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探讨

2024-12-26戴开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培育国家思维

摘 要:

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整体谋划、关联极强、动态运转并注重过程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理路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在统筹谋划中注意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坚持关联性原则,在协调贯穿中形成强大的叠加倍增效应;要坚持动态性原则,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力求跳出思维短板;要坚持过程性原则,在总结反思中精进认知策略实现培育进阶。

关键词:

系统思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5 07

收稿日期: 2024-08-18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优秀青年项目“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研究”(22B1058);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以系统观念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23A129)

作者简介:

戴开成,男,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inking

DAI Kaicheng

(School of Marxism, Shaoyang Polytechnic,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a systems thinking perspective i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that requires overall planning, strong connections, dynamic operation, and an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Therefore, i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1. holistic principle: focus on the unity of the two-point theory and key theories during overall planning; 2. connection principle: develop strong synergies and multiplication effects through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3. dynamic principle: continually adjust strategies to address shortcomings in thinking as circumstances evolve; 4. process principle: refine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improve cultivation through reflection and self-assessment.

Key words:

systems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cultivate

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既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应有之义,又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国家安全问题已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运用系统思维建构起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实践理路,对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形成良好环境与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生成逻辑

系统思维就是以整体为立足点,抓住事物本质,分析其内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方法论。坚持系统思维,就是对目标事物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开放的、能动的认识。进入新时代,系统思维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系统思维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安全教育渐进式融入教学实践当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看,对新生力量怀有敌意的反动势力不甘失败依旧蠢蠢欲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存在的合法性,极力封锁和遏制我国,妄图从政治上孤立新中国、从经济上封锁新中国、从军事上围攻新中国。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安全、领土完整,以及巩固中国人民革命成果与各项合法权利。军事安全是这一时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题主线。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安全思想的重点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在这一安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构建了以“积极防御,防敌突袭”为国防战略方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这段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限,导致教育方面也相应滞缓,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教育并不多,已有的安全教育多倾向于引导学生形成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以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教育开始在社会和校园教育中展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出台之后,国家安全与法制教育被正式融入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北方工业大学首创《国家安全法教程》,并首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国内很多高校也以此为借鉴把国家安全法教育带入课堂。这意味着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培育对象的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步入正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这标志着中国国防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先后颁布,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国防教育主题节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3]我国国家安全观已由传统安全观向新安全观转变,更强调了国家安全培育工作要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普及化。2006年,《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强调各高校必须开设“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课程[4]。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安全教育中得到确认和深化。

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保持着总体稳定、缓和的基本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使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意义得到拓展,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系统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具有更强动态性、灵活性和系统性,通过多主体联动发力的“培”,不断延伸国家安全育人视野上的横向面和纵向面,从而唤起大学生捍卫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

(二)理论逻辑: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初步显现

系统思维与国家安全意识之间的理论联系,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土壤,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初步显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本身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准确把握系统思维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理论联系,是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重要前提,也是以系统思维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依据。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系统思维是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就提出要从物质与意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来解释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多样统一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而这种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是指系统与其内部要素、大型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人们在实践中的认知,实际上是在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式下形成的。这意味着实践主体既要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世界的系统存在模式,又需要借助系统思维所形成的科学见解来引导和促进现实世界的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系统思维与国家安全观完美融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生动表达。

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来看,系统思维是人民战争制胜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起来,所以他们并没有专门讨论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问题,也没有明确提出系统思维这一说法,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系统思维与国家安全问题在“回敬资产阶级的战争”[5]705中开始初步显露关联。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以完整系统的理论观点,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不但在理论上是严谨的,而且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成为系统思维考察国家安全的有力论证和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是因为政治的发展达到了不可调和程度,已经不能按照原有的轨道继续向前发展,所以才会发生战争。为了进行战争,必须成体系地组织战争。这个体系包括军队和它所附属的一切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比如人员分配、作战策略、天气情况、地形特点等。另外,由于战争双方的政治目的不同,战争的性质也就不同,凡是为摆脱不合理剥削、民族压迫,为抵抗外敌的侵略而发动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凡是为剥削别国人民使其沦为奴隶的战争,都是不正义的战争。当然,战争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是静止不变的,必须用综合的、开放的、动态的思维考量战争中的各种因素,才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这些都是系统思维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的具体显现。

(三)现实逻辑:新变局下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工作

主动防范和积极应对外部环境重大风险成为我们党前进道路上必须直面的重大时代课题[6]。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期、攻坚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破困局谋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利益关系,随之而来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也必将增多。国内外经济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同来源、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交织震荡、演化叠加,形成错综复杂的风险综合体,带来一系列不可预估的后果。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并发出“切实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责任”[7]的重要指示。201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制度从此以法律形式得到确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阐述,并将国家安全作为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鲜明指出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1]。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大学生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是否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如何全面、规范和科学地利用系统思维培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内涵意蕴

系统思维是把握世界规律、指导社会实践的特殊参量和方法论。厘清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内在含义,有利于我们客观、全面掌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重点,使系统思维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在系统运动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整体性谋划的系统工程

整体性谋划要考虑当下的要求和长远的发展,只有做到在整体计划中实事求是地体现针对性、预见性和普遍性,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工作的战略布局、推进策略和目标要求。目前来看,从中央到地方,高校不仅注重整体推进、协同发力,而且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又牵头制定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8],为国家大安全格局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系统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地位确定下来,从而为大学培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供了制度保证、作出了制度安排。这些系统的理论指导、综合全面的任务布局、不断完善的制度方案都说明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强调整体性谋划的系统工程。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关联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一项多主体联动、牵扯面广、关联性极强的系统性工程。而系统内部正因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才共同形成了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完备的有机整体,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在前期就明确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关联要素。从培育对象的关联性来看,是指贯穿专科、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特殊人群,直至大学生这一社会身份结束,这些特殊人群无论接受何种学历层次的大学教育,都是大学生中的一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接受大学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从培育责任人的关联性来看,接触大学生的全部人员都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包括父母、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宿管人员等,在培育过程中这些培育责任人必须联动地产生培育效应,少了任何一个责任人都有可能导致培育效果发生隐性的改变。从培育过程的关联性来看,大学生已参与的包括在校学习、科研、实习实训、就业等环节都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国家安全意识的一环,都穿插或包含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要素,任意对某一环节的培育要素进行省略或割裂,也许会降低培育的连贯性。从培育方式的关联性来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个体特征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具有更大特殊性,因此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在系统思维下的培育需要借助多种载体相互融通协作,包括但不限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种空间和角度。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动态性运转的系统工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把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及其根本属性。运动具有绝对性、永恒性和无条件性。系统要素将随着时空、物质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成就了系统的生命力。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也需要在动态运作中及时调整控制以实现目标的最优化。具体来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从历史逻辑和未来指向来看,既是开放发展的系统,又是随着安全形势变化而不断丰富拓展而产生新内容的系统,系统在动态运转中实现更新扩充。第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要求多主体在多方面的动态协作中实现对培育媒介、渠道的精准控制。高校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涉及教师教学、校园文化、行政管理、虚拟和实体空间等,正由于这种复杂的培育境况和多元的培育主体,其培育实践必须具备一种弹性的动态状态才能满足培育主体的需求。第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强调系统与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之间的动态协同作用,这是系统的结构性耦合所呈现的动态运作的必然结果。《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尊重规律、注重实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9]。因此,动态性是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特征与要求之一。

(四)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过程性为重的系统工程

国家安全内容多而广,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仅靠短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培育过程中对培育内容、培育方法等进行扩展且要富有弹性。首先,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过程性体现在培育内容上。以思政课为例,“毛中特”课是思政课中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情与国情交织最为紧密、最为复杂的课程。在“毛中特”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理论知识,也要有意识地将国家安全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知识以及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衔接,以此引导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观念进行扩展,并产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情感认同。其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过程性体现在培育方法上。由于国家安全的内涵广而深且其外延是不断丰富扩大的,那么在培育方法上就要求必须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现有的培育方法如课堂教学、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社团活动、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走访等基本能够保证每个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大学生在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接受的过程中都提升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意识,但考虑到培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就必须要确保培育过程中的资源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做到常思常新。最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过程性体现在培育评价上。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及时地、动态地解读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从而揭示、评判和生成教学价值的一种行为。近些年来,过程性评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管理者所接受和认可,尤其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领域应用较多。因此,坚持过程性评价原则,就要突出评价对培育的激励、反馈、诊断和促进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系统思维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实践理路

系统思维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过程性等原则,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务必要把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目的、培育内容、培育环境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切实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优化,最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一)坚持整体性原则,在统筹谋划中注意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强调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能有效克服片面追求局部或个别要素价值的倾向。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其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叠加或拼接,而是以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础并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有机联系而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原则,重点突破制度建设与保障的瓶颈,同时也要注重对多种培育方式的挖掘。

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兼顾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喜好、态度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抽象性事物,受这些要素影响,不同的个体对国家安全的认知不一样,接受程度也不一,因此在前期要做好规划设计,结合大学生心理状态明确好培育的近期需求和长远需要。第一,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不断拓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要全面开展中国国家安全领域16个方面内容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又要重点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的核心要义开展相关教育。第二,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完善国家安全观的实施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要明确并细化各年级、各专业以及入学季、毕业季等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建立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机制,以确保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工作依法依规高效运行,避免培育过程中出现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坚持多种培育方式,重点从理念和方法上寻求突破。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其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鉴别能力欠佳,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煽动,从而做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育一定要科学研判,找准大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找准培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具体来说,第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因”“三规律”作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第二,要善于捕捉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时机,及时推进培育。第三,要遵循主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国家安全教育专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教书育人规律,也要遵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有效引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等大学生成长规律。

(二)坚持关联性原则,在协调贯穿中形成强大的叠加倍增效应

系统思维中的关联性要求人们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深刻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层次结构,从而实现最优解。对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来说,其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既互相作用又互相制约,既互相交织又互相渗透,从而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才能形成强大的叠加倍增效应。因此,运用系统思维的关联性,能为解决问题提供系统的更优化选择。

从校园内来看,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过程中,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未能将已有培育元素关联起来,存在培育主体分化、培育方法单一、培育效果差等情况。因此,利用系统思维的关联性原则,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校园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线上课堂等场景之中,以此拓宽培育路径,增强培育效果。第一,积极开展国家安全观的宣传推广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确保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实践效果是正向的。比如,借助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国家安全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具体而言,可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向学生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持续输出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的优质内容。第二,高校要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如,组织国防大讲堂讲座、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等系列活动,动员全体师生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国家安全,在行动上践行国家安全观。第三,高校应当积极运用校园广播、公告栏、宣传栏、校园建筑等多种媒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育人作用。例如,在宣传栏、校门、黑板等位置粘贴简洁醒目的说明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标语等。

从校园外来看,高校之间可以加强校际沟通。一是通过课程思政网站建设,努力构建关注国家安全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或教学案例互通资源库等,通过资源共享、经验分享等方式为合作高校教师和受教育者提供经验与参考。二是高校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举办两校或多校合办的比赛,例如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比赛、国家安全专题研究型学习比赛等遴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能手,努力为校际合作建设提供优质教师资源和学习标杆。三是实施两校或多校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专题备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宽培育的思路,真正落实和细化协同培育的理念和措施。

(三)坚持动态性原则,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力求补齐思维短板

系统思维中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依据变化着的环境、条件改变思维方式,因此,系统思维视角下培育主体应坚持动态性原则,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原有的刻板思维,从而找到最适合大学生的培育形式。

培育主体要坚持以非线性思维来考察对象系统。由于思维运动中的动力因素和非线性因素之间始终存在着关联,系统思维的动态性原则要求认识主体必须保持灵活,用动态性的视角来考虑系统及其诸因素的状态、类别和界限。培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因为培育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这也就决定了培育主体必须对事物发展进行预判性推理。首先,培育主体要加强前瞻性和预见性思考,同时对培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势都要有系统认识和辩证把握,坚持以全面、辩证、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在不断接收和更新信息的过程中,把过去、现在、将来贯穿起来加以审视,看清培育系统的要素、结构、环境及其构建的整体,从而提升对培育变量的可把控性。第二,高校应当积极搭建常态化、动态化的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抖音粉丝群等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能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方便,也能及时得到学生们真实有效的反馈。第三,依据国家安全培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突出动态性考核导向。例如,可以将相关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纳入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业评价范畴,客观记录学生在参与国家专题教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以此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四)坚持过程性原则,在总结反思中精进认知策略实现培育进阶

系统思维的过程性原则要求,不断复盘、不断总结经验。过程和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结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这种经历就是过程性的体现。过程性原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应用,将解释世界从静态向动态进行了转变。过程性原则的重点在于重视过程,再反作用于结果。理解并善于识别过程的阶段性,是过程性原则的基本表现,也是正确划分阶段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划分培育阶段。

首先,我们要善于识别培育过程中的“问题胚芽”。这就需要培育主体和有关人员坚持过程性原则,能够有意识地用大时间尺度去看待培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去充分思考遥远的将来,从而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避免其累积放大成为未来某些时刻的“近忧”。比如,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渠道,散布资本主义的腐败思想,编造攻击、诽谤我们党和政府的负面新闻,对此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培育主体要加强国家安全培育内容的常态化审查,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意识审查制度。其次,为了确保培育主体的价值导向正确,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反思和修正的态度,不能将正常的教学需求与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人为地对立起来,要率先跳出西方的思维框架和逻辑陷阱,在情感态度上坚定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最后,在培育过程中要学会细化培育目标。细化培育目标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将整体目标具体化,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避免培育工作中出现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现象。

四、结语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具备科学的理论思维,各项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正确高效地为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要坚持培育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过程性原则,在有机运动中不断发掘培育方式的多样性,提升培育的实效性,最终帮助大学生筑牢国家安全意识防线,培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奉献精神,成为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敬欢.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3.

[3]王颖,刘宇,李广.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追求、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0):39-44.

[4]全民国防教育大纲(2006年11月13日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施行)[J].中国民兵,2006(12):4-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麻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外部环境重大风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7]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N].人民日报,2016-04-05(01).

[8]习近平.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N].人民日报,2020-12-13(01).

[9]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4):4-6.

猜你喜欢

培育国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