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劳动教育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2024-12-22罗彩云王晓荣徐伟洲赵欢蕊
摘要:自2020年教育部对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榆林学院园林专业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在多年办学的基础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展路径下创新构建了以劳动生产教育育人模式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劳动教育机制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实习、实训作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取向和劳动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技能与创新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生产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地开展劳动教育[1],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实体经济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习、实训作为主要载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取向和劳动技能。
一、榆林学院园林专业发展定位
榆林学院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总结,结合时代发展、专业特点、地方发展需求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在培养模式上突出实践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以注重应用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实习和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展路径下创新构建了以劳动生产教育育人模式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生产劳动教育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一)构建以生产劳动教育模式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园林专业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开设了1周16课时的劳育类通识实践课程。在入校初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通过劳动教育与实践,学生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掌握了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巩固了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强化了志愿服务性劳动。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育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能力。
(2)增设了4周的社会实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①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志愿服务提升学生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劳动意识;②社会调研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洞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④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和执行,在过程中进行劳动实践;⑤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如校园植树、环保宣传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通过设立专题进行系统讲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实施等环节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主义劳动观(表1)。
(4)通过实践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伦理、制度规范、岗位标准、社会影响等劳育元素,深化学生职业体验、技能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劳动情怀。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来构建以生产劳动教育模式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
(二)建立园林专业劳动教育机制
(1)打造了一支“劳动教育队伍+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家”专兼职相结合的园林实践课程劳育师资队伍。对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校内外劳动实践中,开展相关的调研实习,全程指导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同时,聘请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校外各行各业优秀企业家共同担任本科生导师,形成专兼职常态化育人机制。
①园林专业专职教师人数25人,外聘教师3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全部教师的80%,具备较强的与本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除此之外,专业每年都会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部分实践课程,为圆满完成园林实践课程的生产劳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依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学堂在线等机构,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与校内外名师、专家进行业务交流,并利用教学科研之余进行碎片化学习,提升教师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近3年来,园林专业累计参加培训教师30余人次,并获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③园林专业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将生产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中。在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劳动生产教育育人模式,形成了相关教学成果4项。
(2)以专业生产实践为基点,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以教师科研课题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大本营,搭建了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主的特色劳动教育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①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多个劳动生产教育基地。园林专业与榆林市内30多个国有林场、10多个苗圃、2个农林科技示范园、3个大型广场建立了固定联系,实践条件足以开展多项专业实践课程劳动生产教育活动。除此之外,本专业教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了园林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榆林市农业局、榆林市园林处、榆林高新区管委会、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沙地植物园、榆林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2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②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的开展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开展景观模型大赛、景观设计大赛和插花技能大赛,在各类专业比赛中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榆朴苑压花技艺创新工坊和景观掠影创意工坊,联合校企政多个平台,开展多项社团活动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地方意识,推动创造性劳动教育。
③园林专业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建设了相对固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进职业技能劳动教育。近几年园林专业与榆林市当地园林管理部门、园林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了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并积极与相关单位协同开展实质性教学实践、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方面的合作。每学期都会派遣学生赴各个合作单位开展教学见习、实习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
④以教师横向课题为平台,开展园林设计方向的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近几年,园林专业教师开展了多项地方性横向课题建设,包括白舍牛滩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神木市栏杆堡镇张家坬村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绥德强盛黄芪加工厂绿化设计、沿黄路佳县段绿化设计等多项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园林专业近百名学生参与了相关项目,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通过参与园林实地设计项目,学生增强了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了专业职业技能,进行园林设计方向创造性生产劳动实践,为从事设计方向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以榆林学院校园绿化建设为依托,利用专业实践课程长期开展各项生产劳动教育活动。校园环境既是高校的主要承载体,是为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提供支持与保障的物质载体。高校环境因素诸多,园林环境则最具教育属性。高校校园的园林绿地为园林专业师生开展实践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便捷有利的场地[2]。
榆林学院为了给学生搭建专业生产实践平台,积极开展产教工作,每年分出一部分园林绿地交由生命科学学院园林专业的在校师生利用实践课来完成,达到产教融合、生产劳动教育的目的。近几年来,园林专业依托校园绿化建设工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劳动生产教育育人模式为主的多门特色实践课程,开展了多项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的劳动生产教育活动,包括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实习、园林树木整形修剪、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和花卉学实习等多门户外实践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产劳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3]。
(4)明晰劳动教育评价标准,采取了一定的评价反馈措施。专业在各课程的综合考核中增加了劳动生产教育考核。增加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技能方面的考核指标,并以此为依据综合确定课程学习的成绩。整体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水平测评、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关注劳动态度及积极性方面的表现),同时增加了对劳动时长、劳动成果的指标考核。主要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小组成员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实施效果
该成果于2017年开始在我校园林专业试用,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实践课程中进行生产劳动体验,表示通过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探究,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园林生产,实现了做学统一、知行合一。2018年至今,该成果在园林专业全面推广应用,深受欢迎,学生上课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校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通过面向园林生产的实践课程的开展,从园林生产体力劳动到园林设计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了劳动技能的螺旋式提升,逐渐培养了学生成长为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1)完成相关园林绿化工程情况。从2017年至今,园林专业师生利用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了榆林学院5号学生公寓楼前绿地、2号教学楼西侧绿地、4号教学楼前绿地踩踏工程、榆林学院农牧实验基地楼前的绿化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等相关工作;连续8年完成了校园花钵和花箱的花卉设计、种植与养护工作和校园国庆节摆花工程以及榆林学院校园部分绿地的整形修剪工作。通过相关校园绿化工程的生产实践,学生不仅进行了实践培训,同时也进行了很好的劳动生产教育,在体会到实干兴邦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2)学生参与完成榆林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多项,涉及学生达百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园林设计职业技能。
(3)形成了相关教学改革论文3篇,分别为《校园绿化工程改造实践研究——以榆林学院绿地改造设计为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风景园林工程〉教学改革探讨》和《以项目为融入点的〈园林绿化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与研究》。
(4)形成校级教学成果3项。
结语
基于生产劳动教育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益趋于完善,后期需要进一步健全评价机制,需要完善每一门课程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学”,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二是评价“教”,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将劳动教育督导结果向师生公开,并作为教师和教学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4]。同时,新的评价方法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实施的动态过程,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映、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师生互动的质量、学习环境等[5],更需要对学生个人的劳动付出给予更加全面和积极的肯定。加强课程小组成员内的自评和互评,以此引发学生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学生的思考和建议、教师的积极探索都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今后,园林专业应继续加强劳动教育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培养综合技能型与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004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3/t20200326_434972.html.
[2]史红.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初心:兼谈高校园林对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9(12):7678.
[3]罗彩云,陈怡美,张静.校园绿化工程改造实践研究以榆林学院绿地改造设计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9,29(02):7981.
[4]肖冰,刘小冬.大学劳动教育基本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05):104108.
[5]陈琼,柳友荣.新时代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1):38.
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农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3NL0411)和陕西省本科高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农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3BG045)的研究成果;榆林学院《园林规划设计》产教融合课程(KC2405)
作者简介:罗彩云(1986—),女,陕西榆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矿区土壤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