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料在小学中段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4-12-17张燕
摘 要: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增添艺术教育的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建立,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文章从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出发,分析了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和运用策略,旨在改善学生的艺术体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材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53-03
一、 研究缘起
(一)叩击现状,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了“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实施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艺术和生活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但生活材料在小学中段美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生活材料内涵宽泛,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往往只会根据教师的口头表述,随意准备杂七杂八的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全部拿出来,真正要用到的却不多,导致自己都无从下手。
2.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素材内涵单调
教师只会根据教材内容,机械式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学生无法较好地参与艺术创作,影响学生创作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
3. 生活材料来源不够多元,整合性资源未开发
调查显示,由于时间、季节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大多按照课件在上课,没有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固有的特性,导致学生最后完成的作业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
(二)研究价值:基于生活材料开发的研究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教师有必要加强对生活材料的开发利用,让学生可以形成开阔的艺术视野,在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中了解美术文化的魅力。
1. 重实践,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材料,应当遵循实践性的原则。理论性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缺乏对美术要素的深刻认识。通过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来应用生活材料,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交流、创造机会,促使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产生激烈的碰撞,让学生产生无限的创意和灵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实现对美的内化和领悟。
2. 重实效,促进教师思维发展
生活材料的内涵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在开发生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选择安全、容易上手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和创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作手法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可以安稳地完成艺术实践。
3. 重多样,激发学习方式改变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在运用生活材料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借助工具、材料、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实施形式的多样性来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来选择自己擅长的生活材料创作方法,促进学生美术修养的发展。
二、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生活材料:指教师在日常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材料和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二)研究目标
针对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内容宽泛”“形式单一”“来源不多元”等问题,设定本次研究的目标。
1. 结合学习主题,组合生活材料
对教材书进行整合归类,确定哪几课课文是需要用到生活材料的,分析各类材料的特点,通过各种材料的特性来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多样化学习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成功的经验,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究能力。
3. 变废为宝,提升材料价值
挖掘生活材料的使用价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过程
《生长的植物》是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规律、结构特征,对植物的造型进行艺术创作。在本次教学中应用生活材料,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三、 研究策略
生活材料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多,教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影响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对此,应当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提炼教学主题,选择适合的角度来开发生活材料,从而提升生活材料的运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学习主题出发,从造型、色彩、材质、环保四个角度展开综合性的分析。
(一)正确选择材料,增强目标意识
1. 见多识广,综合考虑问题
在《生长的植物》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先观察后创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掌握植物的造型特征、绘画的方法、花卉的结构等。因此,在生活材料的开发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菊花、竹子等的观察;另一方面,怎样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开展充满趣味性的艺术创作活动。
2. 结合观察,丰富作业形式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选择了如下生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梅、竹子、菊花等进行观察,选择了真花和假花两种资源,让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实物进行观察,在各种操作中了解植物的各项特征;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选择了花瓣、树叶、从服装上获得的废弃装饰品、胶水、石头、废弃的白色布料、纸板等生活材料,学生可以使用绘制、拼接等方式,灵活地开展植物的创作,将自己对植物的理解以丰富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此,通过从主题出发来组合生活材料,能够解决生活材料选择不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要形成良好的目标意识,关注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生活材料。
(二)丰富运用方式,促进创新实践
1. 尊重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性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来开展创新实践,促进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在小学阶段,拼贴法和拓印法是常见的两种创作方法,也是学生十分喜爱的实践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喜好出发,灵活地使用拼贴、绘制、拓印等方法去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渐掌握更多运用生活材料的策略。
2. 妙趣横生,多种学习方法增添新活力
在《生长的植物》教学中,在学生借助真植物、假植物完成了对植物的观察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材料开展艺术创作的活动,让学生合作来制作一个“植物园”,要求为: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使用绘制草图、语言描述等方式,构思一个植物园的大概,接着综合使用拓印、拼接、绘制等方式,完成对植物园的创作。在学生了解实践任务之后,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材料来开展艺术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创意思想。
(三)重视交流讨论,加深理解感悟
1. 拓展载体样式,取长补短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之间的创意碰撞,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术要素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看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讨论环境,激发学生的倾诉欲望。
2. 重视过程发展,激励思维碰撞
在《生长的植物》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了美术实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成果展示的活动,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说一说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里面包含了哪些植物,这些植物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小组成员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特征。在一个小组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以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困惑。如其中一个小组制作了竹子这一植物,在制作竹子的叶片时,学生采取了拼贴的方法,在纸板上绘制出了竹叶的样子,用绿色的颜料将其染成绿色,接着将其剪下来,粘贴到背景板上,通过将多个竹叶组合在一起,制作出了竹竿,完成了竹子这一植物的创作。学生介绍了选择纸板的原因:使用布条等材料,会由于材料过于柔软而无法展示出竹子这种植物的硬挺特征。还有的学生小组介绍了制作菊花的过程……如此,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掌握更多有趣的美术创作方法,让学生对各种生活材料的使用方法形成更好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更加开阔的美术创作视野。
四、 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学生对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有了一定的实践。在教师层面,生活材料的运用让教师对综合材料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在教学形式上也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行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材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丰富感知力,拓宽学习路径
学生整日与各种各样的生活材料打交道,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材料中蕴含的美术要素,并且借助各种美术手段将其展示出来,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要素的感知能力,让学生逐渐懂得用不同的生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借助这样的训练,可以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学生缺乏生活审美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各种美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形式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生活材料具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等特征,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自主选择、灵活运用各种生活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兴趣。同时,生活材料的使用贴近学生的认识特点,可以降低学生对抽象艺术概念的理解难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强表现力,推进课程整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材料,能够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生活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美好,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如一片叶子、一颗石子等,这些材料经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创作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五、 思考展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材料,能够实现对学生艺术感知力、学习兴趣、表现力的有效培养,从而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形成开放、创新的教育思想,借助多种渠道来开发生活材料,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艺术探索和发现,形成开阔的美术眼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促进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晓露.生活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24(3):64-66.
[2]周颖.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4(4):71-73.
[3]周影.互动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2024(5):113-114.
[4]陈霞.以生活化教学构建活力小学美术课堂[J].小学生(上旬刊),2024(2):73-75.
[5]高琼.小学美术融入生活化教学[J].三角洲,2023(24):147-149.
作者简介:张燕(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