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分析
2024-12-31李文霞马明月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辩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引导人类正确的认识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正确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同时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37 — 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即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的的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探讨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深刻的实践指导。[2]193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3]6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科学地阐明了自然界的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内在联系,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和掠夺性利用的不理智行为,从而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生态观不仅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使它纵贯古今。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自然观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观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内容不仅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理论支撑,也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4]567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生态问题的深入洞察和全面理解,这一生态观紧密地围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的批判,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思考,进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系统的生态理论体系。这不仅仅是对生态问题本身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人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辩证自然观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首先,人归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5]384自然界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人归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此外,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做出了阐述:“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6]45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类是归属于自然界的,并且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基本的物质资料。总之,人与自然之间绝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其次,人类可以在认识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自然界的再生产和再创造。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化自然”和“自然界的人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方面:人通过实践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从而改变了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使自然界逐渐被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认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可以称为“自然界的人化”,它体现的是自然界在人类活动下的逐渐转变和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界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这种经过人类改造和影响的自然界,就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反映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投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产生于自然界的同时又属于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要通过自然界才能够获得。[7]191总之,人类的生产和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绝不是说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无情地破坏和征服,而是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改造的同时促进彼此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最后,人与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警示我们,在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和改造的同时,要深入理解与掌握自然界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充分的认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到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对自然界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利用及其改造,如此才不会遭到来自自然界的无情报复。
终上所述,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人类只有在充分地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切实地做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可持续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然而,尽管他们并未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他们的理论中蕴含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们认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他们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做到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协调,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高度契合,两者都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最终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描述的生态思想也深刻凸显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恩格斯极力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自然报复论”这一概念。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383总的来说,人不能不顾一切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也不能过度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因为我们对人类的破坏行为最终自然都会以另一种方式报复在人类自身上。
综上所述,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进行有序的利用和改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矛盾问题,从而促进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反生态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等相关著作中体现出来的生态观,大多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进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并详细地阐明了生态建设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明确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并对此进行了反思。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家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是否最大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本家甚至利用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形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一体系。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以增加财富积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不顾一切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用暴力的手段对待生态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他们自身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资本家对财富的追求,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本质上来看具有反生态性,也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和反生态性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产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理性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往往被视为理性万能、无可比拟的力量。但是,当资本家利用科技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目标时,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无法描述的灾难性后果,人类最终得到的惩罚就是:来自自然界无情地报复。[9]73-76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家的目的从来都只是为了通过自然界满足他们对财富的渴望,为自身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的资本家他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以及技术的进步,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利用科学技术来为自己服务,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中。且资本家不顾一切地对自然界进行无情地剥削和改造,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加剧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本质。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持续不断地生产、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情的剥削和掠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破坏和扭曲。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家雇佣大批工人为自身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并提出了要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推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发展和资本积累,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一味的对自然界进行破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对广大劳动工人进行无情的压榨和剥削。劳动工人在进行生产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本家无形中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借助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进行破坏和改造,然而破坏了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最初的和谐状态,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将自然界看作是掠夺和获取利润的来源地,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变异。”[10]30-3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劳动工人进行压迫和剥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得一部分人过度对自然资源进行占有,而另一部分人则生活在贫困和匮乏之中。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体现。
恩格斯指出: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1]998他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只顾索取,而忽视自然界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现实来告诉人类要正确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辩证自然观,其倡导的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核心议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进行深刻批判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然以及社会彼此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问题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从而解决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走向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涵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理念对于我们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变革资本主义反生态性质的生产方式,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态环境建设。[12]9
(一)尊重客观规律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同时要学会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并非单方面的征服,而是要做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谦虚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将自然界看作人类掠夺和赚取利润的工具与对象。在工业化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工厂不合理的排放等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源于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界,而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朋友,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倡导更加环保与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节约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增强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产出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对有二次使用价值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修复,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此外,还要多多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受损的生态环境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和改善,努力做到缓解人类与自然紧张的关系,最终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朝着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二)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协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起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消费;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企业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和投放不合格的产品,造成对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重。
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确保社会生活中成员均能够享受到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持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加强环境方面的教育工作,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避免过度消费或超前消费,从而推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要求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要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地球的生态环境关乎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质量,然而,要处理好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完成不了的,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通力合作与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 “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3]1000因此,想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上的变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地改造,建立更加公平、正义与可持续的社会制度,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14]118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我们真正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我们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的现状,警示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基本人权等。只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问题。然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需要世界各地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点强调的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其中一部分,应该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摒弃对自然的掠夺,不要妄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而任意的对自然界进行破坏。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对于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通过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找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对自然环境负责,就是对一个‘他者’负责;人类行为环保之责,就是尊重另一极的存在;人对自然的开放,就是呵护自然‘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15]298人类作为主体性而存在,需要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要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推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本质,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化解;也为人类社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02).
[2]丁立磊,郝亚飞.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J].前沿,2011(12):193-195.
[3]安启念,邵鹏.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求实,2012(08):6-7.
[4]陈彦超,程嘉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56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
[9]孙兰欣.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实践价值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02):73-76.
[10]王艳峰,徐伟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9(02):30-3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998.
[12]段婷婷,戚红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8-9+3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000.
[14]邓湖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4):109-119.
[15]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98.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