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融通 身与竹化

2024-12-26上官文金李杜威

中华瑰宝 2024年11期

从观竹、悟竹到化竹,文同在其所作墨竹图中表现出一种文人雅士独有的人生感悟与闲适心境,其画作更具有一种独有的宁静清雅、超然淡泊的清幽意境。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北宋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因曾赴湖州任职,后人亦称其“文湖州”。文同有着很高的文艺修养,诸艺兼能,善画墨竹,喜作纡竹及古木老梢。他深受自然齐物的道家思想影响,作品力求诗画交融,追求“得于象外”,使诗情画意融于一体。

观竹:成竹在胸 得于象外

文同善画墨竹,在中国画史上堪称墨竹宗师。他对竹有极其深入和细微的观察与了解,并总结归纳出完善的墨竹画理论和技法,影响了后世诸多墨竹画家,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秋末,文同任洋州知州。洋州筼筜谷中生长着大量竹子,文同于谷中筑披云亭,常往此地游玩观赏,对竹的生长变化规律了熟于心,故而在其画竹时法度谨严。同时,作为诗人,文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作品的气韵明显区别于职业画家,新意盎然。文同所画墨竹富有潇洒之姿态,蕴含檀栾之秀逸,水墨相发,妙趣横生,生机勃勃,极具感染力。

文同画竹,其实是自娱自乐的,并没有带上“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色彩和说教目的,故而,文同能够将平日所见之竹纳于胸中,即所谓“胸有成竹”。这种审美思维在后世郑板桥处得到更为深刻的诠释:“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hyI+6QBJFRchzEtaAIJnxvhuG9JGSZVoy0IUPWBD9SA=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在文同看来,画竹之时,需等到情感迸发、神融笔畅之时,以墨写之。其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这种具有个人特色的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也是文人画兴起和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苏轼,对于南宋末年郑思肖,金代王庭筠,元代赵孟、柯九思、管道升、吴镇,明代夏昶,清代郑板桥等人的墨竹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存的文同墨竹图仅有几件,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墨竹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3厘米。图中所绘为一枝倒垂S形竹枝,刻画细致,笔法洒脱,严谨之中又见风神秀逸、生机勃勃,显示出画家十分深厚的笔墨功力。

文同在王维所创造之水墨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发挥才情,完善了墨竹画理论与技法。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这实际上是一种遗貌取神,也就是对具体外物形态的重视程度的减弱,以及对外物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境的追求的增强。从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到水墨山水,再到文同墨法写竹,表面上这只是绘画方法和形式的变化,其实在更深层中体现的是文人格调的提升,以及匠气的下降甚至消失。

文同纯以墨法写竹,任其肆意挥酒,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大胆随性的做法。在创作过程中,人格、情感、性情等因素的比重开始上升,作品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增加了内涵和深度。文同的墨竹开辟了新风,其画法与气韵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其后的金、元、明、清各代。文同以墨竹为载体,寄托深情,积极标举“逸气”和“士气”,崇尚神韵和意境。受其画作影响,文同的咏竹诗诗风清丽,俨然有君子之风。这不仅是文人画的一大发展,也是诗画交融更进一步的表现。

悟竹:诗画相通 情景交融

诗画融通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一大主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宋代士人已领悟到诗画本一律,其区别在于一个无声而有形,一个有声而无形,但均以创造审美意象为指归。文同画竹亦是如此,他于诗画相通之处领悟竹画奥秘,于情景交融之间表现竹画美感。

文同身体力行画竹、咏竹,二者结合的做法,很好地促进了竹这一审美意象在诗与画中的交融,让两种差异颇大的艺术形式在实践中同步进行,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创作经验及理论。

综观文同《丹渊集》,虽然其描写山水田园的写景诗占了绝大多数,但咏物诗,特别是咏竹诗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文同诗选》中的数据显示,该诗篇中的咏竹诗现存应为30首左右。文同的诗画理论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这一部分竹诗中。“心虚异众草,节劲踰凡木……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铁石枝梢劲,冰霜节目圆”“千舆翠羽盖,万骑绿沈枪”,在文同的诗画世界里,竹不仅是描绘的对象,还是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他人格的写照,起着寄托情感、承接襟抱的关键作用。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从中可以得知,文同画墨竹的方法技巧是“胸有成竹”,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要做到“胸有成竹”,前提是对竹极为了解,对竹的一切特征状态了熟于心。晴竹、雨竹、风竹、雪竹、新竹、老竹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气质,如果不是像文同这样朝夕与竹游,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细微差异。此外,在观竹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即悟竹。

宋代以前的竹画多是工笔勾描设色,偶尔有以墨写竹的个例,真正意义上完善成熟的墨竹,是在宋初时文同的手中完成的。文同的墨竹画抛弃了烦琐的勾描设色,将以墨写竹固定为竹画的基础技法,于是墨与竹成为竹画的核心。墨色的浓淡干湿体现了黑与白的和谐,墨竹画中融入了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理论。也由于墨竹技法的成熟与完善,其抒情写意的功能慢慢被文人士大夫们所重视,自此,墨竹画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同以墨法写竹,对文人画的影响毋庸置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艺术道德修养的支撑下,化入诗歌与绘画中,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文同笔下,诗境与画意相交融,情与景相统一,所谓“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蕴含着画意的诗和带着诗情的画,在文同的手中完成了融合。

化竹:身与竹化 气韵生动

从观竹到悟竹,文同在竹的意象世界中完成了从实用思维到审美思维的递进,难能可贵的是,文同还能够“身与竹化”。如果说从观竹到悟竹的阶段,画家完成了“意”与“象”的契合,把握了转瞬即逝的胸中意象;那么“竹化”则是从竹到人的“忘我”人生境界的达成,摒弃了世俗得失利害的考量,实现了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即创作的自由、人生的自由。竹有着这样超逸脱俗的幽情雅韵,日夜与竹相伴的文同,自然与竹一般清逸。竹寓意胸襟开阔,超脱不俗,有精神上的“隐居”和“隐逸”之意。文同对于竹的挚爱,“胜见无限寻常人”。竹之虚心劲节、傲雪凌风的生命力与品格,融入了文同的人生,成为其人格的写照,可谓“竹君”。

文同的墨竹画是在描绘一种自然无为、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状态,这是中国古代隐逸思想的精神延伸,大有“独行风满林”的潇洒之姿。文同画竹追求清雅闲适,写竹时“与竹合一”,抒发人与竹共有的清雅之气韵,与庄子“物化”精神一致。《庄子》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文同之竹子与庄子之蝴蝶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与追求,即“天人合一”。文同所表现出的高洁脱俗、闲适恬淡的追求与向往,与他在墨竹画中所绘以及在咏竹诗中所咏高度契合。高洁的气质既是文同爱竹的原因,也是文同爱竹的结果,这正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山水田园的向往,以及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细观文同的竹画,人们会感受到一种静谧清雅的生活气息。以画咏竹之静默,展现了一派与竹默坐、物我两忘的“物化”境界,展现出诗人明静淡雅、如竹一般的胸襟与境界。文同倾注于竹上的深挚情感,用极好的张力和弛力勾连了他的墨竹画。在其高尚人格和高洁气质的影响下,文同常以清逸淡然之景抒发宁静淡泊之趣,表现出清雅别致、潇洒闲适的意境。“墨竹”这一绘画图像也经由文同在北宋画坛走向经典化。

受庄周思想影响,文同作画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不求形似而韵致超然,陶治如同竹一般高洁闲适的情操。由于文同的描绘,竹的形象在诗文与绘画中愈发高洁起来,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与诗意栖居的境界。竹不再只是竹,它饱含了文人的情感与意境。宋初绘画形式的改变,加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倾力加入,文士的情感与审美趣味自然影响了那个时期的诗画思想。文同运用诗人和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将生动的气韵带入诗歌,融入绘画,使之情趣盎然、清雅别致。气韵生动是也!

上官文金,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杜威,湖南省长沙县星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