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德育”育人模式研究
2024-12-22李文豪
摘要:德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育人构成,高校辅导员应敢于创新德育育人模式,结合多学科提升德育育人效果。通过实践发现“体育+德育”育人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力行,从而加强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德育;高职院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充分肯定了体育与德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传统模式下的德育教育往往比较单一,以灌输为主,无法提升学生的认可度,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体验、比较、反思、整改的过程,道德规范在僵硬的教条中成了枯燥的道德说教。“体育+德育”育人模式则注重于以“体”为介,重点在“育”,即“以体育德”;“以体育德”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体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达到以体育精神、技能、规则的学习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价值观等优良品质的提升。“体育+德育”育人模式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为高校利用体育教育主渠道,构建“以体育德”的育人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1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1.1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
在教育体系中,体育和德育是两个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重要领域。体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和教授技能的科目,它也是塑造品格、磨炼意志和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促进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体育活动通常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如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项目,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达成目标。其次,体育比赛中培养尊重规则的意识。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学生们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的决定,并意识到违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公平的影响。最后,体育比赛中学习尊重对手和友谊第一。在体育比赛中,不论输赢都要保持风度和礼貌,要明白友谊的重要性,体育比赛不仅是竞技场,也是建立友谊的平台。
1.2以德育教育为导向,有利于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等。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身心健康发展等与德育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也将德育内容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使得体育课程不再具有单一性;与德育内容相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更加凸显了“五育并举”。
2“体育+德育”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2.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热爱、支持、忠诚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在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阶段,可以介绍不同项目的历史和传统,讲述某一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优秀运动员的故事以及他们为国家争光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介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时,如武术、气功等,要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学习和体验这些传统项目,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要讲授一些体育故事,例如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表现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是个人强有力的后盾。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的体育成绩和表现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实力。
2.2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的规则意识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个体对规则的认知、理解和遵守的意识。主要包括规则的重要性认识、规则的学习与理解、自我约束、尊重裁判等。
在每节体育课开始时,清楚地说明本节课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期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允许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规则有清晰的认识。强调运动项目规则的重要性。解释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比赛的安全和公平,让学生明白规则不仅是限制,更是保护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例如,百米赛跑时在发令枪响前发生了抢跑行为,哪怕仅仅是0.001秒,也是犯规;挥打高尔夫球时,应遵循击球距离范围内无人的原则。当学生遵守规则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表扬他们的良好行为,这将增强他们遵守规则的动力;当学生违反规则时,要及时、公正地处理。不要只是简单地惩罚,而是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作为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在课堂上展示出良好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从你的行为中学习。课堂结束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本节课的规则执行情况,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这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通过逐步培养规则意识,学生们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
2.3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增强体质。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2)培养意志。学生进行运动项目练习时,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克服身体素质的局限、突破技术瓶颈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在团体项目中,学生还需要学会协作、沟通与配合,这些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方面。(3)调节情绪。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释放自身的压力和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效果。(4)促进社交。集体类的体育项目要求学生与其他人一起相互协作、沟通和配合,不仅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人际圈子,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5)提升自信。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体型上均会有显著的变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2.4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竞争意识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面对竞争对手时要有积极争取优势、追求卓越表现的意识。合作意识是指学生在实现共同目标时要主动与他人协作,共同努力的意识。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环境中更有效地适应、应对和融入的能力。
体育活动通常是以竞争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或竞赛中,可以体验到胜利和失败的感受;通过这种竞争环境,学生能够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激发自身的潜能。除了竞争,体育活动也强调团队合作;在团队运动或集体项目中,学生需要与队友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追求团队的胜利。这种合作经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总之,体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心理素质、社交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自我认知,这些能力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3高职院校“体育+德育”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师德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更好地传授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清晰的讲解、生动的案例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然而,受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对体育当中蕴含的德育知识理解不充分,许多高职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体育技能上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德育知识的培养。
3.2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
有效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估德育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目前尚无针对“体育+德育”育人模式的有效评价标准,现有的评价标准多考虑到学生技能动作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对于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精准的考核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实施的效果。
3.3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信息也逐渐渗透进学生群体中,导致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价值观念混淆等问题。长期浏览不良信息使学生难以辨别是非、善恶,对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产生漠视,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4 高职院校“体育+德育”育人模式发展路径
4.1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元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
德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许多体育项目需要团队合作,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通过参与这些团队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体育训练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坚持和坚强毅力的品质,他们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以达成个人和团队的目标。这种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和自律精神。
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选择体育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德育教学能力。同时,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也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教学动力。
4.2组织专家评审会,制定新的评价标准
体育课的德育教育评价标准是确保德育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它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发展、保证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形成教育合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制定体育课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标准时,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评价标准应与这些目标相一致,以确保评价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例如,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规则意识时,则需考察其能否遵守规则和课堂纪律,是否尊重对手和裁判;判断其是否具备体育道德时,则需考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尊重他人,不嘲笑、不欺负同学,具有诚实、守信、友善的体育道德。此外,评价标准还应设置学生匿名互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4.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教育内容
为了降低网络不良信息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赛事,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减少对不良信息的关注。同时,开展跨校体育交流,与其他学校进行体育交流活动,如友谊赛、联合训练等,这样可以增进校际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体育知名运动员等来校参加体育活动,介绍体育知识、分享运动经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优化“体育+德育”育人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而德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两者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体育+德育”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提升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以及培养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综合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成为有担当、有道德、健康向上的社会成员,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申亮,张波,陈祥伟.“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意蕴、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以“射艺”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2):213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0):2026.
[3]杨志军.高校大学生体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9):9798.
[4]李严.高校铸造专业学生德育培养中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3,3(07):10151016.
[5]庞拉弟.体育教育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8):171174.
[6]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体育学刊,2023,30(03):18.
[7]李树培.教学道德性:学科德育的重要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8):6470.
[8]李向前,靳燕.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价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3,38(06):3645+96.
作者简介:李文豪(1995—),男,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