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4-12-31俞好爱付颖群

理论观察 2024年11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尤显重要。只有将二者结合,实现协同推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样本。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加强民族工作为重点,以预防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为重要任务,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33;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11 — 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尽心竭力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与此同时,结合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逐渐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1]。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凸显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展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体现了这条道路的特殊性。而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开展民族工作的效果,而且会进一步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稳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产生积极作用[2]。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应该调动我国各民族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活力和动能。本文通过阐述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二者协同推进的现实需要,并提出相关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加强民族工作为重点,以预防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为重要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一、协同推进的内在逻辑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两者在行动主体、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深刻诠释了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系,二者的这种内在逻辑关系将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够协同推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行动主体的同一性

从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出,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民族矛盾是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想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国富民强就应该协调民族之间的矛盾,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应该进一步调动各族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使得每个民族都能拥有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也是维护我国长治久安、增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是相当广泛的,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对中华民族身份的囊括。纵观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历程,在任何稳定强大的时期,社会治理理念当中都充分体现了“民族协同”。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各个民族的参与性,同时要求民族之间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各个民族的智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发展也有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团结各方的力量,使国家发展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充分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工作中来,齐心合力、凝神聚力,大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含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繁荣、民主,这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以及各族人民的幸福。以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是具有强烈一致性的,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来看,除了根本目标具有一致性以外,阶段性目标也具有一致性,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民族解放,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保障了各民族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今天,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缩小了民族区域间的差距;今后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共同富裕。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呈现出一致性,两者协同建设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实现过程的联动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要求,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说明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协调民族矛盾、区域矛盾以及发展不平衡矛盾,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理念强调了不同民族的参与性,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条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联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彰显出一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和人类协调发展的必然体现。因此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加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可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进行。一是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二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定和团结,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行动主体、目标导向以及实现过程都展现出协同性,这三个维度的协同性也体现了二者的逻辑关联性、现实基础、历史依据和时代特性。

二、协同推进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4]”这要求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各个民族的积极参与和融入,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5]。

1.需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在多元的思想文化、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团结融合,都得益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兼收并蓄,促进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进而逐步拉近各民族人民间的感情,强化团结意识[6]。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样容易导致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将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外部利益、内部利益结合到一起,共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缩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补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民族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

2.需要加强巩固民族大团结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一家亲的大局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这一高频词贯穿全文,如“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实现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着眼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民族团结,只有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够增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促进民族之间深度交流和合作,不断化解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力和聚集力,引导各民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的重要性和价值,共同为打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努力,巩固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好局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需要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8]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需要在共同富裕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而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就是应当明确和寻找相对有效的措施去帮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显而易见是需要各方投入的一项浩大工程。也正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方也应当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出发全力推动各民族地区人民共同富裕。这意味着:一方面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如何通过自身乡村产业振兴来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的收入水平,让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缩小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大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优势互补来创新发展民族地区产业,扩大和提升民族地区产业规模和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满意度。

2.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内容。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它们的一大重要优势就是自然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环境和条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充分发挥好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一方面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自然资源为我所用,让自然资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能源;另一方面要持续保护好原始生态资源,让原始生态资源成为人们宜居的重要资源,不能为发展经济而破坏原始生态资源。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和实践地,让民族地区广大民众能获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红利。

三、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明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既有理论联系,也有协同推进的现实需求。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聚力、推动力和创造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才能拥有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要通过把握马克思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来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深入理解两者协同推进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二)大力加强民族工作,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议题和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族工作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加强民族工作,需要从问题和目标入手,并使之协调起来。从问题导向上来看,在民族工作中体现出积极解决问题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比如,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应该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促进民族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当前国家政策为引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落后地区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质量。从目标导向上来看,要充分彰显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整体战略的协同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向来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比如,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工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步伐的决心。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社会过程中应当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本地区人民能够更加重视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中,积极探索缩小发展过程中贫富差异的策略,促进共同富裕。总之,在加强民族工作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化解矛盾和问题,要以目标为归宿,努力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三)进一步巩固民族大团结,汇聚起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在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深化和巩固民族大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汇聚起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进一步巩固民族大团结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促进民族平等,增强民族的发展特色和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时,不仅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各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二是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价值属性,增强各个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来寻根,从而激发各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能够将自身作为国家的主人,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和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去;三是增强各个民族的协同性,让各族人民都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发挥各个民族的优势、特色和作用,从而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实现。

(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意识形态风险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思想领域多元价值理念的滋长,增加了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利用宗教信仰差异企图激化我国的民族矛盾。因此,在民族工作中,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提高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警惕一些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滋生;要强化政治引领,增进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加强国家各机关、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和协同性,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时,在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也要着眼于国际意识形态安全,要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契机,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功能,为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参 考 文 献〕

[1][3][7][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赵志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学报,2023(02).

[4][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6]冯雪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J].北方民族大学学院学报,2023(0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