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

2024-12-26王洪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强国大学生能力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内涵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强国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科学内涵进行的最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些论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任务的高屋建瓴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开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指南,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承载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使命,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然是零星地、局部地开展,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精神融入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也没有成为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理想模型,这种局面亟待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散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局部环节,还没有融入全部课程和高校所有活动之中,并未实现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2024年,原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更名为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也让人感到创新创业教育前途堪忧,从而出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终结了的声音,这对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非常不利。要知道,创新创业教育搞与不搞,就要看它所担负的使命是否完成,抑或它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

首先,必须确认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受制于传统的计划体制,认为专业教育就是进行系统的高深知识传授,把理论知识传授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借助高考选拔机制选拔出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强,而且学习动机非常强,从而这种专业教育的思路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这种按照计划经济要求设计的专业教育思路就不适应了,必须进行调整,因为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难以为继了,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实现有效就业。过去人们曾经设想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其思路仍然是“有知识之后自然就有能力”,并为此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和设计出双学位制度。然而这一设想并不符合现实,因为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是两条不同的轨道,并非有了知识就一定有能力。知识传授在学校课堂上就可以实现,而能力培养必须结合实践进行,所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人们也曾期待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适应性,但仍然没有摆脱知识传授模式,没有意识到人文素质提升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

进入21世纪前夕,我国拉开了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序幕,高等教育入学规模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飞速增长,从而我们迅速实现了大众化,并快速走进了普及化阶段。这种发展速度也带来了诸多不适应,如校舍不足,师资不足,高校数量不足,为此不得不大造校舍,增聘教师,新建高校,出现了大学城,大量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化解就业难题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主题。

事实上,从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时,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就开始酝酿了。一开始,人们希望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来缓解就业压力,但发现这个策略效果并不明显。之后开始提倡自主创业,但作用比较有限,因为人们始终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后的不得已选择。此时人们以创业教育作为理论基础,试图改变人们对自主创业的错误认识。也是从此开始,创业教育在我国出现了多重含义,突破了传统上仅仅作为一种商业教育模式的惯习,开始走向一种大众教育模式。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潮的兴起,人们开始对大众创业教育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也即要为它增加“创新教育”内涵,如此,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开始走向融合,于是诞生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出现的就业局面和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出的一种对策。它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难道高等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吗?显然不是!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对社会发展适应性更强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能够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在传统观念中,专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与就业岗位对口的人才,所以专业对口是人们对就业的基本需求,这也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人们发现这个就业模式越来越难以操作,因为社会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招生计划与就业形势之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不一致。这也是“拓宽专业口径”“大类招生”“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新概念提出的初衷。在“计划外招生”“自费生”政策实施后,“自谋职业”等就业形式就出现了。随着全面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包分配、包就业”政策成为历史,于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高校必须紧抓的一项工作,那么促进大学生就业自然也成为大学的一项新职能。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专业对口”模式寻找职业,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就业结构失衡问题,即一大批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同时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此,必须在就业过程中引入创新与创业概念,也即引导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只要自己胜任或自己喜欢就可以先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更新自己的认知,在适应工作要求的过程中开始创业,也即进行“岗位创业”。创业过程也就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地解决面临问题的过程。如此,每个人在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过程中都必然面临一个创新创业的挑战。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直接照搬到工作岗位上,都必须根据工作需要与要求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转化,必须激发自己内在的创生动力,即从解决问题出发,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因此,从书本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的过程也是激发一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

既然一个人必然要面对创新创业的挑战,那么这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自然越早越好,也即知识学习必须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不能把知识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解和接受上,而是要上升到应用和创造层次上,也即必须与实践场景结合,使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刻板地照搬照抄、机械套用。显然,这个理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上,而应该提升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转变上,提升到整个大学办学理念的转变上,而且要提升到整个大学办学过程设计上,从而带动整个大学教育系统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专业教育轨道转变到创新创业教育轨道上来,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设计上改变,也很难落实到教学层面,因为教学改革绝不是自动的,需要教师首先具有充分的认识才行,而且也需要教学管理方式转变的支持才行。教学管理方式转变意味着人才评价方式转变,由此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转变。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则要求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进行评价,而能否创造性地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则是新的评价核心。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针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言的。因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具备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践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级标准则是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志的人格品质,即把创新创业创造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根本追求。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看,高等教育必须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目标追求。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经常会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成果,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人工智能发展就是如此。此时,大学所学的知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了,学生只有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变化。唯有如此,每个人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还是知识创造性的运用者,而且是个性化知识的创造者,因为每个人在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都是对知识体系的丰富。尽管这种丰富并未以系统的方式呈现,也没有进行广泛传播,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就是个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使个体保持创造性的前提。没有这个不断创新使用知识的过程,个人的事业也难以获得发展与提升。个人体验丰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人生价值意义不断充实和提升的过程,也是带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和丰富的过程。这种财富增加和丰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因为个体一旦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财富。

四、创新创业教育担负高等教育强国使命

任何国家设立高等教育都是为了使国家强盛,但能否达到预期就在于高等教育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了高等教育自身运行规律,如果不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然就达不到促进国家强盛的目的。远的不说,就说近代,柏林大学的创设就是为了拯救普鲁士王国战败后民族前途未卜的命运。洪堡通过创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制度,遵循教学自由的原理,对大学运行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创造了德国大学模式,创建了研究型大学模型,并带动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而且带动了德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全方位提升,最终德国战胜了欧洲霸主法国,成为当时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大学的成功,使德国大学模式在世界传播,也带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美国大学在学习德国大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后,从根本上改造了自己的大学,使高等教育实力大大提升,并创造了具有美国精神的美国大学模式,带动美国成功地走向世界的中心,所以高等教育被称为美国强盛的密码。德国与美国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让世界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国家实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等教育,离不开高等教育自身的创造,离不开高等教育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离不开高等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良性运行机制。高等教育只有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展开充分有效的互动,才能促进彼此更新与创造,才能双向赋能,才能担负好强国的使命。

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解答自身发展问题过程中的创造。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不是有计划进行的,而是为了回应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难题进行的选择,但这无意中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又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从而有力地回应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也由此而生,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也是由此而生。随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规模越来越大,其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国界,这也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传播出去,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质量提升仍然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质量提升的关键仍然需要从改变大学生能力素质结构出发,需要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进行突破,那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因为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带来社会安全稳定问题和经济发展后劲问题。只有从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培养出发,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今天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的要求就是要具备超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即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具备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不解决困难和问题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如此大学生必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必然是高质量的,那么我们也必然是高等教育强国,那么我们就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发挥思政引领力、提升人才竞争力、提高科技支撑力、增强民生保障力、加强社会协同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因为没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就难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带动发展提高社会经济创新潜力,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无法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当然就无法创造和传播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五大关系问题。

很显然,要使大学生具备超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我们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每个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因为没有这个理念,就难以转变大学领导者的观念,就难以成为他们的办学目标追求。在中国,大学校长观念转变是第一位的,如果他们思想上不认同,行动上就不给力,就无法转变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其次,我们必须明确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大学教学中心任务,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指南,作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针。也就是说,凡是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都是无效的,不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的教学改革都需要重新审视,不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中心任务的教学管理都是需要被质疑的。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无疑需要对创新创业能力清晰界定,对创新创业能力构成深度认识,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过程深入研究,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本质科学理解,这一切都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再次,我们必须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这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把每个学生都作为真正的认识主体看待,发挥每个人认识的独特性,发展每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组织不同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在这种既注重个体独立思考又注重团体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水平,激发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乐趣。最后,学校需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具有充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具有检验自我认识发展水平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验证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条件,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久地发展。这样,有大学领导者的科学掌舵,有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有学校全系统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从大学的局部工作走向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进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标识。如此,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必须完成的一项新使命。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与结构模型研究”(项目编号:719741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强国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秦晋争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