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何维柏生平事迹及著述考略

2024-12-19李俊

名家名作 2024年34期

[摘 要] 明代岭南理学名臣何维柏以首劾内阁首辅大臣严嵩而下诏狱,历九死一生后被革职还乡,僻居广州天山草堂前后讲学三十余年,尤以易学、白沙心学为善。其弟子刻有《天山草堂集》二十卷,今存《天山草堂存稿》八卷。

[关 键 词] 何维柏;生平事迹;著述考略;治学思想;《天山草堂存稿》

何维柏(1511—1587),字乔仲,号古林,南海沙滘(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沙滘村)人。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监察御史、福建巡按、大理寺左少卿、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何维柏是明代中后期政坛上因言获罪却能善终的官员典型,在他四起四落、真正任职不足七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始终遵从本心、不畏强权、敢言当朝之不敢言者,死后被万历皇帝赐评“矢志忠贞、禔身清白”,并卒谥“端恪”二字,充分体现官方对他清正敢言为官品质的认可。由于皇权集中与言官监督之间的冲突,明代因言获罪甚至身死族灭的官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朝廷言事背景之下,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在福建巡按任满一年的何维柏,上《献愚忠陈时务以备采择以保治安疏》条陈五事,弹劾当时内阁首辅大臣严嵩,奏疏上达朝廷之后,引嘉靖皇帝震怒,被下诏狱后廷杖革职而广为士林所知,历严刑拷打后九死一生回到广州,辟天山草堂聚徒讲学,直到嘉靖去世隆庆登基才起复。何维柏事迹见于《明史》卷二百十、《粤大记》卷一四、崇祯《南海县志》卷十、乾隆《广州府志》卷三十三、嘉庆《三水县志》卷十一、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七十九、道光《粤东名儒言行录》卷十七、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三等。

一、何维柏的生平、里籍与家世

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何维柏出生于南海沙滘村一个半农半儒半商家庭。维柏祖父何玄方(号月庄公)颇受乡里推重,曾任职墟长;其父何应初(号逸溪公)是长子,初娶南岸堡陆氏,无子,续娶冯氏。南岸堡陆氏是北宋年间南下肇庆任官的陆隽后人,世代以耕读传家。尽管何维柏是继室冯氏所生,但与前母陆氏娘家关系甚笃,“臣自童时,即往读前母家,事前母舅如母舅”[1]。南岸堡原属南海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置县,南岸堡属三水县,在此就学的何维柏兄弟后在此应三水县试。嘉靖十年(1531年),何维柏选三水县贡生。因有此三水应试经历,故《三水县志》载何维柏为三水“邑人”,后被列为三水人士。其实《粤大记》《广东通志》《广州府志》《明史》《福建通志》等记载其为“南海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水县志》卷三《选举表》也已载明寄籍一事:“何维柏,原籍南海登云人,寄籍南岸堡,嘉靖乙未进士。”pr6cMcBtjd5CSnF3Hf4otIDx3e/AWbpxwnrnA8vnMpU=[2]

嘉靖十一年(1532年),何维柏赴京会试不第,回乡娶夫人劳廉。劳廉系南海登云里人,其先世劳士宽曾登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以直谏死于任上。下第后,何维柏入当时南海士大夫隐居苦读的集聚之地——西樵山,住古梅洞,日夜研读。其时,西樵四大书院中的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及四峰书院均已落成,分别由当时名宦湛若水、方献夫、霍韬所建。三大书院汇聚了大批年轻的儒学士子,从学从游者不计其数。何维柏在此日夜研读《白沙集》,并与就读四峰等书院的学子过从往还,徜徉西樵山水间。嘉靖十四年(1535年),何维柏再次赴京应考,中三甲第一百七十二名,选庶吉士。后授监察御史,正式开启官场之路。入仕之初,维柏也意气风发,广为结纳海内贤大夫,但清正不阿的个性及其所受的岭南理学教育熏陶,使初入官场的何维柏如初生牛犊,连上疏议,忤怒皇帝。随侍京师的劳氏深知丈夫性情忠鲠不愿随波逐流,担心他因忠愤不平,以言受杖落职甚至丧命。因此,提出家里父亲年事已同,建议辞官奉养。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官不足两年的何维柏以病为由,辞官回乡,卜居广州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云桂村),奉养家人,同时遍交岭南理学名家。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何维柏奉诏巡按福建,巡按期满因上疏弹劾严嵩引皇帝震怒,被下诏狱后受杖刑革职,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驾崩,时任内阁首辅大臣徐阶草拟遗诏,释放建言得罪诸臣。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通政使樊深、御史何维柏等三十三人遵遗诏录用。何维柏奉诏还京,官复原职,任河南道御史,此时已年过五十五岁。何维柏入朝之后,为朝廷重臣少师徐阶、少傅杨博等敬重。次年,因徐阶去官,又恰逢丁母忧,再次去官还乡。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主持隆庆中兴的内阁首辅大臣徐阶、李春芳、高拱等相继致仕,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年六十二岁的何维柏再次奉诏还朝,徵拜前职,十月升吏部左侍郎。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身在湖北江陵的张居正父亲病逝,按例需去官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时大权在揽的张居正不愿辞官丁忧,授意户部侍郎李幼孜等上疏夺情,万历皇帝也很快就下了不许守制的上谕。但吏部尚书张瀚未遵张居正意,私下问时任吏部左侍郎的何维柏意见,何维柏非常坚定地回答:“国事一时可支,纲常万古不易。”意即去官守制乃天经地义,不可偏废。由此得罪张居正,很快张瀚被罢免,何维柏亦被停俸三月,然后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在赴南京行至潞河(今北京市通州区)时,上疏乞致仕奏议得到批准,时年六十六岁。此后,何维柏不再任官,角巾野服,恣游名山,回乡后继续在天山草堂讲学十余年,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七岁。

万历十六年(1588年),讣闻上奏到京,万历皇帝命工部主事陈志熙、中书舍人胡琳,尊何维柏生前意愿,谕葬于三水镇冈山(今佛山市三水区金本镇芹坑村罗盘岗西北坡)。万历十八年(1590年),广东布政使左参议李蕴奉旨谕祭,并评价曰:“矢志忠贞,禔身清白,仕不期于苟合,学知慕于古人,朝望乡评,始终归允。”[3]同时,恩赐牌坊于羊城大市街(今越秀区惠福路),表曰“清朝柱石”“名世儒宗”,赐祭从祀乡贤。

二、弹劾首辅严嵩事迹

作为一名官员,何维柏虽二十四岁即中进士,但四起四落,加上丁忧去官,真正任职的时间加起来不过短短七年,为什么身后能得到万历皇帝“矢志忠贞,禔身清白”的御评?如何当得起“清朝柱石”“名世儒宗”的美誉?原因就在他以一腔浩然正气,言举世之所不敢言,且数十年如一日,弘扬白沙学说,身体力行,庄敬持平,声名远播而从不沽名钓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何维柏刚到福建即逢福州、兴州、漳州、泉州发生特大洪灾,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无粮可食。何维柏力排众议,开仓赈灾,并条陈救荒十余策,为受灾各州力保粮食生产,民众得以死里逃生。此事令他在民众中骤得极高声望。一年任官期满后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例行考核将至。何维柏抓住上疏机会,酝酿数月,将一年官场所见所闻草成《献愚忠陈时务以备采择以保治安疏》,全文八千余言,条陈五事,痛革时弊,并将“官邪民病”的矛头直指时任内阁首辅大臣的严嵩:“窃惟相臣执法,与国同礼,任用匪人则凭藉灵宠,擅作威福,植党罔上,怀奸误国。”[4]要求黜奸邪严嵩以警臣工。

疏入京师,严嵩喊冤,嘉靖皇帝震怒,派锦衣卫赴福建押解,拏械赴京,福建官绅为之震动,恸哭挽留。早在何维柏在闽被锦衣卫押解赴京之时,闽地就流传民间歌谣数十百章,歌颂何维柏“生我父母,活我何公”的治闽之功。首劾首辅严嵩被下诏狱成为他一生中最为士人所关注的事迹。何维柏以言官入仕,在任期间秉持“据事论事,安敢有负”的言官之责,明知言出祸随,仍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满朝文武对严嵩执政“人畏而不敢言”之际,他以外任巡按之臣,上疏直谏,历数严嵩秉政之藉宠而怀奸、盗权而植党诸罪。疏上之后,何维柏即查封文卷、澄心斋宿,自言待罪,及至锦衣卫奉旨拏械赴京,长途桎梏,冒暑兼程,不改颜色。下狱之后,无论如何被梭敲刑逼,仅以“柏系言官,目击时艰,条陈章疏,分所当为”从容以对[5]。下狱后与曾弹劾严嵩的杨爵、周怡、刘魁等相识,尽管被有司严刑拷打、各种罗织逼供,但何维柏确实未曾结党营私,上疏也纯从己意,嘉靖皇帝判其杖刑八十。幸得曾有迎立世宗之功的番禺籍锦衣卫陶凤仪暗中相护,杖后余息尚存,被削籍回乡。三十年后,当何维柏再次奉诏复职,仍不改其忠直,在面对权相张居正是否应丁父忧去官还是“夺情”一事上,他再次坚持“纲常万古不易”,反对“夺情”,被恼羞成怒的张居正停俸三月,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并终遭罢黜。

何维柏始终如一的清正敢言,都是受岭南理学尤其是白沙心学的影响。他奉陈白沙为明代之儒宗、圣门之正裔,日夜澄心静坐,体悟立本之自然,并四处游历,以证白沙之学。在何维柏隆庆元年(1567年)被召还京时,好友庞尚鹏就曾撰文相送,评价何维柏为官、为学、为人的至真至诚。

今大中丞古林何公,钟扶舆清淑之气……当肃皇帝时,独持风裁,以直谏显,举世之所不敢言者,而独言之。此非得天地之正气而浩然独存者哉?……公执义侃侃,孟贲不能夺,而审权宜以通变,从善如转圜,天下皆靡。 [6]

三、何维柏的治学与著述

何维柏自嘉靖二十六年(1537年)辞官回乡,即在番禺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云桂村)辟“天山草堂”闲居讲学,前后三十余年。“天山”之名,据何维柏《天山草堂说》自述,取自《周易》,乃其“静观盈虚消息之理、吉凶休咎之几、居安乐玩之旨,深信易道之无穷,实切于变化”,故取“天崇高而莫及,山重厚而不迁”[7]之意以命。尽管讲学数十年,门弟子众,但因何维柏秉承白沙遗风,一生绝意著述,对其诗文讲义未着意整理。据何维柏弟子杨烈《刻天山集小引》:万历十一年(1583年),即何维柏年七十三时,其门弟子郑用渊、黄朴、冼效、罗汝儒等“出其所尝手录若干”,并恳维柏之子崇亨、崇庆、崇京“出其所敬藏若干 ”,遍蒐旁辑於尝往来者,汇裒成编,汇刻于福建,命名曰《天山草堂存稿》,这是何维柏作品最完整的保存本。据蒲凝叙,实际成书时间当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而集名“存稿”,当是弟子编撰时即认为“散逸于十伯之余,所存仅仅一二”[8]。

当时汇刻的存稿究竟多少卷?现存序跋均未提及。据焦竑万历间编成的《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有何维柏《天山堂稿》二十卷,《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亦著录为《天山草堂集》二十卷。与《明史·艺文志》可相参证的是,明代福建藏书家徐㶿《徐氏家藏书目》,其卷七“集部·广东广州府”亦著录何维柏《天山草堂集》二十卷。从上述史志与私家藏书目录可知,《天山草堂集》(一为《天山堂稿》或《天山集》)在闽汇刻行世时,当为二十卷。然清初修《四库全书》,浙江巡抚采进本已只存《天山草堂存稿》八卷。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七别集类存目著录《天山草堂存稿》八卷。谓是集“文六卷,诗二卷”。阮元修《广东通志》,其《艺文略》卷八著录《天山草堂存稿八卷》,并注 “四库全书目卷数同,《明史》作二十卷,存”,其小注全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不可确考阮元修《广东通志》时是否见过该八卷本,但可知万历间刻的二十卷本可能此时已散逸。此后的清人目录,均未见著录《天山草堂存稿》。因此,徐信符和冼玉清推测八卷本《天山草堂存稿》“清初已不易得”。

今存《天山草堂存稿》六卷,属广东藏书家徐信符于1943年从顺德温汝适后人散出的藏书中所得,徐信符得书后狂喜之情溢于言表,撰跋于书首,题“认真孤本”四字。原本今藏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综录》《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附钞本联合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四库存目标注》等均据徐本著录。

2008年,南海沙滘何氏宗祠重修,何氏后人何正昌先生将家藏何维柏著作三种捐出。其中光绪年间何沅重钞本《天山草堂存稿》原抄九卷,今存前五卷重现天日[9]。何沅重钞本卷首有九卷本目录,其中文八卷,附诗草一卷。经与徐氏旧藏本目录比较,原重抄本九卷中的文八卷与现存徐氏旧藏本六卷内容相同,系重抄者重新编次后,釐为八卷。附诗草一卷,为现存六卷本所无,系咸丰年间何氏后人从《西樵志》等乡邦文献中辑出刊刻,重抄者作为诗草一卷附于文八卷之后。该抄本久未为人所知,存前五卷,现藏沙滘何氏宗祠。此外,同时发现的还有《天山草堂诗存》一卷,目录与何本原抄九卷“第九卷诗草”目录相符。《天山草堂诗存》一卷即何本第九卷的重钞本,为徐本所无。同时,何本卷首存广东布政史左参议李蕴为何维柏请封谥号奏章一篇、何沅案语两则,《天山草堂诗存》卷首存何沅、何锡祥、何侣陶、何若瑜序四篇,俱为徐本所无。

参考文献:

[1]何维柏.比例乞恩追赠前母疏[M]//何维柏.何维柏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26.

[2]冼玉清.何维柏与天山草堂[M]//冼玉清.冼玉清论著汇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7.

[3]李蕴.论祭原任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M]//三水县志:卷十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763.

[4]何维柏.献愚忠陈时务以备采择以保治安疏[M]//何维柏.何维柏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0-21.

[5]佚名.古林何公建言日记·初六日[M]//诚征录(手抄本).沙滘何氏宗祠藏本.

[6]庞尚鹏.何古林中丞被召还京[M]//广州大典(第427册)·百可亭摘稿:卷五.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485.

[7]何维柏.天山草堂说[M]//何维柏.何维柏集.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80.

[8]杨烈.刻《天山集》小引[M]//何维柏.何维柏集.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4.

[9]吴劲雄.新见何维柏著作清抄本三种[J].图书馆论坛,2017,37(8):130-134,118.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