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宇昆 “末日三部曲”中对意识上载的思考

2024-12-19张玮罡

名家名作 2024年34期

[摘 要] 作为华裔科幻作家的翘楚之一,刘宇昆(Ken Liu)的科幻作品总是能够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科技发展的思考完美结合,并由此表达其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围绕其科幻短篇“末日三部曲”(《解枷神灵》《天堂战争》《死得其所》),展开对于“意识上载”这一题材涉及的控制论发展过程以及这一技术所带来的生命与信息是否能够等同之类问题的讨论。

[关 键 词] 科幻小说;“末日三部曲”;后人类;“意识上载”;控制论

一、故事内容简介

刘宇昆的“末日三部曲”——《解枷神灵》《天堂战争》《死得其所》,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读者探索意识上传与人类命运交织的宏大主题。《解枷神灵》作为开篇,描绘了在不远的未来,人类通过扫描大脑将意识上传至云端,从而实现数字化的永生。主角戴维去世后,其意识被上传至云端,成为“上传智能”(Uploaded Intelligence,简称UI)的第一例。然而,他的存在也引发了社会、科技与伦理的激烈碰撞。当一个被欺凌的少女麦蒂在网上得到已故父亲的帮助时,她逐渐揭开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新型世界大战的序幕。《天堂战争》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世界观,讲述了不同派别的UI之间因理念分歧而爆发的冲突。人类与数字生命体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战争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进入了意识层面的较量。麦蒂戴维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挣扎求存,面对着来自多方的威胁。在《死得其所》中,故事达到高潮。随着UI技术的普及,人类社会逐渐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方主张拥抱数字化永生,另一方则坚守人类肉体的神圣不可侵犯。麦蒂和戴维必须面对最终的抉择,决定人类和数字生命体的未来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刘宇昆对生命、死亡、存在等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如今的“后人类”(post human)时代,探讨主体性困境的科幻小说的数量愈发增加,同样,这一问题在描写“意识上载”技术的科幻小说中讨论更甚。在科幻作家眼中,“意识上载”或者“记忆上传”的技术模式,似乎是建构后人类时代中赛博格、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关于后人类主体性问题的最妥善的方式,并由此来进行后续情节的描述。然而,恰恰是这个在阅读过程中时常被忽略的先决条件,在涉及主体性的诸方面问题中却非常关键,无论是在控制论的视域,还是在后人类理论的框架下,这个问题都犹如目前无法揭开其面纱的黑洞一般:如果突破了“意识上载”的技术,如同终有一天突破穿越黑洞的技术一样,黑洞或者连接“意识上载”接口的另一头究竟是什么,是永生还是完全灭亡,抑或是面目全非、完全超乎想象的未来。本文将围绕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的科幻短篇“末日三部曲”,对于“意识上载”这一题材涉及的控制论发展过程以及生命与上载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二、“末日三部曲”与控制论

(一)“意识上载”概念

谈论有关“意识上载”的作品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其概念。所谓“意识上载”,或称心灵上载(Mind uploading),是一种科幻小说中常见的、非常超前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人类的所有意识、思想、记忆等从大脑中上传至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上。该设备对大脑的运行方式进行完美的模拟,使其不仅拥有被上传人类大脑所储存的全部内容,还能够对来自外界的信息作出反应,在这样的运作方式下,其便拥有了具备人类思维意识的心灵。无论这项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被完善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都应该明确的是,它或许是人类唯一可以获得“永生”的办法。实现“意识上载”技术是需要长时间研究打磨的艰辛历程,所以围绕这项技术进行创作的科幻作家也尽力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和足够的期许。

科幻小说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人机关系中人类的“主体性”等问题的发展,都离不开控制论及其概念流变的影响。美国学者南希·凯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在其后人类主义研究著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解释了控制论的定义以及其发展历程。控制论就是研究生命体、机器与组织的内部或彼此之间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海尔斯倾向于展示“体现主体性的具体形式与主张取消形式的论证之间,相互作用并贯穿始终的复杂影响”。刘宇昆科幻小说“末日三部曲”围绕上载智能(Uploaded Intelligence,简称UI)展开,我们能从其情节中发现控制论在三次浪潮中的不同变化。

(二)控制论发展历程

控制论的第一波浪潮,是自1945年到1960年,以动态平衡作为核心概念,讨论生命组织在遇到外界环境冲击时,如何通过调节与控制保持一定的恒定状态。简而言之,第一波控制论浪潮想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使控制论的理念与科技更好地结合并应用于动物、人类以及机器。有关于这一理论的情节设定我们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助听器、可以进入身体的医学探测器、扫地机器人等),科幻作品中的设定更为常见,笔者在此不做赘述。刘宇昆“末日三部曲”中真正探讨的,是控制论第二、三波浪潮出现的问题,甚至还就其对“意识上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反馈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有关对控制论讨论的第二波浪潮,从1960年到1980 年,围绕反身性展开。反身性(reflexivity)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颠覆性的概念。海尔斯对其定义是:“反身性就是一种运动,经由这种运动,曾经被用来生成某个系统的东西,从一个变换的角度,被变成它所激发的那个系统的一部分。”正如海尔斯所说,反身性这个问题模糊了人类社会存在很久的诸多界线,似乎成为一个使人容易混淆的哲学问题,观察事物的人本身也成为被观测的事物中的一员,这让观察者与其本来所处的系统之间的边界逐渐瓦解。人们不得不对此展开思考,意识能否被信息化并上载到与人体截然不同的载体之中?这一项技术是否依然具有反身性带来的严酷考验?刘宇昆在“未来三部曲”中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女主人公麦蒂的父亲戴维,在去世之前被其公司在技术不成熟的阶段进行了意识上传。于是在一开始,戴维的意识只是为其进行上传的“节奏逻辑”公司的实验品和运转正常工作的工具,戴维在这一阶段所体现的价值,正是控制论在第一波浪潮时发展的高潮阶段,即一个成熟的人类工作协助系统。而反身性问题的展现,出现在节奏逻辑公司将戴维恢复了一部分人格之后,又将其剩余的思维模式全部载入机器。结合上文所述,此时戴维的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维系统,在强大的数字技术背后,还有从肉身延续下来的人格、记忆和爱。此时戴维被上载的意识便不仅仅是被观测的系统,他同时也在观测别人,甚至拥有更强大的、同时掌控数字世界和人类世界运行的能力,正如小说中讲到的,戴维此刻已是被“解枷”的“神灵”。刘宇昆将反身性问题自身携带的可怕效应在此时展现得令人毛骨悚然,这些同戴维一样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的“神灵”,完全拿捏着现实社会中人类的命运。

控制论的第三波浪潮,是 1980 年至今,从反身性问题、强调“自创生”等转为强调虚拟性。控制论在第三波浪潮下,在无垠的虚拟空间里,开始出现计算机编程或者系统朝着设计师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的情况,并且在有些时候,这样的情形在出现之前是被允许发生的。换一种方式来讲,此时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程序就不仅仅是生命的模型,更是成为具有生命的“形体”。这样一来,对已有生命分类的理论基础就会遭受重创。科幻世界里,产生“自由意志”的机器人是后人类语境或者赛博朋克类的科幻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事情。在“未来三部曲”中,戴维上传后的意识在通过其公司的不断改进后,不仅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还拥有了产生“新生命”的能力,在其对抗要毁灭世界的“神灵”前,就已经分裂出了新的虚拟生命——“迷雾”。作为虚拟世界的新生儿,“迷雾”的成长历程与现实世界的孩子是大相径庭的,原因在于其一“出生”就拥有了强大的信息学习和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作者在结尾处让现实世界的麦蒂和“迷雾”,也就是她的“妹妹”一起携手进入的虚拟世界,之后的事情没有续写,但我们已经可以预料,麦蒂获得的同样也是超级计算机一般的思维能力。类似这样的设定在刘宇昆的科幻作品中多次出现,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上文所述的对于虚拟性的关注和技术推进。

三、生命与信息的关系

“末日三部曲”中不仅有对于控制论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其对虚拟世界中的信息与生命的进一步想象,并由此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生命与信息能否等同。刘宇昆用这样一个故事向社会发出提问,这样一具由高科技打造的数字“躯体”,该如何去定义它?这般思维敏捷的数字“神明”和人的界限在哪里?以及在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此类问题中,我们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刘宇昆关于意识上传的描述

刘宇昆的“末日三部曲”,围绕着技术与意识的关系展开,建构了信息时代的身体美学,提醒人们思考意识存在的价值。他的构思巧妙,擅长用人物的对照来表达观点。在《解枷神灵》中,父亲戴维去世后又在虚拟世界重新获得生命和延续的意识,原因不仅是科技的推进,更有戴维对于麦蒂和她母亲的爱,让他一直在黑暗的世界中寻找着母女俩的蛛丝马迹。在《天堂战争》中,他更是设立了巧妙的对照:父亲致力于将生命数字化后推进人类的发展;而另一位“神明”钱达的目的则是如何才能让人类遭受应有的“报应”。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最终引发了一场虽发生在暗处但造成的伤害却显而易见的战争。而在《死得其所》中,麦蒂在于“迷雾”和“亚当”的对话和对虚拟世界的造访里,认识到在她所在的时代,虚拟世界已经不再是没有感情、一片黑暗的世界了,生活在数字中的“神灵”们,会建造自己温暖的家园,会保留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品尝”到世间的各种美味,这一系列描写都寄托了刘宇昆对于身体和机器完美结合之后的美好想象。

除此之外,刘宇昆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是十分细腻的。郝景芳在对《奇点遗民》小说集的评价中讲道:“在科幻小说领域,很少有作家写这么多情感生活的画面。”“末日三部曲”贯穿了刘宇昆对父女、母女、姐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探讨,并将其设定在意识上传的故事背景中,情感影响着人们对于脱离肉体并上传意识的认知。《解枷神灵》中的戴维在虚拟的黑暗中默默保护着自己的妻女。《天堂战争》中他又出于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去对抗反派,也是出于爱;麦蒂留在真实世界,努力寻找父亲的踪迹,同样也是出于爱。《死得其所》中的麦蒂最终选择与父亲创造的“迷雾”妹妹一起进入虚拟的世界中,同样也是出于爱。刘宇昆始终认为,在无数个寒冷的宇宙中,表达爱的方式像星星一样数不胜数,正是这样的情感认知,将人类与上载的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上传的意识与人类之间的界限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使科幻小说中的虚构情节逐步成为现实。由技术引发的身体革命,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试想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使人类抛弃身体,会不会引发一场如同弗兰克·赫伯特《沙丘》系列中描述的人机大战呢?我们要想避免这场危机,重中之重就是要理清上传的意识与人类之间的界限。

首先,人类和上传的意识之间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知觉。人类的身体是知觉的主体,而意识上传之后,身体就成为客体,这是传统的机械论所坚持的观点。但在刘宇昆的作品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身体的认识不再拘束于仅仅作为自然的身体,更是一种技术的身体。在小说中,麦蒂的父亲借助“emoji”表情来表达自己在意识上传之后的真情实感这一设定,体现了刘宇昆对于后人类时代意识上传后的知觉这一论题的理解,技术的身体同样可以表达知觉和感情,甚至比自然的身体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其次,分清界限之后,在刘宇昆“末日三部曲”中,更多探讨的是意识上载与人类社会协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协同的联系在如今看来更加接近于“人机共同体”的关系。“人机共同体”的概念是由“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共同体概念,其内核本是人类共同体,小说中在经历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人类与上载意识激烈斗争的问题之后,麦蒂最终选择了与数字意识“迷雾”达成一致,并上传了自己的意识,走向神秘广阔的数字世界。这一设定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类如何处理与数字意识之间的关系的独特见解。不仅在“人机共同体”的内部,人和意识可以和谐共处、“呼吸”与共,更是在这样的和谐关系之下,人与人、意识与意识之间也可以和谐共处,两种生存的模式由此可以与对方和平相处,共建美好未来。

四、结束语

作为现代学界研究需要突破的最高峰之一,有关“意识起源”的问题,由于其涉及领域之广、困难程度之大以及影响之深刻,自提出之后,即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关注。研究“意识起源”的问题,不仅能从生理、心理、物理等多个角度解释人类的意识产生过程,回答这个困扰人类许久的疑惑,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可以借此基础,对有关“意识上载”的技术做出进一步的突破。不过,在“意识起源”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之前,有关“意识上载”的技术革新,似乎只能停留在实验过程中的不断试错和文学作品里的无限想象阶段。在这二者中,科幻小说的受众面相对较广,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一类科幻作品的背后,是科幻作家惊人的想象力和关于“意识上载”获得的相关科技新闻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刘宇昆“末日三部曲”对于“意识上载”这一题材涉及的部分问题的讨论,不仅展现了其对于科技发展现状的关注,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华裔科幻作家独有的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即只有构建团结一致的“人机共同体”,才能营造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宁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美]刘宇昆.奇点遗民[M].耿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加]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变形记[M].丁素萍,李靖民,李静,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4][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M].马小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意]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M].宋根成,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6]刘晓华.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7]刘介民,刘小晨.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学术分析与诗化想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