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二度创作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4-12-17林晨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其纳入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和学生美育体系的关键构成。歌唱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扮演着关键性作用,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喜欢且容易接受的音乐教育方式。新课标的全面推进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音乐发展需求,全面开发教育资源并为学生架起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二度创作能够有效丰富歌唱内涵、装饰歌曲特色、转化歌唱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歌曲演唱与学习,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新课标;二度创作;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145-04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审美教育的核心要点是对美的感知与理解。歌唱活动能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有效契合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更为学生提供了充满实践性的音乐学习机会。二度创作是音乐演唱中经常开展的创作行为,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更加关注听众的听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提升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得听众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引入二度创作能够为学生创造接近音乐艺术的机会,将音乐作品以立体和具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歌唱教学变得更加灵动而鲜活,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并强化学生对歌唱的理解与认知,保证学生喜欢唱、主动唱、学会唱、享受唱,在潜移默化之中促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践行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使命。
一、 二度创作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丰富学生艺术想象
音乐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教师在开展歌唱教学时需要探索音乐作品内涵并挖掘教育价值,围绕音乐作品本身特征,拓展想象开展二度创作,使得原有的音乐形象更加直观具体,带给学生生动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真正走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身临其境地感知和体验音乐作品传递的内涵。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二度创作可以激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得歌唱充满生命活力,有效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而将作品的各个环节有效联系起来,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创造良好条件。
(二)体会作品情感思想
学生在歌唱学习与实践中需要准确体会作品的特点、风格、技巧和情感,将个人情感有效融入作品之中,这样才能够在自主演绎中充分彰显作品的感染力。学生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也是音乐作品的表演者,歌唱既要表达自我,也要打动他人,因此学生只有对歌唱作品本身形成强烈共鸣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演唱感动听众。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通过二度创作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进而形成强烈的共鸣。学生在二度创作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重新调控节奏和音色,表达个人情感期待并融通作品情感,将具有感染性的作品传递给听众。
(三)塑造学生歌唱个性
教师在二度创作的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有作品后将个人的想法融入其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演唱风格。学生能够在歌唱课堂上展现自我个性,尊重作品原有创造意图的同时完成全新的诠释和展示,充分保留作品特色并展示自我风格。学生在有效表达自我个性的同时进行有效创作,准确把握作品内涵和特色,使得学生的演唱个性逐渐得到培养和塑造,学生将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这对学生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更能够引导学生将音乐歌唱作为爱好甚至职业。
二、 二度创作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
二度创作不等于随意创作,教师需要在原有作品基础上合理演绎,尊重作品的整体基调和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作品的真实性后开展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完整表达作品思想与情感,教师通过二度创作能够赋予作品丰富的外在与内涵,这样教师可以激活作品的灵魂,积极创新作品的语言、旋律和节奏等,使得作品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在歌唱教学中的价值,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
音乐作品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之下,不同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作品,小学音乐教材在选编时综合考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引入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这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感受。教师在二度创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当前的教育环境,保证历史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进而形成符合学生歌唱学习需要的音乐素材,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这也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歌唱作品之间的距离,切实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得二度创作可以更好地促进音乐歌唱教学发展。
(三)技巧性与表现性统一
教师在歌唱教学的二度创作中应该重视音乐作品的表达技巧,提升作品本身的表现性,带动学生情绪发展,使得歌唱的意义得到更好的体验。歌唱艺术本身具备技巧性和表现性,学生需要在歌唱课堂上逐步掌握多样化的演唱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并激发听众共鸣,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歌唱作品的内容调试和节奏转变,同时将作品情感变化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演唱的感染力得到显著提升,指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歌词、处理语调变化、控制整体风格、传递思想情感等,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 二度创作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巧妙改变音乐要素,深入理解感受作品
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速度、节奏、节拍等,这些要素共同决定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二次创作可以使得作品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含义变得丰富多样,进而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作品。音乐的速度变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和情绪,较快的速度能够展现兴奋、愉悦、欢快和欢乐的情绪,而慢速则能够表达出优雅、柔美、抒情、悲伤的音乐风格,教师通过音乐速度变化的二次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与感受作品。例如,教师在《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演唱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不同速度对音乐情绪与形象造成的影响,首次演唱用慢速演唱第一乐句,用渐快速演唱第二乐句;二次演唱则用快速演唱第一乐句,渐慢速演唱第二乐句;学生在速度变化的对比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且学生形成了新鲜的演唱感受,从不同层次去理解和感悟歌曲,加深歌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音乐节奏的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突出作用,教师在二度创作中改变音乐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并用自己的方式准确表达。例如,《闪烁的小星星》采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共同构成的节奏特点,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演唱技巧与演唱方法,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并实现拓展延伸,笔者在教学中用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替代原有的两个四分音符,节奏变化后这首歌曲以全新面貌呈现在了学生面前,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小星星的活泼可爱之处,歌曲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更加认真投入地演唱,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音乐视野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节拍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拍子在具体表现方面存在明显特点,如二拍的旋律非常鲜明、方整对称,三拍的旋律更加流畅灵活且具有回旋性,同一首歌曲在演唱时因为拍子运用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响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原有歌曲拍子做出调整和改良,进而展现不同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拍和三拍的特点,学生在节拍变化中感受和体验音乐,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二)巧妙增加歌词衬词,提升音乐亮点色彩
小学音乐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青睐拥有丰富衬词的歌曲,歌曲演唱过程中衬词和正词的配合能够显现出鲜明的情感特征,语气词、模拟词和形声词的综合运用能够渲染出独特的音乐气氛,将多声音响以线性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显著的新鲜感,使得学生保持强烈探究与学习课堂,为音乐教学增加更多色彩与实效。歌曲之前增加“衬词”能够使得学生在歌词的引导下逐步融入课堂氛围之中,进而感受和体会歌曲创造出的意境,吸引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在《杨柳青》的歌唱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歌曲创造的意境,在歌曲之前增加了“哎呀,轻啊嘞”的衬词,学生先尝试演唱没有应用衬词的歌曲,随后对比增加衬词的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学生对衬词的作用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歌曲增加衬词之后更加符合整体意境,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到了强化,这也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衬词不仅可以应用于歌曲的开头,还可以应用于歌词的结尾,可以有效烘托歌曲的整体氛围,使得歌曲的气氛被进一步拉伸提升,增加歌曲意境并有效渲染整体气氛和思想。例如,教师在《哦苏珊娜》的教学中可以在歌曲结尾增加“欧嘞”的衬词,使得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美国西部的自由和粗犷,还能够在衬词的引领下不断回味,持续获得新的感受。学生在衬词的引导下,更加有效地体会到了衬词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把握了衬词在环境渲染和音乐氛围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二度创作二部合唱,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应该重视合唱,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不同声部的音乐表现能力,进而获得全面的音乐认知。音乐教学将合唱作为教学的重要构成,对学生音乐表现力、感知力和审美力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还能够获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二部合唱,充分考虑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水平,增强学生对合唱的认识和了解,在相对简单的课堂环境下体会合唱时不同声部的和声效果。第二声部在二声部合唱中处于较低音区,整体曲调相对复杂,学生在第二声部中的演绎和表现效果直接影响班级合唱的整体优劣,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歌曲的音区,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合唱之中。例如,《晚风》这首合唱作品涉及两个声部的教学,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两个声部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合唱歌曲的二度创作,将第一声部的头两个音作为第二声部的衔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高,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升高与和声效果,学生可以将“呜呜”作为风儿的歌唱。教师对合唱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够将二声部演唱重新整合,更好地呈现音乐魅力,风儿仿佛从学生的耳畔飞过,这使得部分音乐能力不强的学生同样体会到音乐魅力与合唱意境。低声部在合唱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低音二声部融入单声部歌曲之中可以让学生的合唱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例如,笔者在《摇篮曲》的教学中就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歌曲演唱之后增加了简单的低声部,学生用低声哼唱的方式伴随旋律合唱,营造宁静而平和的音乐氛围,学生仿佛感受到母亲在婴儿摇篮前的低声哼唱,迅速进入到歌曲创造的意境之中。低音二声部的融入使得学生对二声部和声效果形成了完整的印象,同时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歌曲的二度创作之中,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创新多元教学手段,提升二度创作实效
歌曲演唱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使得学生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依托多元化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演唱。例如,《大树妈妈》引导学生在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加入“伴唱”;在第三、第四乐句加入第二声部,进行二声部合唱;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用不同的形式丰富歌曲,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生生之间配合的乐趣,还能在欢快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感受音乐创造美。歌曲演唱的方式多种多样,独唱、合唱、重唱、轮唱、齐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能够展现不同的歌曲意境并且带给学生不同的演唱感受,有效提升学生演唱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在二度创作中创新歌曲演唱方式,例如,教师在《外婆的澎湖湾》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个人领唱方式开展第一部分的演唱,第二部分则可以采用全班合唱方式,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演唱中体验到不同的演唱方式,通过演唱形式的变化吸引学生参与演唱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积极尝试不同的演唱方式,在个人演唱练习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演唱实践活动。演唱形式的丰富变化使得教学得到进一步创新,学生也真切体会到了演唱方式改变对歌曲风格的影响,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也将对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四、 结论
新课标为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学情,主动剖析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开展歌曲二度创作,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并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歌唱二度创作实践中体悟音乐魅力,主动学习音乐、演唱歌曲、发展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音乐力量,实现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铮妮.把握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内在逻辑促进有效教学:以歌唱课《我的祖家是歌乡》为例[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2),2023:465-467.
[2]黄琴春,应乐.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以人音版第四册歌唱课《小蜜蜂》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6):38-41.
[3]黄兰娣,徐叶青.小学音乐全息性歌唱教学对策探析:以《小蜻蜓》为例[J].考试周刊,2022(48):158-162.
[4]顾剑.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2(29):78-80.
[5]赵静.小学音乐歌唱课中对话活动的教学尝试:以人音版歌唱课《剪羊毛》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24):61-62.
[6]黄昊.留住“美”声:浅谈小学各年段歌唱教学中的声音训练[J].试题与研究,2021(22):35-36.
[7]强丽.用心传承文化用情歌唱未来: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J].基础教育论坛,2021(5):89-90.
[8]林丽霜.以情带声声声传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体验带动歌唱情感表现的实践与探究[J].考试周刊,2021(5):151-152.
作者简介:林晨(1989~),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