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以“微画”作业为载体的美术实效课堂探索

2024-12-17吕灵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第二学段(3~5年级)学生绘画由“样式化”迈向“理智萌芽”。在绘画表现上,他们既带有低年级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又具有高年级学生的写实需求。然而眼高手低的现状,使其在课堂上不敢画、不想画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业构图零散、课内作业拖沓,效率过低。因此,笔者在第二学段美术课堂中采用了微画作业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微画“纸”、多种形式的微画内容、由浅入深的微画技巧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绘画技能,提高课堂作业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业积极性、激发创作激情、增强自信心等目的。通过实践与研究,学生的观察力、造型力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微画;第二学段;作业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49-04

一、 溯源:美术课堂引思考

美术作业是反应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是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时巩固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浙美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奇妙的点彩画》一课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学生在整张16开画纸上用点作画容易失去耐心,创作缺乏激情。

问题二: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容易把“点”画成一行行、一排排的规律,“点”也画得非常稀疏,造成画面空洞。

问题三:画纸大,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不能及时完成作品。

在美术课堂中,学生都会出现两种情况:①无法完成“当堂作业”。②无法体现“即时”思维。一堂课的作业等到下一节课再继续,学生的创作灵感已经断篇了,没有了新鲜感,也就失去了最初的创作情感,作品也就失去了灵魂。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让学生高效保质地完成美术作业,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①是否可以通过改变作业画幅的大小来提高课堂作业的完成率?

②是否可以增加绘画媒材的多样化来提高课堂创作的趣味性?

③是否可以优化教学素材,以此丰富课堂作业内容的绘画形式?

④是否可以形成单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二、 探微:第二学段美术课堂的作业现状

(一)学生的想法与技能不符,使作业缺乏效率

在第二学段(3~5年级)美术课堂的教学中,经过教师的情景导入,学生往往都有体验的乐趣,也有创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发现学生的创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个学段的学生在绘画表现上,既带有低年级学生丰富想象的特点,又具有高年级学生写实倾向的审美需求。他们往往没想好就不敢画,即便是拿着画笔也是踌躇半天不动笔,画画也总喜欢先用铅笔打稿,创作不够自信也会造成创作欲望低下,所以在当堂课中无法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师的固化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激情

在研究学生的同时,反观教师的备课模式与教学实践。义务教育为教师提供了配套的教材、教参,甚至是相应的课件、示范的视频等,材料一应俱全,但同时也抑制了教师教学思考与课堂创新,比如,配套的美术课件拿来就用,甚至都还没有研究过课件中相应的教学环节是否真的适合在教学中实践操作。长此以往,大家思维中的拿来主义往往造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固化。

(三)作业形式“千人一面”,使作业缺乏新意

在现有的美术教材中,美术作业的学习建议相对单一、粗略。以浙美版部分美术绘画类教材为例:

《点彩画》:用点彩的方法画一幅画。

《房间一角》:用线描的方式写生或直接对房间进行写生练习。

《悠悠老街》: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

《传统门饰》:选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门饰。

《运动鞋写生》:用不同视角进行运动鞋写生。

教材上的学习建议大多是简单、笼统地提出了课堂作业内容的要求,而对作业形式的要求较少,使得教师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在课堂上用标准的16开作画,导致美术作业形式“千人一面”,缺乏新意。

三、 探寻:“微画”作业的课堂优势

微画,即一种精微细小的画种。任何形式的绘画种类细微到一定程度都统称为“微画”。文章中所说的“微画”,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指作画的媒材比较微小(如纸张的大小),没有固定的外形;二是指创作的题材比较微小,可以是局部的特写、细微的观察。笔者认为结合“微画”的以上特征,在第二学段的美术课堂中开展以“微画”作业形式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有诸多的优势。

(一)高效率——画幅“微”

传统的美术课堂作业纸张是16开大小,而“微画”的作业用纸比较灵活,除了纸张更小巧,外形还可以多变。不同的边框构图也使画面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微画的创作过程时间短、速度快,保鲜了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完成率。

(二)多样化——媒材“微”

微画的小巧性,使得创作的媒材也可以多样化,除了画纸,教师和学生会更加关注生活中可以利用创作的媒材,一些轻便物品就可以变废为宝,如书签、杯垫、小纸盒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对象,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绘画作品形式更加丰富与独特。

(三)聚焦点——素材“微”

通过有针对性的、难点聚焦的“微画”作业设计,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渐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如观察力、构图力、造型力等,使学生乐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思想与情感。

(四)重过程——技巧“微”

通过梳理教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能力,规划每节“微画”课程的重难点,从低难度入手,循序渐进地掌握绘画小技巧,最终形成“微画”大单元系列,通过高效、有趣的微画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四、 探索:巧用“微画”作业的提高课堂教学之策略与实践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改革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将其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整体思考关注学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堂作业效率低、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微画”形式在作业的尺寸、材质、内容及技巧上进行创意突破,做到控量提质、增加选择,真正赋予美术作业“减负”。

(一)微画幅 提高课堂实效

1. 把纸变小

聚焦“双减”之下的作业改革,提质、增效是核心素养下美育的新探索,美术课堂作业的设计既要考虑作业效果,也要考虑是否会挤压学生的时间。把纸张变小,既能减少学生把画纸填满的时间的同时,也能高效地提高学生创作的时效。比如,在浙美版五年级下册《自行车写生》一课中,教师把五年级学生的课堂作业画纸面积减半,纸小了,学生的作业速度快了,作品质量也提高了,同时多变的纸张大小也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提高了美术创作的兴趣。

2. 把纸变形

美术作业在设计时应给学生充分发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在画纸的外形上自由多变也更能使学生体验到“我做主、我能行”的成就感。于是笔者采用画、剪、折等多种方法变化纸的外形,同时改变画的外形与空间。“微画”的造型越多样化,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越浓厚,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将会出人意料。

以《点彩画》为例,笔者深化课本中用点彩的方法画一幅画的作业要求,进行了第二次授课,并将作业要求更改为:自由画一个外形,采用方块点、小圆点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风景主题的点彩画,要求有色彩的层次变化。自由画外形,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喜好创作轮廓。通过作业成果看出,学生的作业都有很大进步。

3. 把纸变色

美术作业不应以统一的方式要求所有学生,应该以学生的创作力的提升为出发点,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让学生感受到了微画纸的魅力后,笔者尝试改变纸的色彩,例如,在浙美版美术教材中,《我喜欢的动画形象》《运动鞋写生》《自行车写生》等课中,把常见的课堂作业纸换成牛皮纸、黑卡纸、彩色的书签纸让学生表现,纸张的与众不同,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二)微媒材 激发绘画兴趣

美术作业的改革要做到精简化、多维度、多样化。“微画”作业的媒材不应局限于纸张,可以加以“变质”。笔者口中的“变质”是指纸的质感、材质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一起寻找微型的绘画媒材。比如家里的杯垫、牛皮纸袋、绢丝扇,甚至学校国画教室的搁笔架也被学生利用起来……在这一系列的课堂中,学生的创作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原来绘画可以这么“不择手段”。

(三)微素材 丰富绘画形式

1. 同课同练,求同存异

美术审美来自生活,需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展现生活内容。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审美水平,需以生活视角为向导,引导学生探究美的存在,并将生活元素和教材知识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出发提高审美。以五年级上册《悠悠老街》为例,这一课的学习建议:运用写生、摄影或者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教材中提供的照片都是整体的老街街市,我们大都会直接给学生老街照片来要求写生练习,但是需要刻画的内容多,场景大,学生会画得粗枝大叶,真正具有老街生活气息的细节交代不清。笔者尝试把老街的场景缩小,让学生共同表现同一题材,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刻画,作品就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

2. 一课多练,形式多样

学生对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产生厌倦感,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作业形式进行大胆创新,使作业“丰富”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传统门饰》,这一课的学习建议:选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门饰。门饰的种类繁多,学生在选择画哪个的时候经常举棋不定。如果定好主题如:统一画门钹,但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媒材。这样作品的呈现非常丰富。

转变传统绘画课堂中一张作业纸一支记号笔的作业形式,以一课多练的、循序渐进的“微画”取而代之。“微画”作业的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特点,通过从简到难的“微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四)微技巧 提高绘画技能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技巧,笔者通过梳理教材,对绘画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每课“微画”练习的重难点,形成“微画”单元,让学生通过“微画”的“微单元”逐步掌握绘画技巧,提高绘画学习能力。

1. 工具由少到多,增加作业趣味性

“双减”之下,多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在美术课堂中融入游戏,又能借助游戏引入美术知识,课堂效率提高了,美术作业才能真正地“减负”。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懵懂的试探”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单一的绘画工具。新颖、有趣的创作工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所以除了传统形式的画笔,笔者还尝试结合一些趣味的、方便的“微画笔”如橡皮印章、棉签等进行微画绘画表现,形成以微画工具多样化的“微画”教学单元,使用方法简便而且表现效果较好,让学生的作品与众不同。

2. 构图由大到小,提高学生造型力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入了“写实萌芽期”,学生眼高手低,作画时细节不敢画、不想画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大场景入手,慢慢缩小场景,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节,刻画局部,以此来提高造型力。

以《悠悠老街》为例,笔者安排了四课时:

第一课时:写生整体老街布局;

第二课时:写生老街一角布局;

第三课时:刻画老街中特色老房子的一角;

第四课时:发老房子的各个细节照片,有选择地进行观察刻画。

通过四课时的内容安排,学生的作业构图由大到小,刻画的对象细节越来越突出,顺利跨过了不想画、不敢画的心理,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当然,也可以以逆向思维把构图练习由局部到整理展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内容由简入繁,完善教学阶梯性

五年级的学生迈入“视觉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飞速发展,想象力及形象记忆能力方面逐渐减慢,对绘画形象的逼真性也有了有意识的重视。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观察,抓住描绘对象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持续性的写生最适合不过。

浙美版教材中,笔者整合设计了以下线描写生系列单元体系,总体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在掌握线条的基础上,慢慢加大微画对象的难度。

第一个教学内容:《线条的魅力》,认识并掌握生活中的基本线条及变化。

第二个教学内容:《椅子造型写生》,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线条的变化刻画生活中椅子的整体造型,可以不刻画细节。

第三个教学内容:《自行车写生》,能够把握局部自行车造型的同时,抓住细节进行刻画,要求有简单的粗细变化。

第四个教学内容:《生长的植物》,能够深入观察植物外形及经络等细节变化,用轻松的线条写生一盆植物,可以整体也可以局部。

第五个教学内容:《房间一角》,在前四课线条练习的基础上,能够胆大心细地写生房间,要求线条变化丰富的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黑白灰上色。

至此,线描单元教学已经开始向色彩写生教学过渡。在微画作业的前提下,学生每课的作业基本都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

在第二学段的微画教学中,通过引导三年级学生体验多种微画工具,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增加微画体验的感知性与作业的趣味性;通过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多种构图技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创作思维,提高对绘画形式美感的感知能力。五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深入描绘来逐步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体验细致描绘的趣味性。

五、 收获:开展“微画”作业后的初步成效与思考

(一)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强了审美认知

通过单元化的美术“微画”作业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每次课堂内高效高质地完成美术作业,作业效率的提高,有了更多的随堂展示、欣赏美术作业的时间,学生会相互欣赏、探讨、交流彼此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创作心得,谈一谈对同学作品的理解,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认知。

(二)提升了构图能力与造型能力,画画的技巧多变

从一课一技法至一单元多技法,从线描单色到马克笔多色,从平涂到叠色,从完整构图到半构图,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微”技巧学习,在掌握多种美术技法的同时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创作,作业完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从而改变了之前单一的构图、涂色、造型模式。

(三)情感获得释放,体验更加多元

我们将学生的“微画”作业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艺术成果得到展示的同时,也很好地宣扬了学校的艺术特色文化,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性更加浓厚。

“双减”背景之下,“微画”作业的设计不仅能促进第二学段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微画”作业真正做到了美术课堂的“提质增效”,也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在微画中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美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当然,对“微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并不止步于此,我们还会继续研究与开发更多、更完善的适合学生的“微画”教学,让学生在美术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阿瑟·D·艾夫兰.艺术与认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吕灵(198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临平区亭趾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