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诗教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12-17刘智强
摘 要:诗教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传统,构建诗教课程是传承优秀诗教传统,落实语文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目前小学诗教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内容来源相对单一、教学形式陈旧、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探索核心素养时代的小学诗教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要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设置要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课程实施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情境化,课程评价要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诗教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51-03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古人有以“诗”教子、以“诗”教生的传统,读诗、诵诗、对诗一直是童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教课程是指为传承优秀中华诗教文化,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整语文教材的诗教内容,并适切地引入课外诗教资源,创造性开展吟诗、赏诗、用诗、作诗等多样化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实施、评价机制。
在诗教课程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内容来源相对单一、教学形式陈旧、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亟待做出新的探索。
一、 课程目标转型——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教课程学习,其目的不仅从知识层面积累经典,感悟经典的独特价值,更要进阶到在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中,彰显文化自信,增强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激发审美体验和创造。
(一)在诗教中领悟民族文化特质,培植中华文化基因
“诗教”一直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到秦汉的乐府诗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再至唐代诗歌的灿若星河,宋词、元曲的繁荣,还有元明清小说、戏剧写作过程中诗歌的穿插、化用等,可见诗教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且深刻的。中国诗歌题材覆盖面广泛,包括爱国诗、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讽喻诗、咏史诗、哲理诗等,许多的作品题材都涵盖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塑造青少年精神世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诗教中丰富语言经验,锤炼语言能力
中国诗歌具有音、形、义兼美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音韵角度来看,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要求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诗歌语言内在节奏、音韵、平仄、粘对等格律特征鲜明,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感。从词汇角度来看,古典诗词格式精巧、用字简约,强调“言简而意丰”,需要诗人具备极高的语言素养。锻字炼句历来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精神,在当今语言学习中仍有指导意义。从结构角度来看,古典诗词组织结构非常精妙,构思中具象感性的抽象化与布局中对称平衡的回环性统一,比兴、象征、用典等艺术手法的广泛使用,体现出语言结构上的整饬之美。
二、 课程设置转型——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
课程不仅是固定模式的教材资源,还应有师生共同的学习创生。基于此,小学诗教不能局限于国家统编教材所收录诗歌的学习,还应积极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元诗教课程体系。将诗教环境、诗歌内容、吟诵方式、特色活动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构建充满诗意的环境课程
诗教需要良好的情境氛围,应努力营造诗意弥漫的诗教场域。构建诗意校园环境,建构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师生。譬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诗教教室,开设可供师生诗词展示的诗意长廊;可以组织师生开展诗歌主题环境布置工作,开展以传统节日诗词、四季诗词、节气诗词、爱国诗词等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营造诗教氛围,增强诗歌的传承意识、运用意识与创作意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会让师生置身于浓郁的诗意校园氛围中。这样,不仅能够无声地激发师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能在无形之中美化校园环境,以培养师生高雅的气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诗教场域,融入师生的生命里。
(二)坚持耳濡目染的熏听课程
叶嘉莹先生强调:“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基于中国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格律美、意境美、内涵美都可以借助声音来体现。而通过熏听这种“先声夺人”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记忆、积累、内化古诗词,更能够通过这种古老的、精炼的文学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引发人们心中的“兴发感动”,触发听者从诗词当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情趣与高雅的道德情操。通过学校广播每月每日按计划播放诗词吟唱音频,通过日常熏染,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形成良好的诗教校园特色氛围。
(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式融合课程
诗歌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将诗歌与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学习运用诗歌。就诗画融合来说,自古以来,诗、书、画同源。古代众多杰出诗人还是书画艺术大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以引导学生绘出诗中画面,让抽象的意境变得直观形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譬如,诗歌与历史的融合。历史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背景基础,诗歌的学习过程也是重温历史的过程,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彰显诗歌学习魅力。诗歌的创作常常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只有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与诗人对话。
三、 课程实施转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情境化
首先,传承好诵读吟唱的学习方法。吟唱是传承中华诗词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诵读、吟诵、歌唱、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文,可以加深学生语文学习的愉悦感与成功感。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吟诵资源,培养师生热爱诵读的好习惯。通过现代人吟唱的方式,有利于让师生了解诗歌的平仄规律,架设古诗词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进行时空交接,从而让现代学生在诵读吟唱中,或触摸古人的内心世界,或感受古人的思维情感,或理解古人的崇高情怀,或走进古人的日常起居。这样,古代诗词便能在现代学生的吟唱声中“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
其次,鼓励师生创中学。学习诗词不仅需要诵读、吟唱,知人论世,理解与赏析诗歌背后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还需要激励尝试去创作诗词。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先从用韵、平仄等格律知识入手,从创作简单的对联开始。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运用古诗词,化用古诗词,真正将古诗词与现代的学生结合起来,让古诗词嵌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此外,还可以鼓励师生大胆创作诗词,通过创作去进一步地体会古人在用韵、平仄、意境、立意、用典等方面的高明之处,培养学生在写作之中反复推敲、巧妙立意、用词典雅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最后,着力打造特色诗教课堂。相较于现代汉语,诗教语言内涵丰富、表达个性、结构雅致。打造诗教的特色课堂,要充分把握这种极具艺术效果的图景式语言,探索特色的语言品位与审美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意象群与表意方式,可采用经典诗句鉴赏与模仿、创写与评价等形式,在歌词创作、广告语撰写、创意宣传标语制作等方面美化语言表达,彰显言语智慧。同时,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发散式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征,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性和诗性智慧。
四、 课程评价转型——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
从评价理念上看,要调整诗教评价取向,发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评价的多种功能,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对学习的评价”,强调学习结果评价,重点关注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促进学习的评价”重在发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重功能。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将评价融入诗教的全过程。
从评价机制上看,一方面,要突出“分层次,分阶梯”的过程性评价。“分层次”要求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诊断与导引,促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达到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分阶梯”,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年段特点,定制校本特色的分年级学习目标,实施阶梯式的诊断、反馈和提升评价机制。通过这种递进式梯度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健全综合评价体系,突出表现性评价。除了常规检测,还可以融入日常观察、对话交流、小组竞赛、活动展示等,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评价激活学生求知动力。
从以评促学的角度看,要积极改进评价内容与方式。具体而言,要遵循诗教的基本规律,应对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开展评价。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本义指一同兴起,在《诗经》中作为创作手法,指的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启示我们,在诗教之起始,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底之诗情。就评价而言,要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的评价。所谓“观”,指的是“观风俗之盛衰”,从评价角度看,可以理解为观察体认。启示我们既要观察诗教课程实施的过程,还要关注体认师生的诗教生活和内化情况。所谓“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从评价来说,重点关注学习过程,师生在诗教中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话讨论,另一方面要深入研讨、深度学习。所谓“怨”,本义指“怨刺上政”,启示我们要反思参与诗教活动的师生是否举止得体,表达合理。遵循诗教规律,“融入情境—观察体认—交流对话—适切表达”应成为诗教课程评价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与此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除常规的教师评价,还应积极推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协同,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积极创设条件,让家长了解学校诗教课程,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诗教课堂、诗教活动,能够让诗教成效事半功倍,蔚然成风。
五、 结论
总而言之,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诗教活动开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评价理念、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方面,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9(6):167-184.
[3]冯铁山,冯思娴.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诗教课程建设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8-22.
[4]陈孝荣,柏玉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建设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6):42-46.
[5]苏静.基于新教育的“儿童诗教课程叙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3(8):85-91.
[6]葛景春.从古代诗教到当代诗教:诗教源流及其发展[J].中原文化研究,2015(2):102-108.
作者简介:刘智强(1979~),男,汉族,湖南祁阳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