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吸引影响因素研究
2024-12-22韩清宇黎中彦孙奕凡朱鸿坤温翠霞
摘要: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基于人才理论,构造出科技人才集聚理论假设,选取2004—2020年九个城市六个指标的数据,以R&D从业人员数量为被解释变量,R&D经费投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等院校数、医院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六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中科技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影响最为明显,并依据回归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集聚;面板回归;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Q813.11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下,科技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于我国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层次、多方面切入研究珠三角九个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助力科技人才政策的完善及相关举措的落实,发挥科技人才政策的导向功能,统筹规划珠三角科技人才体系建设,促进珠三角地区吸引人才。
Y3kJvyYfQasLD/Zz6q9sd18B6pqFbuCE6xkZw5UuUGw=1.2国内文献综述
王税兰等[1]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才的流动性也就越大。宋鸿等[2]指出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的能力。徐倪妮等[3]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朱忠明[4]认为影响地区人才吸引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区位、经济实力、优惠政策和人才工作机制。陈蕾[5]发现生活和文化教育因素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可以通过降低生活成本来吸引人才。
1.3国外文献综述
AlessandraFaggian等[6]认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其中,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因素、劳动力供求和组织文化等因素,人才的跨地区人力资本迁移与地区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Farrell等[7]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主要受经济和就业机会要素的影响。
2科技人才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科技人才概念
科技人才是指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基于研究目的,本文将R&D从业人员(即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定义为科技人才。
2.2科技人才理论基础
2.2.1科技人才吸引理论
科技人才吸引取决于科技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城市建设、财政补贴、政策发布等方式将人才吸引过来,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为了保持良好的创造力和城市的活力,除了进行每年都必须进行的经济建设投入之外,必须在适宜的时间段调整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此提高城市的科技人才吸引力,进而引入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循环。
2.2.2科技人才集聚理论
城市创新发展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城市智慧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经济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但城市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并非一直呈正相关,若城市科技人才集聚过少,导致城市运转缺乏人力支持,城市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若城市科技人才集聚过多,就会造成城市科技人才过剩,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之间需要进一步研究。
2.3科技人才理论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以下假aiPLAswFVxLnEFP9+G6Er3xi3W0kVja7dkdwYi6ZMhs=设:
2.3.1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良好的经济建设有利于保持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对科技人才的引进有重要影响,人才愿意流向到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遇的城市。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经济发展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2.3.2科技创新环境
人才吸引取决于人才发展环境,而科技发展环境就是人才成长发展需要。科研经费投入可以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优质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多科技人才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提高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科技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2.3.3基础设施建设环境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受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投资等方面影响。ERG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需要(Relation)和成长发展需要(Growth)三个层次。因此进一步推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科技人才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基础设施建设对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正面影响。
3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1指标选取
本文从经济发展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三个方面研究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分别选取R&D经费投入所占GDP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等院校数、医院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六个指标。
3.2模型建立与求解
3.2.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
Yit=αi+Xitβ+μit,i=1,2,…,N,t=1,2,…T,
Xit=(X1it,X2it,…,XKit),β=(β1,β2,…,βK)′(1)
3.2.2豪斯曼检验
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的结果来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利用Stata17.0软件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p值为0.001,小于0.05,说明误差项与解释变量具有相关性,可以拒绝原假设,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3.2.3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求解
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为:
Yit=β1X1,it+…+βkXk,it+αi+uit(2)
利用Stata17.0进行面板数据回归,以R&D从业人员数量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收入、医院数量、高等院校数、固定资产投资、图书馆藏书量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3.2.4实证结果分析
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和医院数和图书馆藏书量的p值均小于0.05,回归系数显著。说明经济发展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正面影响,符合假设。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R方约为0.89,拟合效果较好,p值小于0.05,模型显著。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1.941,首先是科技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增加R&D经费投入及相关投入,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创造。其次是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链及相关特色产业,提供更多创新型岗位,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生活环境,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医疗、教育投入,增加高等院校数、公共图书馆数,等等,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真正实现“引进来”的目的。
4科技人才引进相关对策建议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持续抓牢经济主线,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位置和发展潜力意味着对它有着更高的要求,经济发达在主观上能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人才,因此应该加强区域整体效应,形成特色经济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加强科技人才福利待遇,增加人均收入,打造“人尽其才”的创新平台,确保人才“留得住”,提高科技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4.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当地创新水平
珠三角地区应加强创新资源流动、整合与共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如R&D经费投入,健全完善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不断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引导、示范、放大作用,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高水平重大项目和科研基地。
4.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科技人才多元化需求
一个地区的文化实力、宜居情况、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人才的选择,当地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增加医院、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促进科教产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与监督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税兰,顾建强,刘思峰.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5):127132.
[2]宋鸿,张培利.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02):4345.
[3]徐倪妮,郭俊华.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03):414421+461.
[4]朱忠明.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5]陈蕾.我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定量评估[J].商业经济,2018(08):4345+59.
[6]AlessandraFaggian,PhilipMcCann.Humancapital,graduatemigrationandinnovationinBritishregions[J].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2008,33(2):317333.
[7]FarrellD,GrantAJ.China'sloomingtalentshortage[J].MckinseyQuarterly,2005,4(4):7079.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分析》(202310592011)
作者简介:韩清宇(2002—),女,汉族,山东滕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统计分析;孙奕凡(2002—),男,汉族,广东揭阳人,本科,研究方向:统计学;朱鸿坤(2001—),男,汉族,广东汕头人,本科,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温翠霞(2002—),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
*通讯作者:黎中彦(1986—),男,汉族,广东新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统计预测与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