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探究

2024-12-21宋春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格局媒体融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文章以酉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探讨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研究发现,经过多年融合发展实践,县级融媒体中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方面仍面临种种挑战、存在诸多问题,如各部门“貌合神离”、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并未改变;新媒体平台量高质低,聚合能力不强;采编人员融合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亟待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绩效管理亟须优化。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

研究提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策略:守住传统媒体平台、建好一体化协同协作平台、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筑牢宣传舆论主阵地;优化内容生产,提升综合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组建本领过硬的全媒体采编队伍;加强要素保障,增添发展活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舆论;新格局;新媒体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088-04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这些,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指明了方向。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深刻理解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从多个维度探求破题路径[3],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走深走实。

本文以酉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首先分析其全媒体体系建设现状,然后梳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策略,以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酉阳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现状

酉阳县融媒体中心在酉阳报社、酉阳县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建设,目前已建立起以酉阳综合频道、《酉阳报》、对农广播为主阵地,酉阳新闻网、《酉阳报》数字报、酉阳手机报、酉阳手机台、“酉阳报”官方微博、酉州城事APP、“酉阳发布”微信公众号、“酉阳融媒”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相互融通的传媒矩阵。

(一)持续深化融媒改革

2023年,酉阳县融媒体中心进一步优化编审流程,实行总编室统筹、各业务部室相互协作的内容生产机制,严把选题策划关、新闻编审关、内容发布关,减少了重复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业务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优化编采结构,后勤向前勤转、前勤向采访转、采访向全能转,突出内容生产主业,充实记者队伍,整合编辑岗位[4],采编人员全媒体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融合传播亮点纷呈

强黏性“增用户”。用心用情运营好各大移动传播平台,用户订阅量稳步增长,如“酉阳发布”微信公众号用户量从2022年初的0.7万增长至7万;截至2024年10月,“酉州城事”客户端、酉阳手机台、“酉阳融媒”抖音号用户量分别达17万、8.5万、6.8万。

短视频“吸眼球”。精心摄制了“非遗陪您过大年”“四个酉阳”等题材短视频产品124件,推出本地主播IP节目《主播酉事说》50期。

抓话题“造爆款”。推出一大批爆款新媒体产品,让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5]。据统计,2023年底,全网图文、音视频产品总阅读量达5510万次。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酉阳县融媒体中心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方面仍面临种种挑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其他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并且一定程度影响县级党政机关的执政能力[6]。

(一)各部门“貌合神离”,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并未改变

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后,因办公场地、人事管理等原因,难以实现集中办公,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并未改变,没有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分别进行采访报道,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形成宣传声势,营造舆论氛围。

(二)新媒体平台量高质低,聚合能力不强

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大多围绕“两微一端”打造各自的互联网舆论阵地,但普遍存在量高质低、用户黏性不强的问题。以酉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从内容推送看,其新媒体平台推送的新闻产品多为报刊、电视新闻的复制版;从推送方式看,主要采用微信群、朋友圈转发链接的方式吸引用户阅读,主动获取信息的活跃用户较少,并且各平台均以单向传播模式为主,“媒体+服务”的内容涉及较少,用户黏性不强。

(三)采编人员融合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重传统媒体、轻网络媒体”的思想依然存在,对新媒体新技术缺乏深入学习和掌握,习惯于采用传统的采编方式开展工作,未对新闻资源进行网络化创新,新媒体产品难出彩。二是跨界能力不强,采编人员大多不具备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多样化技术运用技能[7]。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绩效管理亟须优化

一方面,工作经费紧张。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但编外临时人员的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运转存在较大困难。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仅保障部分工作经费,在广告效益下滑、市场拓展困难的当下,连维持基本运转都很艰难。另一方面,“平均分配”依旧存在。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实施“有限”绩效考核,除编外临时人员按劳计酬,在编的采编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的薪酬差距不明显,依旧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并且,在对外宣传、新闻奖评选、采编任务完成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直接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策略

(一)建设“三大平台”,筑牢宣传舆论主阵地

守住传统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在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建设,绝不是抛弃传统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做到政务信息精准化、民生话题接地气、深度报道有力度。

建好一体化协同协作平台。整合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资源,建设采编业务一体化运作平台,促进采编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与优化,从而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主要职能仍局限于信息发布与传播,其服务功能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基本缺失[8]。然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有及时整合各类资源,并提高群众对资源的使用率,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应集中力量打造一个集政务信息发布、民生事项服务、公众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媒体平台;开设民生栏目,汇聚民情民意,回应群众诉求,让综合服务平台成为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9];打通政务和民生服务接口,拓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商业服务,搭建群众使用便捷的综合服务平台,让平台收益和利润最大化[10];畅通用户信息交流渠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互动,增强平台用户黏性。

(二)优化内容生产,提升综合竞争力

坚持“内容为王”,讲好本地故事。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及时策划跟进重大主题宣传,及时回应社会舆论热点;要把镜头对准群众、笔墨放在基层,多展示群众创造的经验,多反映群众面临的实际情况,跳出媒体高高在上的思维怪圈[11];要深挖本地新闻富矿,围绕旅游开发、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人文资源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进行系统策划,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优质新闻产品。

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可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创新制作微电影、短视频、H5、VR等融媒体产品,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2];可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本地实际情况生产原创新闻产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纠正错误舆论。

(三)强化人才支撑,组建本领过硬的全媒体采编队伍

加强学习培训,让“老战士”适应“新阵地”。加强采编业务培训,采取“骨干上讲台”“老人带新人”等方式,引导采编人员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加强新技术学习,引导采编人员树立工匠精神,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类摄影摄像器材、音视频编辑包装技术、互联网直播导播主播方法、H5和VR等内容生产新手段,组建一支稳定可靠、本领过硬的全媒体采编队伍。

拓宽引才渠道,加快补齐人才短板。对有前沿传媒理念、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新技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其工作经历、业绩成果,适当降低引进门槛;加强与高校传媒学院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和实训基地,从中培养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面向社会发布“招贤令”,采取兼职、特邀、特聘等方式,吸引热爱新闻事业、有新媒体从业经验的有识之士加入[13];从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择一批文字功底深厚、有新闻敏感性的干部职工,组建新闻通讯员队伍,扩大新闻信息来源。

完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打破编内编外身份界限,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鼓励优秀人才成为项目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4];探索实行“首席制”,每年根据业绩贡献,分别评选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特邀通讯员,充分激发采编队伍和通讯员队伍的工作热情;探索实行“轮岗制”,实行不同岗位间人员合理流动,为优秀人才开辟新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从按“量”考核向按“质”考核转变,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加强要素保障,增添发展活力

明确发展定位。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定位为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在经费保障、资源整合、人事制度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和扶持政策。

加强资金配套。建立专项资金,保障采编协作平台建设、专业设施设备采购、重点网络媒体平台运维等必要开支;实行财政资金投入保底,把编外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定量合理补助,减轻运转压力。

拓展市场运营。借助贴近本地群众的优势,提供近地化的生活类服务[15],坚持采编经营分开、社会效益优先,将经营类业务转制为企业,探索开展广告运营、演艺会展、影视服务、电子商城、教育培训等业务,实行事业、产业两轮驱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负盈亏的生存发展能力。

四、结语

时代在前进,媒体融合已成为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媒体现象、社会现象。虽然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面临种种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坚定信心,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守住传统媒体平台、建好一体化协同协作平台、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同时完善体制机制,就能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学习强国,(2018-08-22)[2024-10-10].https://www.xuexi.cn/494512ed77b4acf110abedcd8f2c429f/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4).

[3]丰俊.县级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境况及突围思考[EB/OL].湖北日报网,(2024-04-25)[2024-10-10].https://news.hubeidaily.net/mobile/c_2498465.html.

[4]白乐.区县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初探[J].新闻战线,2024(3):66-67.

[5]陈琼.从“纸媒”到“指媒”深融中交出崭新答卷:南阳日报社致力打造新时代全媒体矩阵[EB/OL].南阳网,(2023-11-08)[2024-10-29].https://www.01ny.cn/html/news/2023/11/08/show-400646.html.

[6]谢新洲.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N].人民日报,2018-11-08(7).

[7]陈立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核心是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EB/OL].人民网,(2019-02-20)[2024-10-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220/c425571-30807997.html.

[8]高一伟.如何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EB/OL].新华社客户端,(2018-12-18)[2024-10-29].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5331261d=133f0e1.

[9]张晓锋,江小轩.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EB/OL].南报网,(2023-12-29)[2024-10-01].http://www.njdaily.cn/news/2023/1229/5565510912554260873.html.

[10]廖思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龙泉市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21.

[11]郭全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完善的关键点与三种路径[J].新闻与写作,2020(10):51-52.

[12]刘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践的困境与突破[EB/OL].河北新闻网,(2023-02-22)[2024-10-10].http://caixiebian.hebnews.cn/2023-02/22/content_8952640.htm.

[13]陈红霞.把握“四个”转变加速深度融合: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加快媒体融合的探索实践[J].视听界,2021(1):28-31.

[14]张萌.以融媒体人才建设为抓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4-24)[2024-10-10].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4/t20230423_5624051.shtml.

[15]王海涛.定位演进功能拓展·价值重构:我国媒体融合十年的三重意蕴和实践取向[J].中国出版,2023(20):3-8.

作者简介宋春华,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格局媒体融合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苔花初绽放 未来更可期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