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无小事 文艺乾坤大
2024-12-22公辰姚旭辉
【导读】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深邃丰盈,他把中华文艺带到外交舞台上,增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和民心相通。在周恩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文艺工作者肩负使命,用文化艺术精品服务国家文化外交大局,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搭桥铺路、增光添彩。
周恩来总理在分管新中国外交26年的生涯中,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他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国家间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础,至今仍然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周总理把文化艺术带到外交舞台上,为新中国外交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周总理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精神,促进国与国之间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一、杂技艺术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先行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提出了在独立自主根本原则下“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条外交方针。周恩来总理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干,创造性地开启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不再遭受外敌欺辱,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当家作主,与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争取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是,在美国等西方势力长期的打压、诋毁、封锁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并不了解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更不了解新中国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在做好国内事情的同时,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向世界介绍新中国、宣传新中国、展示新中国。在周总理看来,国与国之间除了进行正常的外交谈判、国事访问等外,国与国之间人民的往来、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更是消除隔阂、增进感情和友谊的桥梁纽带。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卓立于世界杂技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作为外交先行官,积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1950年,苏联迎来十月革命胜利30周年,苏联政府决定举办规模盛大的庆典活动。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派中国艺术团访问苏联,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周总理亲力亲为,要求从全国各地选拔具有特殊才艺的人员组成演出团队。由于全国解放不久,国家没有专业的艺术团体,选出的演员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准备的节目虽然丰富,却五花八门。有被称之为杂耍、马戏的,有叫魔术、口技、玩把式的。周总理把节目全部审核完后说,就叫“杂技”吧。这些节目娱乐形式丰富,类似古代的百戏、杂乐、傀儡戏,基本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传承。“杂”是它的整体特征,通过形体演绎无声的艺术,容易被语言不通的外国观众所接受。“中华杂技团”随即成立。从此,中国民间的杂耍、马戏、魔术等,有了统一的名字——杂技。1950年,中华杂技团肩负特殊的外交使命,一行72人赴苏联开展友好访问和演出。中华杂技团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莫斯科等六大城市演出106场,观众达27万多人,受到苏联人民的热情欢迎和称赞,也获得苏联政府很高的礼遇。苏联莫斯科文献电影制片厂将中华杂技团的演出活动拍摄成纪录片,在苏联、东欧放映,引起轰动和关注。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部署下,中华杂技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访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14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尚未与中国建交,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清朝穿旗服、留长辫子的刻板印象中。但他们从中国古老传统杂技当中,看到新中国是热爱和平、友好相处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善良、文明、勇敢、乐观、智慧的人民,进而增强了对新生社会主义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增进了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杂技以其独特的跨越语言障碍的魅力,为新中国外交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二、戏曲艺术成为新中国外交的“润滑剂”
周总理曾形象地称,对外文化交流是外交工作两翼中的一翼,这一翼用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50年歌剧《白毛女》赴民主德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红色革命题材第一次走出国门。出发前,周总理对演员说:“你们出去不仅代表新中国文艺工作者,而且肩负文艺先行者的重任,是步出国门播种友谊,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在金碧辉煌的德累斯顿歌剧院,《白毛女》首演就迎来一片掌声。1953年捷克斯洛伐克还将中国歌剧《白毛女》改编成话剧,邀请中国艺术家前去观看。
1954年,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18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周总理认为,参与会议解决国际纷争很重要,向世界展现新中国,打破国际上对新中国的偏见也同样重要。在会议上,美国不甘心在战场上的失败,刁难、排挤、打压中国,试图在政治外交上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代表说,在日内瓦看不到共产党统治下的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周总理即刻为会议代表和记者举办中国电影招待会,展示经过战火洗礼的年轻共和国的风貌。美国一些记者看了纪录片里的阅兵场面后,又挑起事端,说中国宣传军国主义。在非议、质疑和僵局面前,周总理说,东西方虽然有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是相通的。他邀请与会代表和记者,一起欣赏中国的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观看后,纷纷被戏曲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所打动,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就连一些西方记者也不无感慨:原来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是克制,看到自己心爱的情人,竟然可以不拥抱、不接吻,相比之下,我们太张扬、太傲慢了。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称赞,中国的爱情故事在日内瓦会议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周总理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勇于输出本国文化,用文化带动外交、促进外交。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特意邀请在瑞士隐居的世界电影大师卓别林到中国代表团驻地做客,向卓别林介绍中国戏曲文化。卓别林被深深吸引,也折服于周总理的个人魅力,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一直默默支持中国。当中国木偶艺术团在巴黎演出时,卓别林带着家人专门乘飞机前去捧场,以自己的影响力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
20世纪50年代,中日没有邦交关系。周总理提出发展中日关系重点在民间的观点,动员在日本民间有较高声誉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演出。周总理向艺术家指出:“我们送戏上门,是唱给日本人民听的,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中的受害者。”梅兰芳在日本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给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与战争留下的孤儿。日本掀起了“梅兰芳热”。日本青年观众渡边城写信说:“艺术让两个具有巨大心理隔阂的民族联系在一起了。”日本诗人茨木则子写下一首忏悔诗《内疚的掌声:致梅兰芳》。她表示,梅兰芳的表演之美引发日本人的罪恶感,正是日本的侵略让中国人遭受了战争的痛苦。新中国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不负重托,把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送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为新中国外交开拓新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舞蹈艺术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助推器”
在周总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外交思想的引领下,舞蹈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得力助手,在国与国文化互动与民间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周总理要求中国艺术家既要把本民族舞蹈发扬光大,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舞蹈。在周总理的指导下,新中国舞蹈艺术全面启动,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等不同舞种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规范,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比如戴爱莲的《荷花舞》、刀美兰的《金色孔雀》、赵青的《宝莲灯》、崔喜善的《长鼓舞》等。许多国家还派专人到中国学习舞蹈艺术。“东方歌舞一枝花,决心学好亚非拉。”1962年,周总理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需要,提出成立东方歌舞团。这是新中国最负盛名的国家级艺术团体,代表中国出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助力良好国际关系,建立、推动他国对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认同上,发挥了“文化使节”的独特作用。
在周总理的运筹帷幄下,新中国外交史上既有“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也有以红色芭蕾交流为契机的“芭蕾外交”。比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被海外友人称之为“来自中国的红色芭蕾”。1963年,周总理对中央芭蕾舞团的领导和演员们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1964年,由同名电影改编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台亮相了。这是按照周总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用西方芭蕾形式进行民族化改革的首次尝试。毛主席观看后对这部戏给以很高的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不久,第二部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白毛女》还与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有密切的关联。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的就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松山芭蕾舞团由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夫妇创建于1948年。1952年,他们从日本国会得到周总理赠送的中国电影《白毛女》拷贝,决定将这个中国故事改编成芭蕾舞剧。1955年他们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日本首演。同一年,松山树子访问中国。周总理请来在中国歌剧和电影里扮演“喜儿”的王昆、田华,周总理高兴地对松山树子说:“欢迎白毛女回娘家。”从那时起,松山芭蕾舞团和它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成为连接中日友好关系的纽带,一直延续到今天。
1972年,应日方邀请,上海舞剧团一行208人到达日本。这次民间性质的出访成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上海舞剧团在日本巡演一个多月,以古典芭蕾舞的形式演出现代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日本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国代表团访问演出获得成功的消息,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代表团离开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中方抛出了意向访问中国的橄榄枝,同时日方建议代表团乘日航包机从东京直飞上海。周总理立即指示代表团乘日航包机回国,要求上海方面热情接待日方机组。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田中角荣说,同中国建立正常邦交是他任期内最重要的外交任务,当年的芭蕾外交功不可没。红色芭蕾外交,对于在新时代运用艺术形式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社,1990.
[2]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周恩来自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2004.
[4]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曹应旺.周恩来经历记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张小兰.王昆忆早期文化交流:周总理告诫我不要改变唱法[N].中国文化报,2011-03-31(6).
[8]王明武.周恩来生平全纪录[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2004.
[9]任晶晶.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的外交艺术[J].党史纵览,2020(3).
[10]唐蕊.略论周恩来的谈判艺术[J].党史文汇,2010(12).
[11]周丽娟.周总理与卓别林的一段难忘的情谊[N].人民政协报,2019-01-06(5).
[12]李连庆.大外交家周恩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朱鹏英.周恩来的对日外交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7-07-02(8).
[14]李洪峰.举轻若重的伟大公仆——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和领导作风[J].党建,2015(3).
[15]夏莉娜.王昆:从延河边走来的红色歌唱家[J].中国人大,2009(3).
[1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7]李嘉.论中国舞蹈发展历史的几个过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2).
[18]周玮.中央芭蕾舞团一个甲子的回顾与展望:融汇中西走向世界[J].艺术研究,2020(1).
[19]毛毳.新中国“音乐舞蹈史诗”六十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5).
[20]李连庆.大外交家周恩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朱媛.舞动中日“芭蕾外交”,“喜儿”与上海的不解情缘[N].新民晚报,2021-05-26(5).
[22]赵雪花.芭蕾舞传递的半个世纪中日友谊[J].中国艺术研究,2012(10).
[23]肖向前.破冰之旅:中日建交珍闻[J].纵横,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