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2024-12-2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提要: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重点从“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汇聚智慧农业协同发展合力;加强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完善智慧农业应用管理体系;加快数智技术推广应用,引领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构建产学研协作创新生态,打造智慧农业应用示范标杆”等四个方面,展现广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实践和积极成效。
关键词:智慧农业;科技兴农;农业现代化
科技赋能农业,智慧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领域融合应用。依托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国有大型农林场,以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围绕智能生产、物联网加工、互联网销售、智慧物流、质量追溯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智慧产业园区、智能种植工厂、智能生态养殖基地、智能物流仓储配送等示范基地,通过精准化种养、智能化决策、可视化管理,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汇聚智慧农业协同发展合力
广西紧紧围绕“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强化智慧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着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成立全区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智慧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农业农村部门与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共同作为牵头单位推进全区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智慧农业的技术推广和示范应用,科技部门负责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等,形成跨部门跨领域协作机制。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社会各界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智慧农业发展格局。
(二)完善政策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出台《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和《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文件,明确将智慧农业作为数字广西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智慧农业发展指明方向。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广西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加快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政策文件,明确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三)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邮政农村电商一体化运营等数字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电子商务园区、智能冷链物流中心、县城冷链物流设施、地头冷库及“互联网+”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示范项目。近三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共19.39亿元,分别支持5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项目建设和设施蔬菜建设。自治区财政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累计投入8.21亿元,补助市县实施智慧农业、设施蔬菜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
二、加强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完善智慧农业应用管理体系
(一)构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在全国率先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建成包括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广西农业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全产业链平台在内的三大平台,构建形成农业从地头到餐桌全链条的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这些平台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平台的建设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二)建设农业智能化应用系统。健全完善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的顶层设计、标准制订、支撑系统建设等,推动加快建设形成集资源整合、采集监测、分析应用等于一体的农业数据应用系统。推进农业大数据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把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变成一张智能化、可视化、数据化、精准化、时效化、可控化的智慧服务图,全面提升农业部门服务、监管和决策分析能力。
(三)建成农业领域行业监管平台。建设广西农业综合监管平台,建成农药、化肥、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情管理、返贫监测、价格监测预警等一系列农业行业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各产业及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测调度,有效提高农业监管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人财物等监管成本。
三、加快数智技术推广应用,引领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一)数智技术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通过大数据平台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种养远程监控、智能监测、精确控制,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和精准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来宾市忻城中投牧业南方牛都项目建设智能化饲喂中心,利用智能化集成加工饲喂的机器人,通过5G物联网技术采集和回传数据,经健康及饲喂大数据分析,实现智慧化牛粮配制、智能化牛粮撒料,为牧场解决了饲喂程序繁琐、用人多、设备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相比传统模式,新系统每年可使加工效率提高超50%,搅拌能耗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创造直接效益500万元以上。
广西捷佳润公司自主研发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构建了“互联网+农业灌溉管理”体系,实现“万亩农场一键管理”,在广西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在沃柑种植中,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节水50%以上,亩产提高30%以上;在香蕉种植中实现节水节肥省工,肥料成本降低30%以上,每亩可节约成本480元。
(二)智慧农业助力农业全链条转型升级。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壁垒,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农业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高效运作,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横州市“数字茉莉”模式是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横州市作为“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比例超80%、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该市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将茉莉花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茉莉”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茉莉花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面监测和数据分析,帮助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提高茉莉花的质量和产量,促进茉莉花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数字赋能推动茉莉花产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扬翔智慧养猪”模式通过在贵港等地建立集群式楼房智能化养猪场,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了FPF未来猪场智能管理平台,将“场、猪、物、人、企”搬上互联网,实现生产数据的精准采集、自动分析、整体研判和智慧赋能,形成“料养宰商”一体化全产业链智慧模型。
(三)智慧农业助力农业品牌营销宣传。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加强“广西好嘢”品牌打造和营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追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助推广西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武鸣区通过整合农业产业、资源等涉农数据,建立优质沃柑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以“5G+数字化”沃柑精准栽培为核心的智慧果园,实现自动施肥、喷水等操作及智能分选设备对沃柑进行等级划分,有效提高沃柑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水平,武鸣沃柑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和品牌推广,热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连续五年出口加拿大。
广西农垦系统是全国首批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项目建设的单位之一,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覆盖果蔬、茶叶、生猪等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追溯。
四、构建产学研协作创新生态,打造智慧农业应用示范标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智慧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引领、模式创新推动、市场资源整合、政策响应与支持、社会示范效应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广西积极引导和支持智慧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为广西智慧农业应用提供了示范标杆。
(一)加快智慧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产品智能化迭代更新,重点围绕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应用,开展农用运输车、海洋捕捞船、甘蔗收割机等大型农机信息装载设备研发生产,带动全区粮食、糖料蔗、特色林果、畜禽水产等生产加工农机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柳工、玉柴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设立智慧农业装备制造研发机构、智能农机制造示范工厂,发展农业机器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加快市场推广应用。建设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成丘陵山区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20多个,为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等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及装备。积极推广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无人驾驶甘蔗耕种机、无人植保机、高效插秧机等设备在春耕备耕等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如,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因减少育秧、拔秧、运秧、栽秧等环节,每亩可节约成本150元。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支持农户、农机合作社购买各类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目前广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的自动驾驶农机装备已达3000多台,农用无人机达7000多台。
(二)建立智慧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社、家庭农场、行业团体、职业经理人等成员的智慧农业创新联盟,汇集国内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设施农业、智能温室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及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推动集成创新,开展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研究,为全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优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互联网+智慧农技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广西智慧农业科技云服务体系,对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繁育推广、农业植保、疫病防控、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作业、节水灌溉、气象定制、监管追溯、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支撑全区发展的创新、推广和服务体系。
(三)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是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也是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该农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华南农业大学+家庭农场”产学研用协同模式,农场配置了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直播机、高地隙喷雾机、联合收获机、水田激光平地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并建设了智能管控平台,实现水稻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程无人化、智能化生产全覆盖,高产示范区种植的水稻干谷亩产均超过了578公斤,最高产再生稻头季亩产达到688.53公斤,真正实现“种田不下田、照样好收成”目标,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智慧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广西供销生态循环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广西大学、广西锦绣山川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出糖料蔗短期高效栽培(一年两熟)技术,全面实现制肥技术创新、生产手段创新、田间管理过程创新、栽培技术创新、栽培周期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生动实践。
(四)打造智慧农业基地园区示范标杆。广西把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推广数字农业技术的主战场,根据不同农业生产场景,定制化建设园区管理平台,通过对农情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学习,形成可指导农事生产的管理方案,打造一批集数字蔗区、果园、菜园、茶园等管理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农机、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标准示范基地,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
来宾市全面推进农业产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农业数字化指标评估排名广西第一。来宾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数据中心(包括农业大数据展示大厅、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中心、科技展示基地、种植基地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网上交易中心)、“糖业云”、忻城县“智慧蚕业云”平台、金秀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数字广西建设标杆示范项目,全面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水平。“糖业云”项目包括糖业大数据平台订单农业系统、来宾湘桂糖业公司车辆监控系统、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甘蔗含杂量自动检测与分级系统等建设,极大提升了制糖企业数字化水平。
蒙山县在高标准村级集体经济桑蚕产业园区试点智慧农业应用模式,率先在全区探索智能养桑蚕发展新途径。园区主要集互联网、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从“生、养、管、收”及物流直达实现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基于监测数据实时获取,推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养蚕房联动,利用绿色防控实施、水肥一体化,探索形成“种养分离+自动化养蚕”智能生产方式,成功打造蚕种统一品种和统一定种、中蚕和大蚕分段养殖的“三段养蚕法”,极大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蒙山县将“智慧助蚕”模式打造成为蒙山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品牌,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五)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鼓励广西大学等高校开设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支持涉农高校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推动各地依托区域内高校、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培养实用型农村信息技术人才,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智慧农业人才。依托已建成的服务水稻、甘蔗、火龙果等特色产业的36个科技小院,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智慧农业领域领军团队和优秀人才,为广西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调研组成员:杨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商娜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卢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任建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副处长;廖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二级调研员;陆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四级调研员;执笔:卢婕、任建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