涵,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利益。在面对国家事务的讨论中,毛泽东曾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9]。作为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定以公为义的执政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推动着文化继承和制度创新的相互融合,赋予了中国式协商民主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制度根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公为义作为“公”与“义”的结合,是集体观念思想的历史体现,从历史的多个角度出发,两者早已深入人心,是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运行的基本准则。《礼记·礼运》一文中所提出的“天下为公”观念即是历史过程中所影射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了普天之下人民百姓作为统一的共同体,拥有着普遍的利益趋向性,注重群体价值的实现。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文中讲到:“君子义以为质”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义”作为实现群体价值的重要基础,与“公”遥相呼应,协调着社会前进过程中的私利与公利的处世之道,希望将公利竖立于私利之上,限制个人利益的过分膨胀。历史中以公为义已然成为众多思想家深度探讨的重要思想之一,为后来中国式民主下协商民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现代视角出发,以公为义应是维护社会广大公共利益的,从本质上是区别于西方民主。虽不可否认西方一直自称为“民主之本源”,但此民主仅代表了部分资本家的政治诉求,不符合社会前进的基本要求,是个体主义在民主背景下的体现。西方背景下严重缺乏“以公为义”的理念,从西方议会民主视角出发,利益集团政治诉求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资源与背景的差异之中,其资源背景强大的一方才会拥有掌控公共利益的实际控制权,这导致了西式民主形式逐渐偏向于以政党为主体夺取议会席位的“零和博弈”竞争,导致了只要是其中一方政党支持的政策,另一方政党便坚决反对,使政党竞争开始趋向于国家实控权的争夺,而放弃了民主本身真实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相反,中国式协商民主是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以崭新的制度运行逻辑与理念在公私分野的前提下创造了最大的平衡,维护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让全体人民共同讨论、协商国家事物,形成共识。这就是在以公为义背景下中国式协商民主与西方民主的最大区别。
中国式协商民主以独特的政治民主理念展现着人民民主的本质。伴随着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人民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稳步提升,社会和谐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然成为凝聚共识、科学决策、协调差异的重要名片,必将对世界民主政治的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四、小结
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自信力和创新力深度结合,提出了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拓进取,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中国式民主化道路,这条道路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是科学发展、合作共赢的,它诠释了中国式民主的最新理念,用不同的视角定义着几百年前被资产阶级走偏的民主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再丰富与再发展,也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当代政治制度的伟大创新。协商民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借鉴,吸纳了“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以公为义”的思想理念,将协商的形式多样化,深刻诠释了中国式民主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创新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段治文,石然.中国式民主道路的逻辑形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5 (06):81-90.
[2]房宁.民主的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77.
[3]韩冬雪.论文化的包容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1-6.
[4]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 2013-03-24.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 2010(08):4-8.
[6]戚义明.文化自信壮行复兴路——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J].瞭望, 2014(23):10-13.
[7]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J].求实, 2013(06):73-77.
[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4-03-28.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09.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