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机理、要点和策略
2024-12-26刘正妙蒋娟
摘 要:
“两个结合”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主线,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理论支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纲要”课要紧密围绕“两个结合”进行课堂讲授,着力讲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叙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演进的基本经验,深化学生对“两个结合”重要成就和历史贡献的认识。以“纲要”课为重要阵地,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要整合教学内容,将“两个结合”作为关键线索贯穿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真正推动“两个结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关键词:
“两个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92 07
收稿日期: 2024-03-30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劳育绩效研究”(2020JGZD05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长大科〔2024〕14号)
作者简介:
刘正妙,男,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蒋娟,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Two Combinations” into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mp; Contemporary History: Mechanisms, Key Points and Strategies
LIU Zhengmiao, JIANG Juan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
Running through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the “two combinations” provides rich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mp; contemporary history. A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urse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two combination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larify the cultural narrativ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of the century-long evolution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two combinations”. Integrating the “two combinations” into such a course requires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two combinations” as a key clue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innovation in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sure the “two combinations” enter students’ brains; renewal of the teaching model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guidance; and continu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transform theory into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two combinations”;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mp; contemporary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强调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22年10月,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7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深刻历史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理论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并掌握“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的重大使命[3]。鉴于此,以“纲要”课为阵地,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探讨在“纲要”课教学中如何讲好“两个结合”,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
一、“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内在机理
(一)“两个结合”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主线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的尝试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洋务运动中,封建地主阶级试图在不触动封建专制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希望通过引入西方制度来变革陈旧的体制机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或民主共和国,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条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4]。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科学顺应时代的新变化和把握实践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这一科学论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2]18,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和“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中国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到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缺失文化自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比以往任何政治力量都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革命智慧和力量,推翻了“全盘西化论”“中华文明被抛弃论”等谬论,提出创造“第三新文明”的口号,谱写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新篇章;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五位一体”的文明观,倡导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格局。
由此可见,“两个结合”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线索,是“纲要”课的重点教学内容。“纲要”课通过对上述历史的系统阐释,可以避免割裂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讲明将科学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围绕“两个结合”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二)“纲要”课是讲好“两个结合”的重要阵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纲要”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也决定了“纲要”课是讲好“两个结合”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胜利、走向成功,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任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可以说,“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叙事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要义,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是“纲要”课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讲好“纲要”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阐释、宣传、研究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理解。
以“纲要”课为阵地,讲好“两个结合”,必须聚焦“三个讲清楚”。一是讲清楚广大人民群众对符合中国国情道路的探索历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芽、结果的缘由及其历史过程;二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三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科学道理。通过“纲要”课教学讲解,有效地呈现“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演进逻辑和理论成果,让学生切实树立“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为讲好“两个结合”的阵地,“纲要”课要立足课程“史”的特点,真正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平台,成为推进践行“两个结合”的重要阵地。要围绕“两个结合”,开展理论研究和课堂讲授,着力阐明党从推动“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和成就,为大学生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提供有力的历史证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价值意蕴。“纲要”课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在讲深、讲透、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的同时,开展“两个结合”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题相结合,生动展示党推动“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发展逻辑及经验教训,引导学生用“两个结合”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理论贡献及实践应用,做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二、“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一)着力于讲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叙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主题,是“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中国近现代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又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史。近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因此,“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呈现出的文化叙事密切相关。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着力将“两个结合”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叙事的教学中,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体现“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与重要成就。而要讲清这一文化叙事,就要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叙事演进,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明确“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鸦片战争之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努力思考与探索的主要问题,而如何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最为迫切和关键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希望在不变革根本制度的情况下,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最终甲午战争的失败粉碎了这种“中体西用”的迷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凭借传统文化托古改制,发出“冲决一切旧思想的网罗”的号召,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共和思想大旗,领导民主共和伟大实践,撼动了封建专制王权的制度根基。然而,封建复辟与军阀混战的政治乱局,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这一振聋发聩的反封建口号,对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予以否定。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并提出“以俄为师”,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来探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展开了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矛盾,结合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认清了我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性批判、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
继毛泽东作出开拓性探索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江泽民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全面的小康,全面的小康既是关注到广大农村人口的小康,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胡锦涛将和谐社会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历史方位、实现路径、战略步骤等重大问题,勾勒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叙事清晰地呈现了“两个结合”的伟大力量。因此,这是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叙事,结合“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力量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为何只在中国‘活’出新高度?”“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如何推进‘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式教学,厘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阐明中国共产党扛起“文明复兴”重任,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主动创造—激发活力—繁荣兴盛—自觉自信”跃迁发展的历史与经验,有助于以文化叙事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引导学生由“熟知”到“真知”,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史国情,对“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等问题形成科学全面的认知。
(二)着力于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演进的经验总结。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既要讲清我们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功,也要讲清楚曾经走过的弯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学生对“两个结合”重要成就和历史贡献的认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是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党内和红军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风气盛行,曾一度机械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则,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词句、俄国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没有充分考虑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导致革命屡遭挫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经过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对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逐渐意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历史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更加深刻。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结合当时的抗战局势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新命题,并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一方面,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关键就在于它与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因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坦言“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6]534;另一方面,在“第二个结合”方面,他强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要努力学习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534,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6]533。可见,尽管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的概念,但其思想和相关论述中早已蕴含这一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向苏联学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搬照抄的情况,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对此,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7]557。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又指出:“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8]303随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第二个结合”得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9]114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擘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思想论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引领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动力。
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把“两个结合”恰当地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到,正是由于我们党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在今天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并不容易,既需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又需要准确分析认识中国的国情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不断坚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三、“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将“两个结合”作为关键线索贯穿教学过程
“两个结合”贯穿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然而,现有的教材并没有处处切入“两个结合”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突破现有教材各个章节内容的界限,把党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内容命题化、理论化、知识化,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它们之间存在的宏观与微观、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充分体现“两个结合”的新思想新观点。
具体来说,需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材体系中,深刻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为大学生深入理解“两个结合”提供有力的历史证明。具体而言,“纲要”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是要阐释清楚从“马克思主义行”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强化“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二是要论述明白“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历史贡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在第四章阐释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将“两个结合”的历史地位与重大贡献融入其中;在第五章阐释中国革命新道路时,可以通过讲解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遭遇的重大挫折,阐明“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第七章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讲明“两个结合”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等等。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梳理,可以把散见于“纲要”课各章节的“两个结合”的内容进行整合,把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两个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融合,从而有效将“两个结合”的内容作为关键线索贯穿在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课堂教学话语体系,通过教学使“两个结合”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
(二)创新教学手段,真正推动“两个结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教学手段是决定“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教师要用“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推动“两个结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可以整合教材章节内容,将“两个结合”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来,对知识点进行补充更新、重新整合串联,进行专题讲解。在专题化教学内容方面,设置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力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叙事、“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专题开展教学。在专题讲解中,要丰富教学大纲,充实教案课件案例,利用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节点、历史史实等,讲好“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两个结合”的新思想新观点。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相关案例来展开教学,将教材内容讲得生动活泼。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可以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过程中,选取相关人物和事件作为案例,还可以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引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鲜活材料和生动案例,阐释“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历史过程、生动实践、伟大成就等,从而增强“两个结合”的实践性和学理性。
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将更多的科技和社会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VR虚拟体验场景技术,推进数字技术与“纲要”课建设深度融合,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引领学生切实走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场域,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历程,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和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科学揭示“两个结合”的知识结合点和契合点,再通过比较分析、问题辨析、综合解析,让“两个结合”规律逻辑落实落细落小、入耳入脑入心。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10]384。在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多举措推动课上与课下联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价值引领与环境涵养结合,达到“情感激发—认知提升—行动践行”的学习效果。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些核心关键问题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并不断取得胜利?”“为什么要强调‘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历史是怎样推进的?”等,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清楚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历史逻辑,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的科学道理。通过讲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等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问和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个结合”尽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提出的新命题,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初步形成了“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开始思考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正是在不断践行和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华民族实现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要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将“两个结合”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学理分析和深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从而促进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教学。
其一,要以深刻的学理分析丰富教学知识体系。“纲要”课教师要在注重培养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强化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纲领性文献,掌握“两个结合”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时代价值和实践要义等,全面、准确、深刻理解“两个结合”,进而将理论学习的成果有效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重难点讲解,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二,要以科学研究来支撑课堂教学。加强对“两个结合”的学术研究是将“两个结合”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理论的学术研究,通过研究成果讲清楚“两个结合”的理论优势、价值意蕴、理论贡献等,为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进而推动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用课堂教学实践升华理论创新,真正实现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02(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严丹.“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0(6):101-108.
[4]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