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讲深、讲透、讲活

2024-12-17涂伟红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讲深、讲透、讲活,以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文章从新课标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新要求和面临的挑战出发,总结了讲深、讲透、讲活的具体策略,并强调了不断探索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讲深;讲透;讲活;教学策略;学生主体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39-0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肩负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的重任。如何将这门课程讲深、讲透、讲活,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与挑战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承载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的重任。旨在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注重学生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跨学科融合的新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面临着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挑战。

(二)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和法律的意义,提升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思维能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面临的挑战

面对挑战,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针对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出贡献。

二、 如何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讲深、讲透、讲活

(一)讲深

1.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拓展知识深度

讲深是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讲透、讲活的基础,意味着将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素养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挖教材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框架和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字面意思,而要探究教材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厘清知识脉络,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要理解教材内容的逻辑框架,明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了解教材希望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材中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理论支撑,了解相关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应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2. 联系实际,拓展知识深度

讲深还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等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思想困惑、价值观念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欺骗行为,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实守信会带来哪些影响。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解“依法治国”时,可以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案件,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历史是最好的教材,通过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可以结合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时,可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何?在哪些情况下,公民的权利可能会受到限制?”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能会提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辩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辩论技巧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权”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思考和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讲透

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讲透的第一步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赛、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案例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视角思考问题,体会不同的价值观念,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司机、乘客、交警等角色,模拟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并根据法律法规分析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讲透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互动平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并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并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案例、视频等,并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互动平台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并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3.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透还需要引导学生将道德和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辩论技巧,并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掌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设计模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使其在实践中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三)讲活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营造趣味课堂氛围,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并设计一些小游戏、竞赛等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诚实守信的感人故事,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诚实守信带来的正能量。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设计学生主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时,可以提出“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权的关系如何?在哪些情况下,公民的权利可能会受到限制?”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能会提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师要运用感人故事、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可以结合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 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只有讲深、讲透、讲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将道德与法治课打造成学生喜闻乐见、受益匪浅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若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研究[J].科教导刊,2024(12):110-112.

[2]王佳才.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103.

[3]马子豪,解毕宁.智慧教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4(2):28-31.

[4]梁晶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境教学的实践案例[J].亚太教育,2024(2):58-60.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度“双减”政策背景下广西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专项课题《柳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行合一体验型作业设计(以八上为例)》(课题编号:2022SJA-26)和2023年柳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柳州市铁五中学“真知真行”校本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SZA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涂伟红(197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柳州市铁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