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

2024-12-31褚贝贝

理论观察 2024年11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史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这篇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件,从多方面展现了一个政党应有的历史担当,深刻阐明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有很强的政治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D261.42;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152 — 04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纲领性文献,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战略判断及谋划,彰显了一个政党应有的历史担当。这个报告在未来一段时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政治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一、用大历史观来引领“纲要”课的教学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秘密武器就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重要方法[6]。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全局性、长远性、动态性、战略性的角度来分析历史的纵横联系,以大历史观的视角,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融入历史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长历史智慧;以高度的历史和文化自信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充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视野,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高度。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基本看法[1]。而大历史观是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重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史鉴今,强调从历史长时段出发,用历史的宏观视野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角度覆盖、从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制度优胜劣汰的多维度,去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某阶段的历史进程[8]。大历史观要求更高、视野更为开阔,它结合了多个领域、多种学科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客观规律。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近现代史,则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之中,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接续发展,不能粗暴地用现代化和传统的不同,将它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割裂开来。

“纲要”课是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的主要教学渠道和思想阵地。通过大历史观的引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用多维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长久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纲要”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怎样把大历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线教学相结合起来,讲好“四个选择”?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着力:

第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视角出发,把大历史观教育放在突出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案例选取、实践指导等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首先,需要讲好的就是历史上的“兴”与“复兴”的关系、为什么要“复兴”。重点展现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道路上的阶段演进和接续探索,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整体认识,而非碎片化的知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重视历史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将不同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加以融合,如在讲授近代史开端与回顾近代屈辱史时,我们常常将原因归结于当权者的保守、腐朽,能否从不同领域讲讲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需要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大历史观的视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站位和历史敏感。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不能回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曲折和失误。中国共产党人忽视和重视历史规律的结果对比,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错误的泥淖中重新站立起来。再次,帮助学生理解在复兴道路上的变革,变革并不意味着之前道路或者选择的失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一直都处在变革之中,呈现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变革的历史渊源、守正创新。

第二,从时代的浪潮中,理解大历史观的宽广视角。虽然救国、兴国、强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个完整的事业,但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而多维度的历史视角,需要将人物或者事件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的历史进程中去看[4]。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只讲中华民族发展史,要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描绘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从世界的风云之中把握历史规律,从时代的浪潮中探索中国的选择。在问题创设、教学引导中把握好“两个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为“纲要”课的教学提炼了标志性的概念,构建了历史叙事的新体系,厘清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演进。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在教材中所熟知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等史实进行讲授、分析和掌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去看待和分析问题[11]。

第三,增强历史主体意识,彰显民族、历史自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又是历史的评价人,是社会历史的源泉和归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至上”历史观是结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观为理论基础,从民本思想角度出发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怎样帮助学生们厘清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认清中国人民是作出“四个选择”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大历史观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在讲述国家蒙辱的危急时刻,人民寻求真理的迫切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的契合;人民对于民族独立地迫切需求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革命道路、执政理念的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探索的契合。这种契合就是大历史观与正确的党史观内在的一致性,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共奋斗、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让学生知来路、明发展,在分析历史现象、事件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增强民族、历史自信。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梳理“纲要”课的教学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坚定的理论源泉,并告知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6]。

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润土壤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深入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推进理论创新,而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够在一次次革命的挫折、道路的开拓中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完成或胜任的艰巨任务的根本的原因。一个民族、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10]。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拥有足够理论底气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理论成果,虽然概念和侧重点皆有不同,但两者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一致性,不可全然割裂。

“纲要”课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时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陈出新的历史进程。但就中国化、时代化而言,学生并不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具体实际等角度理解或掌握这两个“化”的丰富内涵。其背后理论的基础、践行的条件、现实的表现又是什么?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国情、时代诉求。展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纵深感。

第一,解释好“化”什么,也就是结合什么、怎么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什么的问题。以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接等同于是书本上呈现的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则往往是具体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将“化”赋予道路选择、结果导向的相关内涵。那么,“化”的具体含义是否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方法或者道路的选择?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又如何将“化”的选择过程、结果导向引入其中?对于“纲要”课教师的考验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好中国的“特殊问题”,如在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时,可以举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形态的确立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本书是以谈话为主的文体,用最通俗的笔法,简化专门的理论,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大众的读者容易理解主要观点和内容,并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7]。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的很多理论也是以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黑猫白猫”论。用生动形象的民族语言与理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帮助知识青年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图。这个“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外在的宣传,也是中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内化过程。

第二,解释好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握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给予它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土壤,也为中国共产党合理运用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纲要”课教学中以此为依据,解释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又是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的,如从毛泽东时期,正如他所言,现在的世界“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2]“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3],这就足以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方位、时代脉搏的把握。

第三,解释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度的凝练与概括。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肩负起民族赋予的历史任务之后,面对时代的挑战如何开辟新道路,拥有理论新高度。“纲要”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理论追求、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如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又是如何逐步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充分体现了既守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正”,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局面的“新”,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理论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

三、以自我革命为切入点,构建“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历经百年沧桑而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6]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史。因此,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始,又怎样进行“自我革命”,讲好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的进程,并总结相关历史经验,让学生可以明确“自我革命”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关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讲好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的历史自觉。打开中国近现代史的悠长画卷,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对未来道路有清晰规划,对国内外形势有着清醒认知的政党,如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国内外形势、战争走向的准确分析;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文革之后的百废待兴中,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常常疑惑为什么共产党选择的道路总是正确的,总是能够引领中国人民选择正确的历史方向?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放在首位,审时度势,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而,赢得自我革命和道路选择的主动权。

第二,讲好复兴民族、守住民心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要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中国人民的需求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归根到底就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政治主线,如“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5] 。这就要求教师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们搞清楚、弄明白人民是历史创造主体,是人民给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历史担当的志气,也给于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践行初心使命的底气。

第三,讲好自我革命的主要方法——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遇到过许多困难与挫折。从建党初期的“放弃革命领导权”和多次“左”、右倾错误,到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从延安时期的思想路线上的“三座大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运动扩大化、“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敢于直面自身错误的勇气?何以能够次次化解危机、转危为安?何以能够遭遇覆顶之灾而不灭?最为根本的还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其能够不断自我审视,保持了自我革命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从整风运动等鲜活的事例入手,讲好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去实现“严”,又是怎么的“严”成就了党的团结和胜利。

第四,讲好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所谓历史主动就是借鉴历史经验、规律智慧地推动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是否遵循历史规律、是否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善于主动总结历史经验[9]。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掌握历史主动?又是怎样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的?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这几点能切入:一是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科学的理论来源、发展、成果,这些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二是正确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在总结经验过程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政党。教学中可以结合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影响等进行讲解,也可以放宽视角和其他政党进行比较。三是讲好从局部主动到全局主动的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的探索历程。从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经验中总结出掌握武装斗争才能把握主动权,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掌握好统一战线才能把握主动权,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掌握好生产力才能把握主动权。认识层层深入,历史主动的演进也层层推进。

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高度凝练,在融入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技术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首先,怎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教学基点,设立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提高教学针对性, 增强教学吸引力。其次,话语体系如何转换。怎样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党中央精神的理论成果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痛点问题。怎样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 而不是单纯为了学生“爱听”而刻意逢迎,又怎样在知识目标掌握后,能够知情合一,拓展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育。再次,教学形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虚拟仿真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并合情合理地使用。当然,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全面准确、及时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把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们,推动青年人增长历史智慧、提高历史自信、增强历史斗志。

〔参 考 文 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

6705047474465.shtml,2022-10-25/2022-10-26.

[7]艾思奇.哲学讲话[M].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1.

[8]杨凤城.大历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22(10):48-50.

[9]高正礼.论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成就经验的历史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1):6-10.

[10]党评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3.

[11]宋俭,潘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讲深讲透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6):84-9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