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2024-12-26连昆王宏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有效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深刻把握融入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厘清“为何融入”“以何融入”“如何融入”的基本逻辑理路。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99 06
收稿日期: 2024-07-26
基金项目: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C23YB14)
作者简介:
连昆,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王宏,男,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The Logical Pathway of Integrating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AN Kun1, WANG Hong2
(1.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15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realm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courses at present but also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and cornerstone of moral education, nurturing a new generation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To effectively advance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essential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value implications, inner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it and clarify the basic logical pathway behind “why to integrate”, “what to integrate”, and “how to integrate”.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文化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推进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和基本遵循,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厘清“为何融入”“以何融入”“如何融入”的基本逻辑理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广大青年大学生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为何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提供了精神指导和文化动力。作为高校文化育人使命任务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高校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大学办学成功的关键,并非仅依赖于其物质条件的改善或规模的庞大,而是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德”的培育。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培育学生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己任之“大德”;能培育学生守社会文明、风清气正,助力社会文化新风尚之“公德”;能培育学生严于律己、慎思笃行,涵养向上向善文化修养之“私德”。同时,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从价值特质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在思政小课堂使大学生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在社会大课堂使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外化于行。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人是主力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特质,要求其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响应时代呼唤、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从价值内涵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坚持人民至上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性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能够提升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有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担当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并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在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中彰显青春担当。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42-43高校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沿阵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是在对历史文化整体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而成的科学的、实践的、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大学生理想信念越坚定、价值观念越积极、道德理念越高尚,其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越深刻,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就越笃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便越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以何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要把握“三点论”,厘清融入的内在逻辑,从而有效解决“以何融入”的问题。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融入为切入点
从理论逻辑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出场逻辑。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对人类文明演进、文化的演变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化的阐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3]27马克思借由“现实的历史叙述”方向,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考察进一步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批判,辩证觉解文化与主体、经济、政治、社会、实践等的复杂关系,以建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不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与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从历史逻辑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4]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并灵活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化支撑和体系化架构。
从实践逻辑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领导经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事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并继续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起点,强调以“两个结合”为指导原则,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形态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总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基于深刻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以全面揭示其形成逻辑为切入点。首先,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根基,帮助学生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也是对世界先进文明理念的创造性吸收和借鉴。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对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文化思想的一脉相承,是对四十余年来改革开放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凝练升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要深入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脉络,厘清其历史逻辑。最后,要向大学生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的实践观这一鲜明底色,要使大学生明确,作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科学遵循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融入为关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化文化理论创新发展,召开了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从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九个坚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的“十四个强调”、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新的政治任务和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的“三个事关”“七个着力”等方面阐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就要以系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为关键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内容。其一,要使大学生明确党的领导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回顾百余年党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体现了我们党注重坚持文化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并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领导,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要把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其二,要使大学生明确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发展、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关键问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导和要求,精辟总结其核心价值,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维护文化自主性提供了明确指引。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必须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文化自信不断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内在动力,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其三,要使大学生明确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两个结合”不仅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时也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正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用真理力量激活伟大文明;不仅要重视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结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际,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其志气、骨气、底气。
其四,要使大学生明确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持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是实现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内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其五,要使大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新时代文化使命问题的理论定向。文明的多样源于相互交流,文明的深度源于相互借鉴。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融入为落脚点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内涵的“体”“用”哲学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导向,其中“体”有本体、理论之意,“用”有功用、实践之意。总的来讲,“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文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在于其是一个随着历史进程、时代变迁和实践深化而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性科学体系,它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在于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将科学理论应用于指导实际行动,在社会矛盾的演变、改革的深化、发展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活力与时代适应性。
“人民主体实践、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发展规律三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力证明。”[5]因此,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融入为落脚点,促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培养实践精神,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价值。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内容讲授中,需要使大学生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使其深刻认识到把文化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必要性;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生活实际,教育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勇做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三、如何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在涵养青年大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其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还有利于实现思维培育、价值塑造和实践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全面地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特质,探索内容架构针对性融入、教学样态创新性融入、师生主体交互性融入的现实路径。
(一)内容架构:针对性融入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教材之间的内在逻辑。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引导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来讲,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增强教材内容讲授的针对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要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认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发展的价值认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重点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意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侧重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要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要使学生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理论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整理,提升学生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意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侧重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结合当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还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以教辅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为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透讲活。
(二)教学样态:创新性融入
“教学样态”反映了教育者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方式。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高校思政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推进思政课课堂革命,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教学方法方面。高校思政课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文化实践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从而提升其运用文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内容,以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实施诸如网络云课堂、VR(虚拟现实技术)教学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策略方面。“话语本身是基于文化、生活和习俗演化发展的,如果不考虑话语语境,它就会变得空洞。”[6]305因此,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语境中结合诸如“文旅热”“国风文化”等日常生活化案例,强化指导性教学策略,施行以理论灌输为主导、以问题导向和情景融入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三是教学模式方面。要依托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其人机协同的特征和生成式能力的功能特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智能化辅导,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打造“人机协同育人”模式。
(三)师生主体:交互性融入
“主体间性”是一个哲学概念,认为主体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强调不同个体的交互式实践这一重要特征。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和信仰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学生主体加强文化交互实践。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加强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的合作,让学生交互式体验志愿者、讲解员的职业身份,深刻体悟我党文化建设走过的百年艰辛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认同,增强学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能力,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二是教师主体转变交互式实践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进头脑的落脚点,就是要提升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转化话语体系,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将理论语言转化为实践语言、将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知、真懂、真信、真用,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教”“善教”“会教”的教学本领,积极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厘清“为何融入”的逻辑理路,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要厘清“以何融入”的逻辑理路,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融入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融入为关键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融入为落脚点;要厘清“如何融入”的逻辑理路,必须整体把握内容架构实现针对性融入,科学改革教学样态实现创新式融入,重点关注师生主体实现交互性融入,进而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4-12.
[5]陆永胜,董潇珊.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N].中国青年报,2024-01-14(03).
[6]OGDEN C K, RICHARDS I A.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mp; World, Inc,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