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人生观的形成及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2024-12-19郑菊兰

名家名作 2024年34期

[摘 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其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结合苏轼的人生观形成因素,如儒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佛道思想融合下的精神世界构建、贬谪经历与思想转变,分析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旨在深究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境界。

[关 键 词] 苏轼;人生观;社会;影响;儒家思想

苏轼的人生观是在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也为苏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得以在文学、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展现才华。然而,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这些经历不仅考验了他的意志,也促使他形成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人生观。

一、苏轼的人生观形成因素分析

(一)儒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渗透到了其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为苏轼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苏轼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体现出他对仁的理解。在多次贬谪中,苏轼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尤其是在任职地方官时,积极推行惠民政策,力求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1]。例如,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倡导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表现出深厚的仁爱之心。义是儒家思想中另一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应当遵循的道德义务。苏轼在仕途上屡遭打击,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反对权臣的压迫,敢于直言。其诗中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正义的追求,体现出义的精神。例如,《赤壁赋》中的“对海而唱”,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礼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社会秩序与和谐,苏轼在与人交往时,举止得体,礼节周全。他在书信中常用恭敬的语气,表达对友人的重视和尊重,这种礼仪意识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智与信则强调智慧与诚信的重要性。苏轼的诗文中常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出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不仅在文学上追求高雅,更在道德上坚持诚信,以诚待人,使他在纷杂的官场中获得众人的信任[2]。儒家思想的影响使苏轼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苏轼在面对个人困境时,利用文学创作抒发情感,从而达到自我调适与升华。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佛道思想融合下的精神世界构建

佛教思想为苏轼的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在经历多次政治波折和困境后,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心灵寄托。苏轼在其诗词和散文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他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对佛教无常观的直接反映,他不仅感受到人生的波动,更结合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对于他而言,经历的种种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过于执着地看待,使得他在面临贬谪和离别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同时,道教提倡的自然和谐思想让苏轼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学会顺应自然和随遇而安。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不仅体现了道教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自得[3]。在苏轼看来,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另外,佛道思想的融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充满哲理与智慧。他的散文中常蕴含着深邃的思考,既有佛教的慈悲,也有道教的超脱。例如,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常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错,体现了佛教的包容精神。同时,他也用道教的智慧,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应顺应天命、随和而行。

(三)贬谪经历与思想转变

在仕途上,苏轼曾多次因政治斗争而遭受贬谪,尤其是他在黄州时,这一时期不仅是苏轼人生的低谷,也是他思想蜕变的重要时刻。贬谪后,苏轼被迫离开熟悉的官场环境,迁居到黄州,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在黄州,苏轼逐渐领悟到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体验到人生的苦乐交织。这种经历促使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面对挫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4]。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活动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他在黄州写下大量诗词,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传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能,更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在贬谪的孤独与悲伤中,苏轼发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苏轼从最初的官场雄心逐渐转向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开始关注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的构建。他的佛道思想逐渐融入人生哲学中,强调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转变,使他在面对困境时,能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形成他特有的“处世之道”。

二、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一)诗词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在其众多的诗作中,可看到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关怀,这些都是构成苏轼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人生的感慨。作品中提到的“月光下的孤舟”和“江水悠悠”,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常。苏轼在这里强调人应当接受生命的短暂与变迁,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此种情感的表达,既是对个人际遇的思索,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感悟;《水调歌头》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另一种深刻探讨。诗中对月亮的吟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人生的起伏与循环,其在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接受生活中的变化与不完美。这样的哲理,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感受到人生的智慧。苏轼的诗词中还常常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在《题西林壁》中,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比喻,传达出不同视角看待事物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也适用于对人生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思考。面对挫折与挑战,苏轼鼓励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变化,积极的心态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苏轼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在《浣溪沙》中,苏轼描绘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中“云水谣”的意象,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二)散文与书信中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散文与书信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精华,更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在这些作品中,苏轼结合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及对人性的理解。在散文中,苏轼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6]。《赤壁赋》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作品中,苏轼以“月光如水,江水如天”描绘宁静的夜景,反映了苏轼在面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时的淡然态度。此时,苏轼不仅仅是在享受自然的美,更是在哲理的深思中寻找与自我的和解。同时,苏轼在与友人的书信交流中,常常分享生活的琐事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例如,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对贬谪生活的适应与思考,强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念。他以幽默与乐观的笔调,表达了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激励着苏轼,也影响了身边的人;在苏轼的散文与书信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苏轼在信中提到“友情如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互相扶持的重要性。这种人际交往的理念在他的散文中也有所体现,如在《湖上吟》中,苏轼描绘与友人共游湖上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感慨;此外,在审美观念上,苏轼的散文与书信也反映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追求。苏轼认为,良好的艺术作品应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情感共鸣。在他的散文中,常常融入诗意的语言与独特的视角,使得文字不仅是思想的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例如,苏轼对饮食的描写,不仅仅是对美味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细节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欣赏与享受。

三、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明清文人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明清文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苏轼强调“知行合一”思想,促使后来的文人更加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文人如王阳明,发展出“心即理”的哲学,认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外在行为应相辅相成。其次,苏轼的豁达与宽容的态度,使明清文人在面对政治风波和个人困境时,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弹性。许多文人逐渐形成“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强调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清代的袁枚,常在诗文中表达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与超然态度,体现了其对苏轼思想的延续;同时,苏轼的艺术追求,尤其是在诗词和散文中的创新,启发了明清文人对文学形式的探索与突破。明代的唐寅和清代的蒲松龄等,均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创新精神与苏轼对艺术的追求密切相关,反映了对多样性和个性的重视;另外,苏轼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也影响了明清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许多文人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倡导为民请命的社会参与意识,如明代的李贽,提倡“直言”与“为民”,与苏轼的“忧国忧民”情怀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的传播,不仅丰富了文人的社会角色,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最后,苏轼的批判精神与对权威的质疑,为明清文人提供了思考与反思的基础。文人在面对封建礼教和统治者时,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更强的个体意识和反叛精神。同时,这种批判性思维在明清文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二)苏轼人生观及对当代的影响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仕途上屡遭贬谪,然而从未因此退缩,始终保持乐观。他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例如,在《赤壁赋》中,他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象,寄托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鼓励着现代人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创新的思维。在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苏轼的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奋发向上,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2.注重现实的人文情怀

苏轼结合文学作品关注社会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多次提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借此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苏轼的诗歌常常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传递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促使现代人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苏轼的人文关怀就依然在发挥着影响。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和书法家。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题西林壁》中,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苏轼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艺术的热爱。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现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常常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努力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理解,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

苏轼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采取了一种包容的态度,其注重内心的平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反思历史,超然于世事,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个人的荣辱得失,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这种宽容的态度,使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苏轼的宽容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

苏轼在文学、艺术甚至政治上都体现出了创新求变的精神。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苏轼积极探索新的应对策略,尝试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历史背景,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这种思想鼓励着现代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与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四、结束语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苏轼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关注现实、体恤百姓的人文情怀,促使后世文人更加关注社会民生,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他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提升了后世的审美水平,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他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人生困境的宝贵经验;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更激发了后世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在现代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学习苏轼的旷达与智慧,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创新求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鹏,林才,朱犇.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J]. 魅力中国,2019(7):267-268.

[2]邓伊雯. 从矛盾到释然:从苏轼涉梦词看其人生观之转变[J]. 祖国,2019(3):82-83.

[3]张子韵. 也无风雨也无晴:浅析苏轼诗词中的豁达人生观[J]. 海外文摘,2023(23):13-15.

[4]郝宇. 纵横绝尘 雄视古今:简论苏轼的书法艺术成就[J]. 匠心,2024(3):129-131.

[5]李萍. 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审美观照[J]. 中原文学,2024(12):43-45.

[6]张喆. 品诗文,观其人:感悟苏轼人生[J]. 课外语文,2023(8):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