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三维审视
2024-12-31卜晓东
摘 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厘清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渊源,明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价值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实践要求,强化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的需要,为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20 — 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1]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有机结合,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掌握生态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制度,持续巩固和壮大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舆论,建构生态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人民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着力培育和践行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理念,提升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根本遵循。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人类既是历史主体,也是现实的感性存在物,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提升着自己的本质力量。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人类要承认自然的优先存在性,要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以科学的实践方式与自然界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迷雾,把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统一体,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动态平衡。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人的实践活动应当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反噬人类自身;另一方面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客观规律,秉持生态正义的价值取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追求。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革命事业能否最终胜利关键在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文化力量,因此掌握文化领导权对无产阶级政党极其重要。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无论在工业或农业中,人只能在认识到自然力的作用以后利用这种作用,并借助机器和工具等等以减少利用的困难。”[6]他积极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化实践,推动环境立法,大力发展科技,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西方生态伦理价值中的绿色观念
西方生态伦理价值中的绿色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始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论争。以普罗泰戈拉、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康德为主要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能够战胜自然,人类为自然界立法,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满足自身存在发展的需要,人类是具有尊严、权利、内在价值、道德资格、自由意志的文化存在物。但是由于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影响,自然界要按照资本逻辑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加剧,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普遍异化。以利奥波德、卡逊、罗尔斯顿、奈斯、德韦尔为主要代表的自然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立法,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自然中心主义贬低了人类的价值和地位,提倡人类不能随意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价值观上都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应当跳出这两个极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出现。以阿格尔、莱斯、高兹、奥康纳、福斯特、佩珀为主要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自然异化、社会异化、消费异化、技术异化、文化异化,只有揭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正确处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重建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使经济社会逐步走向文化社会,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走向和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和思想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赓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伦理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模式。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围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不同思想流派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以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7]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8]人们要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价值观、历史观,实现顺天与修身的统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们要践行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不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消除人与自然对立的状态。佛教中“缘起性空、依正不二、万物平等、休戚相关”的观点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9]的思想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智慧。万物皆有佛性,要坚持众生平等,泛爱万物,追求生命的智慧。儒释道三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主张是异曲同工的,都强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要正确把握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价值向度
(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1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肩负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必须时刻保持生态战略定力,凝聚全社会绿色发展共识,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掌握生态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巩固和壮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流思想舆论,旗帜鲜明地批判西方生态帝国主义,坚持和践行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思想,全面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式。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摒弃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逻辑,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顺应时代潮流,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心声,践行绿色承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权益,要把正确主张与人民意愿统一起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把生态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守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生态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生态文化基因传承好,把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绿色发展环境。
(三)推进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秉持开放包容,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领域变革,形成具有人民主体性、精神独立性、民族统一性、时代超越性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在“两个结合”中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既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握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又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基因,筑牢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现代生态人格形成的过程,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不断推G8zbV9YxSQb6hrtIR9AqbA==进中华民族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对塑造人民群众现代生态人格,强化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创新。面对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和西方生态霸权主义的挑战,要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一是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社会主义生态实践相结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二是要优化“两个体系”,提升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一方面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话语立场,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风格,拓展话语对象,增强话语效果,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经验和重大意义,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文化根基,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实践中,站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叙事立场,厘清叙事逻辑,构建叙事体系,优化叙事策略,增强叙事效果,不断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和主流思想舆论引导,传播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
(二)完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制度法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最根本最长远的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制度法规。在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制度法规体系。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制度建设,推动建立生态安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修订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逐步形成生态环保干部选育管用的全链条机制,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准则,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氛围,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艰苦朴素、节约集约的价值观融入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廉洁自律效果。二是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民主监督。要不断完善党员生态监督条例,充分发挥生态巡视监督的关键作用,健全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治理考核评价办法,树立讲生态、勇担当、重实干的工作导向。要不断完善党员生态荣誉表彰制度,增强广大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形成全党上下争做生态模范的良好氛围。要严肃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工作纪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治理问责机制,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生态纪律约束和生态责任追究,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能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工作机制
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权益,就必须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工作机制,激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要在坚持党对生态文化建设全面领导的基础上,统筹政府、社会、个人等不同主体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逐步形成党领导不同主体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集体决策、社会听证、群众评议等制度,激发多元主体的内在活力。要不断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渠道,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化建设,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协商平台和决策评估系统,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价值。其次,要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主流舆论传播机制。要创新传播手段和载体,进一步培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历史自觉、文化自觉。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生态文化建设创新理论研究好解释好宣传好,不断创新正面宣传的思路和做法,提升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要积极构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不断强化党领导生态文化建设的国际传播能力,凝聚生态文化建设的全球共识。再次,要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原则。要优化人才队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机制,加强对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才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坚持严管厚爱、约束激励,完善人才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调正向激励,加大激励力度,同时强化法律道德约束,严格执行考核标准,使人才队伍的综合评价逐步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
四、结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战胜生态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既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抵制西方生态霸权主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又是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厚植生态文化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两个结合,优化两个体系,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要完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制度法规,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生态纪律约束和生态责任追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权益。要健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主流舆论传播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3.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3.
[6]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0.
[7]孟子[M].杨伯峻,杨逢彬,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6:248.
[8]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66.
[9]南怀瑾.定慧初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62.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2.
[12]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