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路径探索
2024-12-17郑月红
摘 要: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起到促进幼儿智力发育、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坚毅品质等作用,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基于此,对幼儿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问题展开分析,从学科融合、环境创设、资源挖掘、灵活教学和成果展示五个角度提出策略,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获得各项操作技能锻炼的同时,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各方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学;动手操作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60-04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也应当一改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思路,而是应当注重儿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从而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目前受家长过度照顾等因素影响,幼儿较少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容易出现缺乏独立性和动手能力等问题。幼儿处于认知和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探索和感知环境,有助于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幼儿思维、动作等各方面发展,因此,应加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学水平。
一、 幼儿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智力发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培养目标,建议3~4岁幼儿可以用笔涂画,4~5岁幼儿能沿着边线对折纸张、裁剪简单图形等。总结以往教育经验可知,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将学会观察周围环境,拓宽幼儿视野的同时提升认知水平,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幼儿绘画、折纸等活动中,幼儿能够接受感官刺激,有助于幼儿大脑神经突触的发育,增进大脑各区间的信息传递,起到开发幼儿智力的作用。通过抓取等动作直观感知事物形状、质感等特征过程中,幼儿认知将随之完善,对信息处理效率也将随之提升,促使幼儿更好地探索环境和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亲身参与动手,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欲望的调动下产生对多个学科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知识,从而使幼儿在动手能力和智力发展上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展幼儿审美能力
对美好的事物,幼儿拥有独特的见解,促使幼儿对世界产生丰富想象。美术是一门与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课程。幼儿形成良好动手操作能力,可能实现手、脑、眼等多器官协调,熟练调动感知觉系统观察和认识世界,发挥想象力完成个性化创作,使其审美创造能力随之提升。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尽量释放天性的空间环境,使幼儿不再满足于想象,而是通过动手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幼儿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作品,根据各种物品形态、空间变化等发散思维,尝试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作品中,体验动手表达想法的乐趣。在欣赏各自作品过程中,幼儿则能发生思维碰撞,学会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审美情感和表达,有效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引导幼儿提升审美能力。
二、 幼儿教学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融合学科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第一,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幼儿开展动手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根据自身审美进行美术创作,有效提升幼儿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色彩时,考虑到幼儿心智尚未成熟,难以准确把控色彩,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作简单手工制品,如利用硬纸壳制作笔筒,然后在笔筒上贴纸涂色。在幼儿反复尝试中,可以逐步找到适合的画笔和颜料,体会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形成美术鉴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幼儿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活动,如搭建障碍跑道、制作飞盘等,锻炼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使幼儿在完成精细动作的过程中取得智力发育,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团队协作精神等。如安排幼儿扮演“设计师”的角色,组织幼儿合作使用平衡木等体育器械,搭建需要跳跃、爬行的障碍跑道,引导幼儿理解物体结构的同时,在玩耍中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巧。第三,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幼儿加强动手锻炼,教师可以围绕“环保”等主题带领幼儿收集塑料瓶、废纸盒等生活中常见废旧物品,引导幼儿正确分类的同时,设计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转化废旧物品的技能,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等美好品质。第四,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幼儿开展节奏训练,能够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播放儿歌《数鸭子》时带领幼儿打节拍,幼儿掌握音乐节奏后则按照教师要求演绎歌曲,在学习唱歌技巧的同时配合加强动作表现,使幼儿充分体会音乐学习乐趣,并形成良好肢体协调能力。第五,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加强动手锻炼,如带领幼儿在种植农作物、饲喂小动物等,安排幼儿扮演“父母”的角色,学习如何帮助娃娃穿衣服等,传授幼儿生活技能的同时,使幼儿产生劳动意识,认识爱护动物、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增强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促使幼儿在实践中加强学科知识认识和情感理解,获得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锻炼,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造动手环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区域活动利用,如在教室内布置“洗菜池”“烹饪间”等,在户外设置“种植园”“饲养园”等,使幼儿随时根据感兴趣的内容参与动手活动。考虑到幼儿天性亲近自然,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直接和真实的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种植活动。以小番茄种植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利用幼儿园周围墙边空地打造“番茄家园”,参与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过程,并观察和记录番茄的生长情况,体验种植的乐趣和辛苦。幼儿天生对自然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探索和动手实践。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获得真实、直接的体验,初步获得探索经验和探究能力。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如何确定每次番茄需要喝多少水?”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幼儿在相互讨论后提出不同的思路,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思路。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可以在每次浇水时动手测量和记录水量,根据番茄叶子和土壤状态确定用水量。传统教学氛围往往比较严肃、沉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教师应该从幼儿的个性和性格出发,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以此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制作的环节,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幼儿主动参与动手过程,在相互沟通和支持下进行有效动手操作,确保活动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投放动手材料,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和工具,并保证材料和工具的安全性,确保在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使幼儿安全、顺利完成活动,充分得到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在幼儿动手操作环境中,教师通常需提供剪刀、积木、模型、纸张、胶水等多种材料和工具,确保幼儿拥有更多选择。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应确认投放的材料不存在尖锐、易碎等问题,并做到定期调整材料种类,确保幼儿始终保持动手兴趣。为营造鼓励性氛围,教师可以将幼儿优秀作品悬挂在活动区域内,并设置表扬白板,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绘制的画作装饰区域,并定期更换漂亮的纸壳、瓶子等材料,赋予幼儿动手操作的动机,促使幼儿在主动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实践经验,有效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三)挖掘乡土资源,发展操作技能
一方面,大自然作为“活教材”,能够为幼儿教学提供丰富育人资源。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加强家乡自然资源的利用,带领幼儿到公园收集落叶、种子、石头、沙土等各种资源,在幼儿园内创设自然角,组织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如在幼儿收集各种各样沙土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制作沙画、沙堡等活动。在秋季收割稻草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编制稻草人或制作手工装饰画等,提高幼儿创意构思能力的同时,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促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自然美。教师带领幼儿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活动区,使幼儿走进自然,学会观察自然,形成利用自然资源创作的思路。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幼儿制作与生活有关的小物件,不仅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动手制作的乐趣,还能为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新的学习路径,可以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让幼儿在想象力的指引下实现幼儿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丰富乡土资源支撑下,幼儿动手操作活动能够从园内延伸至园外,获得无穷发展空间,学习和运用各种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在培养幼儿操作技能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各地拥有各自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如剪纸、雕塑等都能用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学活动时,可以丰富教学内涵和增强活动趣味性,引导幼儿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出推理、创新等高阶思维。利用传统文化带给幼儿丰富的动手操作体验,能够使幼儿对家乡产生深厚情感,帮助幼儿树立热爱家乡等思想观念。例如,利用地方剪纸文化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面向幼儿展示剪纸艺术品,使幼儿获得思想启发和探究欲望,然后向幼儿分解演示剪纸,引导幼儿加强画、折、剪、捏等技能锻炼。在幼儿掌握剪纸技艺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各种地方文化图样,帮助幼儿加强传统手工艺学习的同时,使幼儿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四)灵活开展教学,满足个体需要
受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为确保幼儿取得发展,应做到灵活开展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需要。
尊重幼儿差异性,教师首先应做到灵活设置活动区域,借助不同区域组织幼儿开展不同活动。通过体现活动层次性,并布置阶梯式任务,能够引导幼儿持续向最近发展区前进。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图形学习活动时,可以将活动区域划分为形状认一认、图形拼一拼、积木搭一搭等多个块区,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引导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从认识图形着手,能力稍强幼儿根据需要选择拼图或搭积木等操作,在任务驱动下不断挑战自我,逐步加强动手操作锻炼。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动态,确保在幼儿遇到动手难题时恰当干预,引导幼儿优化动手方法,确保幼儿获得良好操作体验,增强实践操作信心。
考虑到幼儿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游戏,有效调动幼儿参与热情的同时,使幼儿根据自己想法选择游戏主题和玩法,充分突出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家家酒”的游戏,为幼儿提供各种厨具道具和烹饪食材,由幼儿根据各自想法选择想要烹饪的菜肴。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选择烹、炸、蒸、煮等不同游戏主题,根据主题在众多道具中做出选择,制作出西红柿炒蛋、蒸鸡蛋糕等不同菜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基础上,仅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过后应及时退出游戏区,确保幼儿感到完全自由。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出现操作错误或者不规范等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幼儿顺利完成创作,激发幼儿的创作信心,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来回巡视,对幼儿出错的位置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帮助掌握和积累一些实用性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提升动手制作的能力和水平。教师通过充分赋予幼儿决定权,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游戏空间,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各自选定的游戏中锻炼相应操作技能。
(五)重视成果展示,培养动手习惯
一方面,考虑到部分幼儿缺乏动手自信心,教师可以在每次活动结束后为幼儿作品拍照,设置展示墙等途径展示,确保幼儿能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到周围同伴和教师的认可。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亲人和朋友,使幼儿将动手成果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意识到掌握动手技能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乐于动手的思想态度。为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强烈收获感,教师可以联系家长在幼儿园开放日展示家庭收集的幼儿作品,如幼儿制作的玩具、手工艺品等,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和布置展示台展览,供大家欣赏,有效增强幼儿动手操作信心。
另一方面,在每次活动后展示幼儿的动手操作成果时,教师应给予言语鼓励,并组织幼儿相互评价,指出自己欣赏的作品,并给出各自的原因。考虑到幼儿并不是每次动手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作品,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教师应从幼儿动手态度、方法、情感表达、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挖掘闪光点,从内心表达对幼儿的欣赏,促使幼儿产生持续探究和改进的欲望,最终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幼儿相互评价中,幼儿能够从喜欢的作品获得更多的创作思路,尝试学习同伴的操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有效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在多重激励下,幼儿能够产生强烈的动手欲望,避免幼儿在遇到操作困难时直接放弃,并通过不断动手演练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保持动手探究热情,为幼儿取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 结论
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属于长期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组织多样化、趣味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实践操作中发散思维和得到动手能力锻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应组织开展多学科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环境氛围中积极动手操作。教师通过挖掘乡土资源投放足够材料,并通过自主游戏等方式灵活教学,能够推动幼儿根据各自需要动手实践,充分锻炼动手技能。此外,教师为幼儿提供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增强幼儿获得感,能够使幼儿形成动手习惯,为幼儿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娴.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以草莓种植活动为例[J].好家长,2024(12):88-89.
[2]罗彩虹.幼儿教育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智力,2024(7):92-95.
[3]杨爱萍.探究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102-104.
[4]赵鑫.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文艺家,2022(8):99-101.
[5]李蕊.分析幼儿美术教学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路径[J].读写算,2022(18):55-57.
作者简介:郑月红(1992~),女,汉族,福建龙海人,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第二中心幼儿园田边分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