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问题与对策
2024-12-26刘晓毅
摘 要:
高校期刊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理论支撑、文化传承、育人目标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高校期刊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主动性不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未协调好、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强、学生读者群体小以及传播渠道狭窄等,其未能有效触及广大学生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此,高校期刊应优化期刊栏目设置、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育人、拓展传播平台、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发挥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期刊;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期刊发展;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12 05
收稿日期: 2024-08-16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高校期刊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A42);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高校期刊‘育新人’研究”(23SZ22);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项目“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期刊育人机制与策略研究”(PY2023065)
作者简介:
刘晓毅,女,邵阳学院期刊社副编审。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University Journals
LIU Xiaoyi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An inherent consistency exists between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garding value orientation, theoretical support,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al goals, which serves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university journals. In practice, however, university journals face challenges in effectively fulfilling this role, including a lack of initiative and limited effectiveness, which mainly stem from an overemphasis on academic rigor, the highly specialized nature of academic content, a small student readership, and narrow dissemination channels. They fail to reach a broad student audience and exert their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optimize their column designs, innovate dissemination methods,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with various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n education, expand dissemination platforms, and increase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These strategies could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journ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journal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大学的建立,高校学报产生、发展,并在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特别是1978年学报复苏和1999年学报大幅度扩容后,“一校一学报”模式得以确立,高校期刊在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支持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强调高校学报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期刊的育人功能。作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期刊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337的使命任务。当好培养时代新人的媒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期刊的政治责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期刊如何更好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期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学术界已对高校期刊与高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展开了研究。例如,楼启炜探讨了协同视域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育人路径[3];刘思亦等关注了应用型高校学报在办刊育人中的具体实践[4]。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期刊在服务教学科研、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尽管涉及出版与育人的双重属性,但较少深入探讨高校期刊如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期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承载学术出版和育人双重任务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5],并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问题和成因,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期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高校期刊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理论支撑、文化传承、育人目标等方面展现出内在的一致性,这是高校期刊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这些一致性不仅展现了理论层面的契合,更体现了现实层面的需求,展示了高校期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
(一)价值导向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2]112,创造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期刊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天然属性。因此,高校期刊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舆论引领作用,在展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论支撑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因此,无论是高校期刊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先进性推动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期刊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引领学术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具体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支持人民创造先进的理论成果,为高校期刊提供出版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三)文化传承一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114我们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为时代服务,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滋养。高校期刊不仅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将其创新性转化为现代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高校期刊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用学术成果推动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期刊出版成果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引导其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育人目标一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35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高校期刊通过其学术成果的传播与文化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在知识、思想、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实施。高校期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目标与责任。
二、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目前,高校期刊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参与主动性不强、参与程度不够高问题。这与期刊学术性强、读者范围窄、传播渠道有限等有关。
(一)高校期刊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期刊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不强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期刊为综合性多学科期刊,其主要通过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和刊载相关的研究成果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文章选用、作者培养等方面并未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倾斜。一般期刊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更关注文章的学术性。一些高校期刊甚至因追求所谓的“纯学术”形象,刻意回避政治类稿件,以避免触及敏感政治话题[6]。这种“回避政治”的现象,实际上限制了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空间,也削弱了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政治觉悟方面的作用。此种现象反映了部分高校期刊未能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意识及认同感,未能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2.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明显
高校期刊依托高校而成立,从理论上看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本应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校期刊专注于学术出版主体功能,对育人部分缺少关注,未能有意识地将出版育人思想贯穿于办刊全过程。同时,高校期刊社或学报编辑部通常隶属于学校的教辅部门,较为边缘化,参与多部门协同育人程度不高,未能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明显。此外,高校期刊内容因其学术化和专业化,不能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难以吸引大学生读者群体,也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总体而言,虽然高校期刊在理论上具备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但其实际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二)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成因
1.未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前已论及,一些高校期刊存在回避涉及政治类文章的倾向,导致期刊未能有效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类研究文章相对较多,受众广泛,而部分高校期刊出于刻板印象和对文章学理性的追求,在选稿过程中容易忽视这类稿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时指出:“政治上把握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入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2]352这同样适用于高校期刊。高校期刊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避免简单地给文章贴政治标签或生硬地通过文章进行政治宣讲,而应在确保整本刊物编排科学、系统、规范的前提下,大胆选用内容科学、逻辑严谨的思想政治类文章,同时在出版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针对性的专题策划和长期规划。这样,高校期刊才能在思想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政治觉悟。
2.期刊专业性强,难以吸引学生
高校期刊的学术内容通常比较有深度且专业性强,文章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学术化色彩浓厚。这种专业性虽然符合学术界对文章的要求,但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这些文章往往过于晦涩、难以理解,缺乏吸引力。例如,许多期刊中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涉及复杂的政治理论、社会发展模型等,学生普遍缺乏扎实的学术基础来消化这些内容,因此难以从中获得有效的思想启迪和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常是间接的、长远的,而学生往往更关注直接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这导致期刊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期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读者群体中学生人数极少
高校期刊的学术内容大多围绕专业领域展开,读者群体主要集中在学术圈,吸引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参与科研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少。因此,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期刊的大学生受众群体偏小,大学生期刊读者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非常低。加上期刊内容对大学生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实用性,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会主动、直接阅读期刊内容,导致高校期刊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较小,未能有效触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传播手段落后,教育效果不明显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渠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置于网络信息海洋中,善于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和在线教育等渠道便捷地获取信息,而许多高校期刊的传播手段仍较为传统,依赖纸质版或有限的线上平台,传播渠道狭窄且单一。这种传播方式的滞后与信息爆炸之间的反差,导致期刊内容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广大学生群体中。虽然高校期刊有其学术性和思想性,但缺乏与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契合,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优势,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限。
5.追求“内容为王”,服务读者意识不强
许多高校期刊面临办刊人手不够、办刊资源有限等问题[7],为确保期刊质量,往往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内容生产和学术质量的提升上,注重确保期刊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这种对“内容为王”的追求,虽然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地位,但也导致期刊在与读者的互动和服务方面投入不足。许多期刊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交流渠道,未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拉大了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高校期刊未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此外,高校期刊未能开展针对读者群体的定制化服务,如没有根据不同学科、层级、兴趣读者的需求进行内容设计和选择,缺乏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提供精准推送服务,也削弱了其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教育影响力。
三、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要真正发挥其潜力,必须在内容规划、传播方式、读者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性工作,又是一项贯穿期刊出版、传播全过程的整体性工作。
(一)强化栏目设计,优化内容结构
栏目编排是期刊内容的骨架,科学的栏目设置能够确保期刊在内容传播上有明确的方向。综合性高校期刊可以通过主题出版和传统栏目设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而言,在主题出版栏目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重大思想政治主题设立专栏,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等,系统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定期策划主题出版,通过集中呈现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使期刊在学术内容上更具深度和广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阵地。在日常传统栏目设计方面,可以将相关思想政治主题的不同学科论文安排在同一期,通过跨学科整合,集中展示不同领域同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一种知识和思想的“集聚效应”。对于专业性强的高校期刊,虽然其内容通常聚焦某一学科领域,但同样可以通过栏目设置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可以通过“学科与社会责任”栏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术研究结合,探讨学科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学术伦理以及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和社会。
(二)完善用稿标准,坚持正确导向
严格的稿件审核机制和多维度的内容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期刊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学术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首先,严格稿件审核流程,既重视稿件的学术性、原创性,又确保其思想政治价值,避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高校期刊能够避免刊登带有不当思想倾向或对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其次,进行多维度的内容评价。稿件的评价标准应多维化,除学术价值外,还应综合考虑文章的思想性、教育性及其社会效益。高校期刊可以设置专门的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机制,对稿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专项评估,提升期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筛选和支持能力。最后,不对作者身份设限。高校期刊应放宽限制,以内容质量为王,不对作者学校、学历、职称等背景进行过多限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和发表机会,通过影响一批学生,再通过这些学生带动一批学生,不断扩充大学生读者和作者队伍,引导更多学生投身科研。
(三)创新传播手段,提升期刊影响力
高校期刊应积极利用新兴传播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传递给广大学生。一是拓宽传播渠道,打造多平台发布体系。高校期刊应借助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多平台进行发布,突破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传播限制,提高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调整传播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传播到广大学生群体中。二是丰富传播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高校期刊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传播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在期刊内容的传播中加入现代化的互动元素,如视频讲解、主题直播等,增强学生对高校期刊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四)建设互动平台,促进与读者的双向交流
期刊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互动平台,加强与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期刊更好地理解读者需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是与学校的教务、学工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提高高校期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科研等实践平台,让他们参与期刊出版、运营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为中文系学生提供期刊编校实习机会,提升学生文字处理能力。三是增设在线反馈和交流机制,加强与读者的互动。高校期刊应通过在线平台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同时通过举办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加强期刊与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高校期刊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分析了高校期刊在赋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然而,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上,尚未深入进行高校期刊的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高校期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路径。总的来说,高校期刊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荐读|清华大学学报主编仲伟民:不能正确地认识学报的历史与传统,是导致学报今天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EB/OL].[2024-02-15].https://www.sohu.com/a/436342271_665896.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楼启炜.协同视域下高校学报的育人路径探析[J].青年记者,2020(36):106-107.
[4]刘思亦,尹桂茹.协同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学报办刊育人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6):54-57,65.
[5]刘晓毅.论新时代高校期刊“育新人”的时代使命[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112-116.
[6]吴明洪,钟建林.学术期刊政治导向把关之“难”与“法”[J].传播与版权,2020(5):33-35.
[7]刘晓毅,谢翠蓉,李沁憶.学术期刊人力资源困境与对策:以湖南省高校期刊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5):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