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三融入三培养”创新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4-12-22陈明毅陈银刘宏朱方赵路遥王永安

科技风 2024年3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类型不断变化,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针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足、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三融入三培养”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举措,希望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践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三融入三培养;协同育人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formsandtypesofvariousemergenciesareconstantlychanging,andtherequirementsforemergencytechnologyandmanagementprofessionalsarealsoconstantlyincreasing.Thisarticleanalyzestheproblemsencounteredbytheemergencytechnologyandmanagementmajorintalenttrainingsuchasimperfecttalenttrainingsystems,insufficientinnovativepracticalteachingmodels,andshortageofteachers,andproposesaninnovativecollaborativeeducationmodelof"threeintegrationsandthreetrainings".Themeasuresfortheconstructionofemergencytechnologyandmanagementmajorsareproposedfromthreeaspects,hoping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practiceofcultivatingemergencytechnologyandmanagementprofessionals.

Keywords:Emergencytechnologyandmanagement;talenttraining;threeintegrationsandthreetrainings;collaborativeeducation

一、概述

为了应对我国频繁且广泛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的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不断完善体系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的能力。在多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成功解决了多个安全风险,展现了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独特优势和特色[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精神,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应急人才以满足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需求。然而目前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仍然处于建设初期,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专业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应急技术与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工程、管理、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其知识体系可能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框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的支持[2]。整合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确保学生既有专业技术背景,又具备全面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可能是一个挑战。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目前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之处。首先,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跨学科整合不够明确,难以提供全面性的培养。在课程更新方面,由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缺乏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能不够贴近行业需求,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与实际工作要求不匹配的情况。其次,创新教学手段的有限也成为问题,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评估体系过于单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实际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足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潜在不足。首先,应急管理往往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可能缺乏以实际灾害应急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应急救援场景,学生在实践中与社会、行业相关方沟通实践的机会较少,难以深度了解行业运作和需求,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综合能力培养[3]。其次,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缺乏真实、复杂的事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解决的情况,例如灾害现场勘察、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机会可能不够,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应对中的经验积累不足。最后,由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也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样化、高度模拟的紧急情况应对训练场景和设备较少,模拟应急情况的实验室、训练场地等设施有限,学生接触新的应急技术应用的机会有限,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师资队伍短缺

现有一些高校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可能存在师资队伍短缺,导致教学质量和实践指导不足。首先,可能存在专业领域内应急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即专业教师在应急管理实际操作和场景中的经验相对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真实且深刻的行业见解。在一些学校中,担任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可能来自相关学科,而非专业从业者,这可能造成在实际应急管理场景中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也可能表现在数量上,因为专业教师的不足可能导致无法为大量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影响了教学质量。最后,存在学科交叉师资的不足,即缺乏既懂应急管理又具备应急技术领域知识的教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实现跨学科整合。

三、“三融入三培养”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江苏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应急管理的重大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人才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指示精神,落实新工科建设理念,依托江苏大学优势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抓应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有内涵、有特色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如图1所示,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践“三融入”理念,包括新工科交汇融入、应急管理部门与生产龙头企业融入,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实施“三培养”策略,涵盖专业学科的交融培养、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培养,以及“双创”教育的贯通培养。这种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主要建设举措

(一)明确专业定位,树立人才培养方向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生入学初期,专业教师应系统地介绍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未来工作去向。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明确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毕业生去向,逐步了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并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为后续课程学习、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学生在完成公共管理学和灾害学概论课程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灾害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要求。通过“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导论”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分析应急管理案例、把握应急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具备初步的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的能力,完成从通识课程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起到一个统领所有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的作用,所有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及系统安排等都得到体现,为后续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开设做一个导入和铺垫。学生应逐步了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了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及实施计划设计的思路,以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构成及其设置依据,提高学生们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二)以深度政校企融合为驱动,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等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新工科建设,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促进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工科教育与现代社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培养既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广泛综合能力的,能够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学科优势、学科行业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和办学优势,进行专业学科交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围绕岗位能力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深化政校企融合共建共享的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如图2所示)。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建立院际、校际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通过学科建设,聚焦生产安全、化工安全与应急处置,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安全、安全与应急处置,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时,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等课程特点,大量储备课程教学资源并不断完善、优化和修订,构建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关键目标。为此,动员校内外的专业人才编写具备专业特色、科学性、阅读性和规范性的教材。确保课程的内容与行业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创建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校企业合作的课程。同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并健全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4]。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切实实施“学业+科研+企业”的导师制,推进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需要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前沿、系统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与研究生阶段学习互融互通,双创教育贯通培养[5]。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结构调整,为了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并提升教学效果,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强调增加创新性的实践性教学比重,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项目用作学生毕业设计或者课程设计的主题。根据专业特色,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掌握应急职责划分和指挥调度流程、救援行动的规划和实施步骤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同时,学校构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和桌面推演等课程,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为了应对应急行业的技术需求,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学校构筑了一个专业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引进企业安全应急管理资源,推动应急技术与管理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应急处置流程、安全设施项目建设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着手构建化工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库,开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此外,引进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建立了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校企联合基地。

(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团队运行与激GJnTWxfzc4muPUFtfl+yqA==励机制

围绕生产安全与应急处置,汇聚安全、化工、管理、机械、流体、计算机等多学科优势及与应急产业强势资源,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开放互补”型教学运行团队,进一步完善专职和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一机制下,聘请行业企业的资深技术骨干人才作为学校工程型兼职教师,为教育质量提供关键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强、专业性深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教学助理制度,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可以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有计划选送专任教师到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形成青年教师多层次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务实教师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培养上,将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分配、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出国访问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以课程群为核心,构建教学团队,注重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保障课程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各种突发事件的不断演变,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性、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的短缺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三融入三培养”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抓应急人才培养核心,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有内涵、有特色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特别是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付玉平,武睿,李晓霞,等.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23):163166.

[2]钱洪伟,王明月,郭晶,等.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挑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11):913.

[3]安红昌.我国应急领域教育的现状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机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2,48(11):6974.

[4]赵婧昱,卢世平,邓军.“全灾种,大应急”需求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3336.

[5]高书琴.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3(34):1618.

基金: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3JGZD006,2023JGYB010);江苏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育教改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项项目(JG0108,JG0115,JG0117,JG0125,JG0205)

作者简介:陈明毅(1990—),男,汉族,江苏如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