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精神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24-12-31曲浩天祖彤王春黎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对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齐齐哈尔市作为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在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铸牢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探讨了城市精神建设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义,并且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路径,为齐齐哈尔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齐齐哈尔;民族团结进步;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98— 04
齐齐哈尔市地处祖国北疆,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进,聚居于此的各民族群众相互交往、协同发展的程度持续加深,地区整体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散杂居的状态。齐齐哈尔全市域共有包括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世居民族在内的44个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地区全体群众的共识,并逐渐融入到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新时代,在城市精神建设推进中,发扬城市精神的强大支撑作用,这对齐齐哈尔各族人民群众凝聚精神力量,不断创新齐齐哈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齐齐哈尔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精神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意义
(一)城市精神的内涵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1]城市精神作为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灵魂所在,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社会风貌、市民素质、情感认知、心理状态及道德理想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现,更是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凝聚市民力量、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
城市精神具有强大的导向引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熏陶塑造作用和激励促进作用,它的内涵与特征丰富多元,能够将市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城市精神通过渗透到城市文化的各个层面,对市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和塑造了市民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城市精神也承载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双重使命,它既是对过往辉煌岁月的铭记,也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展望。在传承与创新中,城市精神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使城市在保持文化本色的同时,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齐齐哈尔城市精神特质
齐齐哈尔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丹顶鹤而闻名遐迩,被称为“鹤城”。齐齐哈尔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城市精神形成的物质基础,其独特的风土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城市的文化气质,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城市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因此,齐齐哈尔城市精神是城市所处自然环境、历史积淀、特有的风土人情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齐齐哈尔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这种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文化背景,使齐齐哈尔城市精神与多民族聚居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中所传递的团结互助、勇敢善良的精神品质,这些特点在齐齐哈尔城市精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齐齐哈尔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江桥抗战精神”“老工业基地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闯关东精神”“护鹤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气质,也突出地体现了齐齐哈尔的精神特质,构成了齐齐哈尔城市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来源,这种城市精神是聚居于此的各民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齐齐哈尔人为城市建设发展而不断进取。
(三)城市精神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意义
在齐齐哈尔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提升齐齐哈塑造独特城市魅力的关键一招。城市精神作为齐齐哈尔内在气质的集中体现,是“鹤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驱力。因此,城市精神建设为提升城市精神风貌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入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城市精神能够发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精神力量。齐齐哈尔一直把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科学设定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群众紧密联系一起,共同为齐齐哈尔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是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使齐齐哈尔各族人民群众在面临发展机遇和应对困难挑战时,能够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凝聚出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2.能够促进文化多元共生
齐齐哈尔作为多民族聚杂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齐齐哈尔城市精神建设深入推进,不仅能够能深化齐齐哈尔城市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现齐齐哈尔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更能使聚居于齐齐哈尔的各族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协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而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推动形成文化多元共生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实施。
3.能够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城市精神能够激励齐齐哈尔各族群众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勇攀高峰,为齐齐哈尔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齐齐哈尔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通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民族特色产业稳步发展,逐渐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民族特色文旅产业也为齐齐哈尔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特色文化产业和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旅游产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4.能够提升整体社会面貌
城市精神建设能够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极大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入实践,齐齐哈尔更加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等措施,使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践推动地区民族工作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各族群众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共同营造了和谐稳定、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这使齐齐哈尔在对外交往中更加自信从容,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为齐齐哈尔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城市精神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路径
在推动齐齐哈尔城市精神建设实践中,要凝聚起城市发展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城市精神的支撑作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能力提升,扎实推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项工作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内涵、扩展领域,从而统一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民族工作系统格局
新时代,要以齐齐哈尔城市精神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使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民族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城市精神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下,有效确保民族工作的方向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为构建民族工作系统格局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完善工作机制
要发挥好民族工作意识协调机构的核心作用,通过系统性规划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建立起综合性的工作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体制建设,特别是民族乡镇、乡村以及任务繁重的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确保民族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部门联动和基层基础,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覆盖的民族工作体系。完善的工作机制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城市精神建设提供前提,为城市精神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是城市精神建设,还是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要不断加强民族工作专业人才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拔和培养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善于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专业力量。“认真培养民族工作干部,不仅利于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执行,做好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准备,而且通过干部的良好示范作用,便于更加广泛地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民族工作实践。”[2]要加强对民族工作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凝聚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齐齐哈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力量。
(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鹤城共有精神家园
要引导地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树立民族团结示范典型,进而构筑地区各民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强大城市精神力量。
1.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
以城市精神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就要发挥民族团结典型示范的作用,不断扩展民族团结创建的工作开展模式,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应指导好关于巩固和丰富示范单位的创建内容,用示范典型带动创建活动不断提档、持续扩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重点打造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积极争取国家级示范区(单位),发挥好示范区(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示范经验做法,鼓励各地到示范区学习,结合实际抓建设、办活动、促创建。坚持抓基层、强基础,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单位,发挥乡镇、街道的基层堡垒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扩大知晓、产出实效。
3.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网络平台能够使城市精神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全域市民,要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作用。要深入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工程,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建设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平台,着眼于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体系,拓宽宣传教育范围。加强对地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增加互联网媒体平台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力度,支持社会各界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传播社会正能量。注重互联网涉及民族舆情的管控,解答疑问,强化网络引导。使互联网平台成为凝聚城市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阵地,各族群众交流沟通、增进情感的新平台,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的新渠道,宣传民族团结典型、展示城市精神风貌的新途径。
(三)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和谐美好的物质家园是培育精神家园的沃土,是形成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前提。”[3]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神建设,就要不断筑牢经济基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1.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合力
要注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将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地区整体发展体系,形成发展合力。明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促进项目建设良性发展、持续推进,确保项目建设更多更好地造福少数民族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进一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大力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改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条件、支持其文化产业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策略,通过相应的政策倾斜,适度增加资金投入,提升特色村寨建设质量。因此,要将传统手工艺品、食品、纪念品等作为支持重点,同时积极吸引投资,发展以民族民俗旅游、乡村民俗旅游、采摘踏青旅游及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的产业项目,以此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努力打造具有民族村落文化特色的目的地,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通过培育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多种经营业态,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这不仅为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四)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凝聚地区群众精神力量
城市精神是地区多种文化的凝练表达,齐齐哈尔市的城市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齐齐哈尔市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应进一步加深认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促进城市精神建设,凝聚起全区域人民群众共识,为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力量。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特别是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建立和利用好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语言保护传承基地及其他语言保护传承机制和工作平台。要“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为旅游吸引力发展的文旅产业,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进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4]要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向常态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支持乡村民族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达斡尔族库木勒节、鄂温克族瑟宾节、柯尔克孜族东迁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传承领域的开放,增进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上的共同学习和交流,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实现其发展。
2.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将城市精神建设作为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核,创新推动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因此,要增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文化馆+民族乡镇、民族村”为核心的指导机制,推动形成既能够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够吸引各族群众欣赏和学习的文化宣传基调。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塑造与展示宣传力度,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与“边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产业化发展的导向,创建一系列知名度高、美誉度强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展示和发展,以丰富民族文化公共服务的内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 (07): 5-8.
[2]黄钰.西南局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对新中国认同建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1.
[3]宫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精神的融通建构[J].科学社会主义,2014(05):85-88.
[4]白凯,资明贵,袁祖社.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性解读[J].旅游学刊,2024,39(01):3-6.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