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天子驾六

2024-12-26常佳

中华瑰宝 2024年11期

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的发现,印证了古文献记载中﹃天子所御驾六﹄的礼制。在舆论监督之下,才有了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建立。

和郑州友人阔别十余年,约在洛阳度周末。她先开口:“给你推荐个上次来没去过的地方,红牡丹1号线,周王城广场站D口左转,六匹马大马车那儿,等你!”

出地铁口不远,“六匹马大马车”就“奔”到了眼前。“天子驾六”造型的雕塑背后衬着高楼大厦,时空交错,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一位记者前辈李让老师二十余年前在这里拍的照片,那是这座博物馆的“前世”模样,可谓触目惊心!那个时候这里曾是“河洛文化广场”,在这个广场发生过的事情,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博物馆里还有没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

原址原状陈列展示

朋友朝我使劲挥手,踮起脚朝马车下方指了指,原来灌木丛少许掩盖了一行墨绿金文:“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不远处树立有博物馆介绍立牌,上面的文字内容大致为,这个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遗址型博物馆,2003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人多高的竹简书卷铺展开来,介绍的是常设陈列“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概况。逆时针而行,王城春秋、王陵探秘、礼乐文明,展览的三大部分展示了二十多年来东周王城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东周王陵的发现与探索历程。2000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洛阳东周王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在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院内发掘出一座春秋初期“亞”字形墓,这是目前发现的东周王陵内唯一的“亞”字形大墓。博物馆内设置了“亞”字形墓三维全景互动体验区,在小屏幕上人们可移动指尖选择观看细节,浏览内容会在左手边的长方形大屏幕上同步出现。在全景展示中,人们能清楚分辨出“亞”字形墓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墓中出土的一件铜鼎和两件铜鬲,均铸有“王作”铭文,根据墓葬形制、年代、铜器铭文等推断,“王作”之“王”应为周平王。

比起图片、视频,当亲眼看到长四十余米、宽近八米的车马坑时,自己还是被它遗存的气势所震撼,为当年它多舛的命运而喟叹。如今一切似乎已归于平静,人们跟着讲解员,围着车马坑慢慢地看、轻声地问。

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为配合洛阳市东周王城广场建设(即当时的“河洛文化广场”),在距东周王城东城墙二百米左右的东周王城遗址区一万六千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东周时期三百九十七座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其中大型“甲”字形墓两座、车马坑(含马坑)十八座。博物馆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是西区6号马坑和中区5号车马坑,其他均进行了回填保护。

中区5号车马坑也就是著名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规模最大,车马数量最多,由于后期破坏,坑内残存车二十六辆、马七十匹。在其西南三十米处勘探发现了墓道长达六十八米的“甲”字形墓,5号车马坑应是某一代周王陵的陪葬坑。最令人震惊的是发现了罕见的六马驾一车,在这辆车的车辕两侧对称摆放着6匹马,清晰可见,这就是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天子驾六”。

这座在地下沉埋了两千多年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千古疑案,印证了《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记载的准确性,为研究东周时期的丧葬制度、乘舆制度,以及确定东周王城的王陵区和城市布局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成为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被誉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河洛文化广场”改造建设

2001年4月,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为建设“河洛文化广场”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场将成为洛阳组织集会、庆典等活动的中心场所。2002年5月,洛阳市开始对“河洛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建设。从2002年7月底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发现大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工程进度因此暂停。这一大批东周文化遗迹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河洛文化广场”要不要再继续建设下去?如何建设?一场巨大的争议也由此展开。十二位洛阳知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指出“按原方案建成的广场,在全国的广场中只能是二三流的广场;实地展示东周王陵遗址的广场,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场。”

在2002年结束前的一段日子,广场建设最终方案悬而未决,考古工作者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发掘清理工作。谁料突变发生!洛阳市文物局在2003年1月13日接到“洛阳市河洛广场工程指挥部”的通知,称市里领导已明确要求,河洛广场工程务必在花会(指4月举办的洛阳社丹花会)前完工。

“牡丹花不会答应的!”朋友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我附和:“那时候刚颁布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更不会答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施工“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文物媒体人的持续关注

突击抢建施工,大型机械开进,天子驾六车马坑危在旦夕!中国文物报社记者李让老师就是在最危急的关头、2003年1月15日一早赶到了广场施工现场进行了采访。16日,他再次来到“河洛文化广场”,看到一夜之间工地已经面目全非,孤零零的五座车马坑就像孤岛一样伫立着,周围已经全部挖成连片深坑,那些“贴身”划出“保护”范围的白线,越发显得苍白无力……李让老师迅速写完报道,报社没能第一时间刊发而是延后一期于2003年1月24日发表,它的标题是《洛阳在毁什么?!》。文中说:“洛阳为修建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广场,大型挖土机械进入东周王陵文物保护范围施工。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拿着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给广场指挥部时,负责人说:‘拿走,我这里也有很多法!’”消息发散开来,让后面的发展有了转圜余地。

离闭馆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再回到车马坑展厅,观看整个墓葬坑的形制,听讲解员说着:“可能大家比较关心墓主人到底是谁,是吧?非常遗憾,还是一个谜,但是他一定是‘天子’身份,因为有‘天子驾六’遗存在这儿!我们这座博物馆旁边有条人民西路,路上有工商银行,工商银行的下方就是墓主人的主墓室所在地。现在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天子驾六出行的场面,壮观吧!”

如果没有文物部门、考古工作者和像李让老师一样的媒体人的持续关注,恐怕现在我们连这份想象都难以实现。2003年2月12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李让老师的“热点追踪”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就在编发稿件的那一天2月11日,受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委派,联合调查组赴洛阳“河洛文化广场”施工现场展开了调查。2月12日,联合调查组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关于洛阳河洛文化广场文物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3月2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洛阳东周王城文化广场保护问题座谈会。3月10日晚才有了确切消息,违法行为被彻底制止,“天子驾六”保住了!

最终,洛阳市委市政府调整了原河洛文化广场的设计方案,决定在原址、原地进行展示性保护,将“河洛文化广场”改为“东周王城文化广场”,修建了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遗址性博物馆。

当年那场风暴的“中心点”,如今是洛阳开放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洛阳市研学旅行基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学科研合作基地、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坐在洛阳老字号面馆里等晚餐,我们仔细翻看照片,数了数博物馆门口的牌子。感谢所有的传承,传统美食有人做有人吃,是传承,历史遗存有人发现有人保护,也是传承,点滴汇聚,涓涓延续。

转天,我们去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洛阳考古百年1921—2021”展览中,看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位列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看到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洛阳模式”,一幅天子驾六车马坑全景图就配在这段介绍文字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