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逻辑探析
2024-12-31王婧漪
摘 要:2023年4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践行党的宗旨,为民造福,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刻理解和坚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他提出,我们应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主动倾听民声,询问民众所需所想,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民心,从而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价值观;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25 — 04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深刻嵌入党的宗旨之中。在引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救国征途上,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虽随时代变迁和社会领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内涵与要求,但其核心——即人民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追求,始终如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被提及超过一百次,这一数字鲜明地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已成为贯穿我国治国理政全过程的鲜明价值主线。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这一百年既是充满挑战的岁月,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辉煌篇章。在这一过程中,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党坚定不移地遵循科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这种坚守,使得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寥寥五十几人,成长为如今拥有9800万余党员的庞大政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关键因素。
(一)如何为为人民服务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是党坚守初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只有真正做到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向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1939年2月20日晚,毛泽东同志与张闻天进行了私人通信,对陈伯达的文章《孔子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意见,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时刻想着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虽然这只是封私人信件,并没有作出公开,但是在信中毛泽东同志深刻地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讲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定位与性质,也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执行烧炭任务时,为救战友被埋在窑洞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9月8日,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1945年党的七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历史。
(二)如何为人民服务
回望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1年的时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的求索时期,国家无法统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热潮的原因。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究竟怎样的思想才能武装头脑?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令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感到十分困惑,弱国无外交的社会现状刺痛了每一个人,他们都急于找到一条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列宁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布尔什维克在圣彼得堡取得了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解放,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幸福为落脚点。
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主体性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内容和人类认识史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发展的核心观点就是实践,社会实践是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很早就对“实践”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实践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是基于人这个主体的,而不能是除人以外的物种,例如动物。他认为动物虽然从感官上来说具有一定的感知力,但是在动物身上没有实践的具体表现,它不可能理性地去进行实践活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曾论述道:“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由此不难看出,人民群众都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一)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主体地位的不容动摇是唯物史观向世人展示的核心观点。历史告诉世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人民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依靠人民以实践活动不断推动对社会的改造,才能始终实现自身的愿望与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百年奋斗史更是证明了人民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原则。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才能回应人民群众内心诉求和愿望,从而不断地调动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好提供不竭动力。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件半截棉袍,它的主人叫石连生,是山东的一名普通农民,1948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支前担架队。临行前,妻子给他做了一件崭新的棉袍,棉袍厚厚实实,长度过膝,非常暖和。有一次,担架队往后方去运送伤员,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河上的桥已被炸断。河面有五六百米宽,并且结了一层冰,如何尽快尽早把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想到这里,石连生第一个脱下棉衣,跳进水里。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纷纷抬着担架下了河。为保证伤员不受寒,他们用力把担架举过头顶,硬是一步一步把伤员举过了河。
到战役结束时,出发时那件崭新的棉袍,就变成了一件破旧的短袄。战后,他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1951年国庆,石连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半截棉袍也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了淮海战役里。
(二)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根本立场,强调的始终是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目标,显然这个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纵观整个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达到了540多万,平均每名解放军战士背后就有9个民工,其中随军行动的民工超过80万人,如此大数量的支前民工愿意付出奉献,充分证明老百姓对人民解放军的信任和无条件支持,他们的信念就源于“跟着共产党有好日子,有饭吃。”由此更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关心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深深地筑牢了可靠的群众基础。共产党人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辈忠于信仰,勇往直前,依靠人民、团结奋战,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坚守精神高地,筑牢信仰之基。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心中装着人民、行动与人民一致,与人民群众从未分开过,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我们党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了“人民”永远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汲取更强大的力量;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人民至上,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南,也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上,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这不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立足于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推动合作,倡导和平,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因此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被反复阐释,并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首次阐述“命运共同体”概念,这是从世界的角度对人类文明新迈出的一步作出了肯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凭空而得,它的提出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其“天下大同”“人人为公”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境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既体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读,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动力和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哲学思想的不断滋养孕育了璀璨的中国文明,这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加之中国古代哲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大智若愚的智慧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使之更显中国气派,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让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更加耀眼夺目。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切实推动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
首先,蕴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观。在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中,中国便是中间之国,家国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天下为公的含义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从各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出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意愿,让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享受文明带来的发展成果。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成果,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当代创新。其次,“和合”思想体现了文化精髓,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尚和合、求大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根基,向往和平、倡导合作、追求和谐、爱好和睦,推崇的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局意识,既重视“和合”,又倡导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体现平等相待、互商互谅,这是全世界的相处之道,要始终做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地开展文明交流,不仅如此,还要坚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这正是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对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挑战与机遇,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个国家合作共赢,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上,成功地打开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方式,这将会不断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人民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和历史主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明价值源泉,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人与人之间的物化,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开创了文明进步的新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是人民至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文明新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狭隘性,展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的价值追求。
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人民不再仅仅是对物质产生依赖,更多的是回归到了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了美好生活的真正意义。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完成的梦想,这里面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要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应有之义。一是满足人民的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绝大部分老百姓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这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心声。新时代有了新要求,只有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立足于人民立场对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策制定、改革举措等进行思考,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硕果,使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二是满足人民的幸福感。社会哲学认为,生活幸福是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层次或者说最佳状态,但这种最佳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所讲的共享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诉求。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于人,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感受往往与其自身的吃穿住行、医疗社保、工作学习生活等现实生活的利益诉求密不可分,从全体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具体的实际问题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三是满足人民的安全感。人民的安全感来源于国家的充足保障,既包括物质上的支撑,也包括精神上的保障。人民吃得饱穿得暖,不用时刻担心个人安危受到威胁,能够安稳、祥和的生活是最基本的要素。社会安定,是对人民生活环境保障的基本要求,人民生活在安全、安定、公平、正义的环境中,才能提升安全感,从而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普通老百姓住有所居、住能宜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小朋友幼有所学、幼有所育,同时真正地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才是新时代人民不断追求的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守护这一初心,勇担这一使命,始终秉持为人民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 28 年顽强不屈的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步一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成长史。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一路筚路蓝缕走向胜利,只有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新的胜利走向更加伟大的胜利。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13.
[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 eqid=babd711
f0001026000000002648a8fd7.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93.shtml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