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文化意义

2024-12-26李立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强国文明理念

何为高等教育强国?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一是高等教育本身要强,具有很高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和号召力,处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列;二是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智力支撑,以高教之强助力国家强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高等教育强国都是以本国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与科技人才密切相关。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迄今为止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这些国家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带,非西方文明还未成功挑战这一中心,还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中国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非西方文明在高等教育领域成功挑战了西方文明,在一个非西方文明的东方古老文明大国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改变西方文明主导的高等教育中心格局。中国建设和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不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价值。

中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历史性变革,打破了高等教育的中心与边缘理论,而且是在西方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种文明与文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典范,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世界历史看,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是伴随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转移的,从16世纪到20世纪,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纪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其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中心地位虽然转移,但当前属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再加上近代崛起、当前有些衰落的俄罗斯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可谓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从文化维度看,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都是基督教文化或者西方文明的产物,日本虽然地理位置属于亚洲,但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中“脱亚入欧”,其高等教育发展明显具有依附性,是西方高等教育在日本的翻版,没有体现出文化主体性。从世界文化维度看,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是在一个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发展另外一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一种非西方文明的高等教育硕果。站在世界文明史和发展史视野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不但是高等教育的崛起和影响力、竞争力的上升,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而且是在一个非西方文明的东方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通过独特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意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以中国文化与文明为依托,扎根中国大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理念。

我国建成的高等教育强国是扎根于中国大地、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之中,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高等教育体系。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大学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现代高等教育滥觞于西方文明,从中世纪到现在的近千年间,西方高等教育在内部不断延展,从意大利到法国、英国、德国再到美国,欧洲和美国一直是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带,俄罗斯本身是西方东正教的一部分,日本是近代“脱亚入欧”的产物,严格说来,都是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一个部分,不是独立于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结果。西方的现代化属于以西方文明为本位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主义实践为基础,建构了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构成了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由此形成了西方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和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评估、评价和干涉其他文化和区域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西方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现代化理论以西方地理与文化为中心,构建了所谓的“近东”“中东”和“远东”的空间结构和文化结构,在高等教育世界形成了“西方”与“其他”的对立关系,西方是中心,其他为边缘,通过高等教育等不平等的传播方式,把西方书写为“先进”“现代”“进步”“文明”,把“其他”描绘成“愚昧”“落后”“停滞”,由此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中心与边缘理论,源源不断地塑造西方先进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输送学术资本主义和学术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在西方看来,只有全盘西化,彻底学习并融入西方,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建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从历史与现实看,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与西方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西方文明与文化有其特点,西方高等教育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认为西方高等教育是唯一成功的高等教育,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西方发展道路与模式,那就过于武断和过于自信,这必然走向历史的反面。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以东方文明、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其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学习西方,但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全盘西化。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成,意味着西方文化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化与文明,照样可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就突破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西方中心论,打破了只有西方是世界唯一高等教育中心的神话,也打破了西方高等教育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这不但在世界教育史上,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根与魂。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之中,高等教育与大学的概念虽然来自西方,借鉴海外,但是其文化气质与文化内涵承接于中国本土文化与文明。中国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既以文化为依托,又是文化传承、保存与发展、创新的主体之一。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与文化很难截然分开,我们一般称之为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构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为强化国家认同提供持久、深沉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认知、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这样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活力之源和内生动因,构筑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世界文化发展史表明:世界各国文化是在交流中成长的,但是很多文化与文明在交流中丧失了自我,被其他文明所融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是被异化或“他者”化的文明或文化,必须具有坚实稳固的文化主体性。由于具有稳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根基所在。

以“旧邦新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今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文化根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今天要致力于使传统教育思想重焕荣光。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以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为主要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这是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中国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现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教育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观,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的养成等。而且中国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有概念体系、表达方式,如强调知行合一,从而要求学生形成身体力行的知行观,内化育人与培养学生主动精神的学习观,教师的榜样示范与道德责任的师德观,师生从游与春风化雨的人师观,师法家法与学术传承的师承观。我们今天提倡的教育家精神,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弘扬和发展。在师生关系上,西方文明更多地把这种关系看作一种社会关系、职业关系,而中国文化更强调师生的教育关系,强调关爱与扶植,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因素的职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与道德责任。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生活与教育、人的成长的认知与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高等教育强国是优秀传统教育继承弘扬的旧邦新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赋予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以现代力量,极大增强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需要以辩证思维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关系,深入探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求新求变、引领时代的现代力量,着力阐发在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教育理念,为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而为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提供更多认识论和实践论支持。

以“文明更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认识和处理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土理念与外来思想、教育延续性与创新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彻底摆脱“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的心态,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图景。

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不可能闭门建设,需要开放办学,融通发展。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显著特征。“同”主要指单一性,“和”则指差异性和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和”富有生命力,单一性的“同”则不会得到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以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促进中外学界对话交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要推进制度型开放,通过多种举措促进中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在国内已有“存量”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变量”与“增量”,并且以变量与增量的引进激活国内高等教育的存量,产生倍增效应,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与发展中国家更多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扬弃了西方中心主义所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开放交流合作成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发展与创新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路径。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不仅丰富了国内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而且为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创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机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增进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协调推动共建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与共建国家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独特的发展观、价值观、历史观、全球观,打破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单一发展模式,展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初步实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高等教育大国,在发展全球高等教育事业、建立世界高等教育新秩序中承担的应有使命与责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及其背后的经济、科技实力的支撑与相互左右,而且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在西方文明之外的另外文明背景的高等教育崛起,是对西方文明中心论和高等教育中心边缘理论的最有力冲击和反击,标志着中华文明特别是教育思想理念在现代化道路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非西方文明照样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振兴,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强国文明理念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