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向左,王传福向右
2024-12-18崔力文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6/CJvnJKXj6npDZKARVHh5RT.webp)
“别等了,廉价车没了”
折合人民币后,市值一夜暴涨超万亿元——很久没有看到特斯拉在资本市场上有如此强势的表现了。而“催化剂”很简单:一份足够惊喜的三季度财报,以及之后电话会上还算诱人的“大饼”。
具体来看,整个三季度,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除了总营收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253.7亿美元,净利润与毛利率两项关键数据均跑赢“分析师”。
至于赚钱的原因,特斯拉给出的官方解释为,“因为我们将每辆车的销售成本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约为35,100美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每辆车的成本下降了约 2,000美元。”
翻译过来,愈发极致的降本。
不过,这样的说法俨然带来了争议。毕竟,不可忽略的是,整个三季度,特斯拉得益于通过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碳信用额度,获得了7.39亿美元的净利润。为史上第二高,仅次于二季度的8.9亿美元。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6/oA6S6mQaCUoBmstj3oFVc8.webp)
另外,汽车服务包括付费充电、非保修售后、二手车、车险等业务,同样在给予各自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比之下,其整车部分的吸金效率反而是在持续走低。随之暴露出来的痛点则集中在:交付增速的放缓与以价换量的失败。
无论承认与否,销量端特斯拉大杀四方的阶段过去了。
即便在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马斯克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年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的销量会同比增长20%~30%。”
真的能完成吗?参考2024年截至目前特斯拉的蹩脚输出,无疑充满了变数。尤其是马斯克此后又亲自官宣,“2.5万美元的新车,需要配合L4才能继续维持公司形象,单纯低价的电动产品,对于特斯拉是没有任何意义且愚蠢的”。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醒一醒!你们苦苦期待的Model 2没了。”所谓“十几万元就能买到的特斯拉”,彻底消散在了传言中。
也正因如此,2025年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的在售产品线,除了Model Y将进行时隔多年的焕新之外,预计将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
那么,肯定会有人好奇,本段的主角又将用什么支撑上述提及的销量增长?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按照马斯克的原话:“我们的发展轨迹非常明确,即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在他眼中,只有通过该维度的创新与革命,推进公司的发展进而带动行业才是正确的道路。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6/EwVPuinaJcBaE46WVpJ879.webp)
而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的输出,便是这位掌舵者的期许:“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将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目标是每年至少生产200万辆。2025年,我们会在美国得州和加州推出网约车业务,正在等待监管审批。”
总之,单纯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新能源车企,早就不再是特斯拉所追求的目标,正式官宣砍掉廉价车项目便是挥手告别的标志。
当然,过去十几年间,在卖车这件事上,马斯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接下来,切换赛道将是其最新的豪赌。
但问题在于,特斯拉的地基真的打牢了吗?稍显激进的选择真的对吗?在汽车业务上积累的粮草能支撑它巨大的野心吗?押宝的自动驾驶能立马颠覆行业的格局吗?
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我想成为大众、丰田”
特斯拉身上的那股冲劲,值得收获阵阵掌声。不过,如果单论“卖车”,本段的主角确实更加令人眼前一亮。
三季报发布后,“比亚迪单季度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的消息,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掀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不过,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结合这位长期以“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自居的选手,整个7月到9月的销量,以及展现出的“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状态,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顺势,翻看成绩单,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单季度营收首次超过200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
另外,毛利率为21.89%,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简单总结下来,表现得异常出色。即便是净利润一项,也在迅速缩小与特斯拉之间的差距。
绝不是自嗨,全面赶超的节点,或许真的不远了。正在进行中的四季度,本段主角只会越来越“凶残”的拼命狂奔。全年,360万辆的既定销量目标,完成已是板上钉钉。冲击400万辆,俨然才是比亚迪的最大夙愿。
从2019年的45.1万辆,到2020年的42.6万辆,到2021年的73万辆,到2022年的186.8万辆,到2023年的302.4万辆,再到眼下,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个自主品牌,能够实现这般“炸裂”的进阶。
令所有人感到吃惊的是,本段的主角公布的10月销量,直接迈过了50万辆大关,2024年1到10月,累计共售出323.7万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6/TfAMaRSaCGnXwVPNNRSCoz.webp)
夸张,真的太夸张了。至此,还是那个多次抛出的观点:“坚持插混、纯电两条腿走路的比亚迪,依托饱和式的攻击,在中国车市20万元以下的各个细分市场,建起了一座令所有人感到窒息的高墙,占据绝对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其还会不断地进行夯实与加强。当然,这也是它赖以维系领先优势绝对不容有失的“护城河”。
实际上,身为掌舵者的王传福同样也在豪赌,选择将“卖新能源车”这件事情做到顶峰,直至蜕变为新时代的大众、丰田。
当然,大家公认的几家巨头,一定是全维度、多方位、上下通吃的强大。而此刻,一旦切入到20万元以上的板块,比亚迪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在阶段性打赢电动化的上半场后,身处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仍没有展现出曾经的那般猛烈炮火。这两点,恰恰成为了它亟待补齐的短板。
要知道,无论大众也好,丰田也罢,之所以能够站在如今的高度,谁不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深耕与布局,踩过了一个个无法避免的深坑,付出了一次次惨痛的代价。
比亚迪试图与它们平起平坐,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企,绝不会有轻松可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马斯克向左,王传福向右。孰优孰劣,重要也不重要。反正,它们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往成功的路,有许多条。走通,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