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4-12-22覃冬翠

科技风 2024年35期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深入研究并改革“班级管理”课程,对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教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探究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并从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保障措施等角度提出建议,旨在提高“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班级管理方法、具备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教学改革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主题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质量本科教育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进一步阐述。在这一政策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领域,班级管理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校应重视“班级管理”课程建设,针对课程教学现状、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探索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立足高质量发展,明确教学改革要求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要求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面临着创新改革的迫切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研究,深入解读高质量发展理念,并立足课程特点探索教学改革方向,为教学创新提供指引。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应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此,在“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的限制,从“素质提升”等角度探索教学新思路,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他们更好地融入小学教育事业中来。

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班级管理”课程目标也应围绕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出调整和优化。“班级管理”课程主要包含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等内容,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了解班级管理的体制、构成结构、管理方法,有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成为教师做好准备。基于此,教师对于课程目标进行了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不断细化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实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1]。

(二)优化课程内容,满足发展需求

“班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课程内容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许多学生在走进小学教育岗位后无法有效展开班级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应立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小学教育实际。例如,某高职院校基于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对“班级管理实务”课程内容进行构建,其中,“起步课”包括开学前的准备、开学一个月建立课堂教学规范等内容,详细讲述了每个环节应该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以此奠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课”则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班级制度体系、评价体系、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等内容。在课程设计中,编者务实地在操作层面阐述小学管理班级的做法,其中既有理念、规律、政策,又有案例、示例、资料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能够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结合实际活学活用。这样的课程内容构建契合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班级管理实务的过程中既能够“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进而在小学教育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

(三)加强产教融合,优化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通过产教融合力求使自身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能够与对应的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就业创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基于这一改革要求,在“班级管理”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小学教育一线交流与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例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某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探索岗位化课堂建设,组建创新实验班,并全面实施进校实践学习,利用“双导师”制,推进“双元”教学模式。在“班级管理实务”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学校组织学生每周四天在学校学习,每周一天走进当地某小学进行跟班岗位学习,由小学中的优秀班主任负责传帮带,并辅以核心发展性任务,促进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的班级管理相关理论,积累班级管理经验,并建立职业认同,提升职业素养[2]。

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教师应重视“班级管理”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反思中不断成长,同时也通过打造优质课堂保证课程教学整体质量。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通过讨论、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班级管理工作。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的课堂指导中,教师以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在班级文化应该如何营造、班级活动应该如何开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指出,优秀的班级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班级管理的热点问题,并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班级管理的真谛。

(二)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完成过程,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在“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分析、联系教育教学工作设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完成项目任务,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建立民主型班级”是一个热门词汇,同时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来看,建立民主型班级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班级管理实务”课程学习中,教师围绕“如何建立民主型班级”这一驱动性问题设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并从建立民主合用的管理体制、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营造开放舒心的班级文化等角度展开探究,结合实际调查研究设计相关策略,形成班级管理方案,并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在项目推动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深入小学调研以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制订方案,进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高职“班级管理”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促使他们了解新的理论,并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问题诊断和解决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发展职业素养。例如,在“班级管理实务”教学中,教师围绕“班干部培养”这一主题引入真实、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设置班级岗位、班干部竞聘上岗的重要意义、探索班干部培养的方法。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认识到有效设置班级岗位既可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让学生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改变学生个体在班级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在班干部培养中,有些学生不擅长沟通和表达,希望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和举动提升存在感,有的学生不主动积极地承担班级工作,因此,身为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加强指导,帮助这些学生获得合适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进而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氛围,提高小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案例指导中,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并在案例研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因此,在未来,高职教师应注重收集和更新班级管理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和代表性,以反映当前小学教育环境中的新挑战和新趋势,提高案例式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障。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学反馈机制等,这样才能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班级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课程创新改革中,高职院校应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和发展计划,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促进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在实际改革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呈现的新趋势以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促使教师走进小学参与实地教学实习,与一线教师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以增强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积极引入一线教师,充实教育教学队伍,利用他们丰富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养。

(二)完善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机制

前文已经提到,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要与小学教育一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协同育人。例如,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某高职院校以“产出导向”理念为指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从多方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其中包括构建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与当地小学合作,构建了“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并依托实践基地骨干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实现双主体育人;协同打造精品课程,学校整合专任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资源,共同建设了“班级管理”的精品课程,合作研发班级管理的系列教材,以丰富课程资源;打造双元交互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打造“养习立教”实训中心,保证“班级管理”课程的学习场景与小学班主任的岗位实际密切接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合作小学为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现学校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融通,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通过这样的系列措施,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动理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中领悟专业知识,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质[3]。

(三)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是确保课程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应根据“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特点,积极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指导中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跟踪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环节中的表现,占总评价的40%;设置30%的同伴互评和教师反馈,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设置20%的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班级管理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以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置10%的评价来展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表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职业能力。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效依据,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推动“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结语

总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班级管理”课程改革应把握改革方向、创新实践路径、完善教学保障,推动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还应继续深化对“班级管理”课程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助力学生快速提升职业素养,进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仕兰.OBE理念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4(11):14+18.

[2]赵艺,郭玉华.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德育与班级管理”课程为例[J].成才之路,2023(31):105108.

[3]侯颖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7273.

作者简介:覃冬翠(1993—),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