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2024-12-22罗媛
摘要: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针对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外教育经典选读”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实践,从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六个角度革新教学,实现该课程“育教育情怀”的宗旨和知识、能力、思维、品格的四维目标,促进师范生成长。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中外教育经典选读;教育名著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指导意见。“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部分高校也将该课程命名为“教育名著选读”,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开设。该课程主要选取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家的作品内容和思想。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理念,针对《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进行多维度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究,以此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陈旧
“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诸多教育经典作品、作品篇幅较长、部分作品晦涩难懂等客观原因,导致大多教师为了跟进教学进度而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内容为主,忽视学生需求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课程目标定位不清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位课程的目标:首先,掌握教育经典中教育家的思想理念;其次,养成教育经典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教育专业思维。此课程目标主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三个方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合理性。但是,该课程目标有与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高度重合部分,没有突出课程单独设置的育人价值和意义,也没有明确对应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内容繁难
“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内容繁难。首先,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大量的教育家经典作品,篇幅长短不一,时间跨度大,对作品的出版背景、历史意义、内容分析有较大难度。其次,教育经典作品的阅读难易程度不同,有如《理想国》这样充满哲学寓意的译作,也有如《礼记·大学》这样需要较强的古文阅读功底的作品。这些因素会给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信息量的呈现等方面带来困难。
(四)教学资源缺失
传统的“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参考资料不足,教育经典作品原本资料缺失,学生无法进行原本全本阅读,无法了解作品全貌;(2)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资源缺失,没有生动活化的现代教学资源;(3)以教师、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生成性教学资源不多。
(五)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因为课程内容繁难、教学班级容量较大、教师教学能力等原因,任课教师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地听讲和回应教师提问,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缺乏生动性。课堂教学效果较难达成,学生存在“听了就忘”的情况。
(六)考核形式不够合理
传统“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主要采取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比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终结性考核占比70%,一般是撰写论文。在一门需要评价学生教育思想习得、阅读能力获得、教育专业思维形成的考核中,过程性考核占比不高,而终结性考核占决定性优势。课程考核占比不合理,考核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会引导学生形成只重视期末考核,难以发挥考核评价的发展性作用。
二、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实践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尝试转变传统观念,更新课程教学理念。
1.课程思政理念先行,立德树人核心导向
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递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导向,旨在通过本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教育家观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三个类别,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点,把育人目标与知识目标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2.坚持学生发展中心,强化成果产出导向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教育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化成果产出导向的理念,强调教育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这种导向促使教育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获得教育经典中的知识,还需要有相关的阅读能力、教育思维、教育品格等方面的创造与呈现。
3.推进教学持续优化,提高课程两性一度
教学持续优化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这些要求教师基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持续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明确课程目标
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导建议,对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课程的育人情怀价值,“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明确了“围绕一个宗旨,四个目标聚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1.一个宗旨——“育教育情怀”
在课程教学中,基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情怀的要求,引领学生阅读教育名著,以中外教育家精神激励师范生立从教志向“育教育情怀”。培养学生愿意从教,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价值,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尊重学生人格,有爱心、责任心,做好学生引路人的情怀。
2.四个目标——知识、能力、思维、品格
从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四个目标方向聚焦:知识目标,学习教育名著知识,拓宽教育视野;能力目标,开展教育专业阅读,培养学术写作能力;思维目标,以教育学视角分析问题,形成比较思维和审辨思维;品格目标,体会教育家情怀,树立传统教育文化的自信和服务教育的志向。
(三)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繁多、难易不一的问题,本课程选取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育名著,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主题,按照难度逐步递进,呈现有挑战度的“三阶文本”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初阶文本——文本解读,此部分主要选择中国教育名篇,如“扎根乡村,服务大众——《陶行知文集》”等选篇,篇幅不长,师范专业学生较为熟悉,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旨在结合时代背景感受教育家奉献教育精神和师德规范。
进阶文本——结构阅读,选择外国教育经典作品,在整体把握作品框架的基础上再进行名篇节选阅读,如“认识自我,探究真理——《理想国》”等选篇,引导学生感受外国学术著作的论述特点,建立教育学分析框架,突出挑战度。
高阶文本——主题研读,主要选择“全球视野看教育,扎根中国办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报告”的篇章内容,聚焦当代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关注教育热点,学会用前沿理念创新性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四)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建设了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结合、多维度的丰富课程资源。
1.精选教科书资源
本课程教材为肖朗教授主编的《中外教育经典选读》(第2版),按照“三阶文本”要求精选《论语》《理想国》等中外教育经典作品篇章展开介绍,教材中的二维码识别模块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教育经典作品的相关研究论文。
2.构建线上资源库
通过推送中国大学MOOC相关课程内容,辅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此外,任课教师还通过课堂派、学习通等自建课程平台,整理系统的、完整的教育经典作品原本电子资源和学习资料,让学有余力者深入探究。
3.开发学生创生资源
加强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生成,由学生制作教育经典作品“好书推荐”手抄报、微视频、人物剧视频等。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组织“中外教育经典微视频展演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竞赛的平台,以此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参与度、成就感。
4.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在课程教学中,基于本土教育家生活轨迹和教育经历,挖掘乡土教育文化资源,结合学生乡土文化经历、教育环境等创生教育家文化资源,形成对教育家及作品的生活化、社会化认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体验感、参与感。
(五)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做到“让学生忙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1.多种教学法灵活搭配运用
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灵活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法组合,辅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个性化、生成化的教S1YquWOz42SRjCrX4W0LpYnuIXyt8V9zteicEC4btW0=学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
2.课前、课中、课后融通生成式教学
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提供视频资源,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基本达成知识目标。课上,设置“读写结合、学演展示、人文一体”的个性化、生成式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展示教育家生活时代背景,呈现人文一体两面,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心灵共鸣。课后,利用课堂派、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以作品展示、问题讨论等形式延伸学习成果。针对文本难度,从学术阅读到小组讨论再到学术写作,培养沟通合作能力和教育思维能力,促进信息输入向思想输出转化。
(六)调整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评定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针对传统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占比不合理、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的问题,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科学评价的指导意见,调整考核方式。
调整不同考核形式占比,过程性评价由原来的30%调整为50%,主要采取课堂表现课堂汇报、手抄报制作、微视频比赛展演、情景剧展演、线上资料学习等多元方式进行考核,突出“成果产出,作品生成”导向,考查学生学习经典文本、思考教育观点、制作教育作品、体悟教育情怀的情况。期末成绩从原来的70%调整为50%,通过论文考查学生对教育经典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以及教育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考核,以此实现学生在本课程的“学思行悟一体结合”。
三、一流本科课程“中外教育经典选读”的建设反思
(一)思政引领,情怀育人
“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教师教育课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思想,从课题制定、内容选择、方法选择等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育教育情怀”贯穿始终。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反思,体悟经典中教育家的情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学习、反思、操作、感悟结合,以中外教育家精神激励学生立从教志向、学为师本领、育教育情怀。
(二)把握前沿,文本育人
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尝试古今融通,经典今用,紧跟时代前沿,把教育经典体现的永恒价值迁移到当代教学改革中,解决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脱节的问题。课程资源方面,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多维立体的资源体系,充分利用线上慕课资源和线下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把课程学习贯通于学生生活全过程。
(三)活化课堂,多维育人
在课程教学实践和考核评价中,积极尝试凸显学生中心,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角色扮演法、微课制作等方式。同时,注重成果产出,给予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时间与空间,活化课堂让学生忙起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多维能力的提升。
(四)合作教研,协同育人
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研团队建设,持续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赛课活动,以赛促教,创新教学;联合团队内外、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教研/读书沙龙,提升文本阅读能力与分享能力;总结教育实践理论与教学模式,发表相关论文,申报高级别教改和科研课题。以教师团队的“教学研结合——教师悟情怀”引领学生的“学思行悟结合——学生感情怀”,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
(五)推广交流,效果育人
“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教学,涉及世界级的教育经典名著,这些作品的优秀理念和文化应该为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基于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意见,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深化研习,提供展示平台等教学实践,推进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产出,发挥学生创新创作能力,融合多项学科项目实践,制作微课、微视频等信息化载体,推广经典作品,扩大受众群体,实现效果育人。
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中外教育经典选读”课程“以‘育教育情怀’为宗旨,养成师范生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四维目标”,是师范生教师教育类重要课程,而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团队基于指导意见,坚持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理念。在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学生、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从课程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各方面积极改革,突出学生中心与成果导向,让教育经典作品发挥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2019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刘杰,王若涵.人文地理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24(4):125128.
[3]丁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的路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3):84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乡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JGA39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读—思—习—创”进阶模式引领定向师范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实践——以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GKSYGB03)
作者简介:罗媛(1991—),女,苗族,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