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4-12-17李文婷
摘 要:传统文化具备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特征。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具备丰富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要想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教师应确保甄选的传统文化资源具备代表性与影响力、思想性与价值性、艺术性与美感、实用性与科学性。文章认为,可尝试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四方面探究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只有确保文化资源贯穿教学各个方面,才能体现出教育的规范性、全面性与系统性,进而为学生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夺取法宝。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48-0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体来讲,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戏剧、建筑、汉字汉语、中医、武术、音乐、对联、民间文化、服饰、饮食等。而这些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如综合性学习关系到传统节日、单元知识以“汉字”为主,甚至有些课文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执行者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探究多样化教学策略,力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赓续延绵。
一、 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多个朝代,不同朝代文化、政治、经济各有差异,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自然大不相同。部分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变化,但是尚未中断,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如秦朝伏生,是一位儒学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他以命护书,将《尚书》藏在墙壁夹层内。直到刘邦平定天下,伏生凭借书籍残留与自己的记忆补叙《尚书》,使其完整流传。后人赞“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则不明其义”。传统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世代文人的推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群体的拥护中,以独特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特征。
(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包容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传统文化的“博大”,涉及面广泛,文化项目丰富。如文学创作、民间艺术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民族特色性优势促进了文化项目、文化资源日渐广泛,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广”与“大”;二是传统文化的“精深”,不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各有差异,蕴含本土文化、精神寄托与民族信仰等。看似一个简单的手工,都蕴含着深意,或代表着民族固有的文化;一本古典文学,在阅读中都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洞察其义,而传统文学不计其数,自然深不可测。
二、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文化项目
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项目,为传承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文言文、传统节日文化、民间艺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传统文化节日”,涉及传统节日文化,本单元收录的文章包含四大发明、节日、美术文化、传统建筑等。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汉字”为主,涉及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与汉字文化,有利于学生认知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中收编的内容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将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传统文化赓续延绵的必经之路
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特征预示着现阶段教育应将其渗透至诸多学科之中,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作出贡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各阶段教师应遵循“德育为先”原则,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文化包括道德、礼仪等,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了宝贵资源。因此,全体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将其渗透至诸多学科中,为落实新时代教育目标而奋斗。除了语文学科,其他课程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只有将其融入诸多学科教育中,才能在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赓续延绵。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教师应严把课堂教学关口,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与认知优秀文化。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料,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载体渗透更多文化内容,开阔学生的阅历视野。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弈》时,文章选自《孟子·告子》,意在劝告后世学习应当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再有智慧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渗透《孟子》中的其他作品,或者《论语》《大学》等相关篇章,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除了在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注重校本课程的构建,体现本校教育特色。在校本课程构建中,应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或者校内好人好事,将这些内容与教材文章关联起来。以《学弈》为例,教师可以融入班级一些认真听讲的事例,将其与课程内容关联起来,体现教育的特色性、引导性与全面性。校本课程的构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地方资源与校内资源,合作构建符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语文课程,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丰富的载体。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构建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在校园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校园活动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一条形式,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与认可的一种教学途径。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应借助校园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模仿湖南卫视《神奇的汉字》这一节目,将汉字部首拆分开来,由学生在部首拼接中组成新汉字。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更高,也会在活动中认识更多的汉字。或者组织书法比赛活动,设计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由学生自主报名参与。在活动中选择出表现最好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激励更多学生重视传统汉字文化,养成练字、认字的好习惯。
诗词朗诵会、诗词飞花令等都是现阶段最受欢迎的活动,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材中摘录的诗词较多。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组织一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示儿》这首爱国诗为例,其中“但悲不见九州同”蕴含了诗人的无奈、遗憾、悔恨之情。陆游这首绝笔诗获得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教师可以围绕本首诗组织诗词朗诵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爱国题材的诗词,在活动中有感情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或者组织诗词飞花令,围绕“悲”展开,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等。在诗词朗诵会与飞花令活动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具备较高的教育性。文章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值得弘扬的一种教学方式。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尝试与各部门构建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其以红色文化为主,包含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文化等。在本单元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应向上申报,由学校出面为学生寻找实践平台,如参观红色博物馆、清扫烈士陵园、陵墓描金等。在近距离接受英烈中感知革命精神的影响力,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详细介绍了邱少云牺牲的过程,他在熊熊烈火中强忍疼痛纹丝不动,只为不暴露同志的位置。学校可以引领学生前往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渗透值得探索的课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意识较浅,以理论教学为主,或难以体现文化的指导性与教育性功能。学生天性好玩,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在玩中教、在玩中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古代建筑,如赵州桥、长城等,都是学生参观的主要基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具体的项目活动中,可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与弘扬意识。
(四)借助网络平台渗透传统文化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学成为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应尝试建立网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与交互空间。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视频音频、论坛博客等,鼓励学生自主获取传统文化信息,促进学生思想交流与文化共享。网络平台教育既是线下课堂的补充,又是理论教学的拓展。教师应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构建完善的教学实践平台,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夺取优势。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时,文章主要讲述了东晋车胤在夏夜读书以萤火虫为灯的故事,劝勉世人学习不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本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社交群中推送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事迹,如韩愈焚膏继晷、郑板桥勤能补拙等。在丰富的图书资源中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进而践行古人读书的意志,珍惜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应倡导学生担任起读书宣传形象大使,借助短视频、演讲会议、PPT等方式告诫身边的人积极阅读,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学生的积极宣传与互动中,网络良好教育风气得以形成。此时教师再借助网络途径渗透传统文化项目,如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自己在不同的节日会做些什么。在互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自身教育力量有限,应多方借力,合力共建教育平台。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借助家庭教育力量,要求家长对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做出监督,并围绕生活中的建筑、物品、节日等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学校还应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张贴传统节日海报、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在环境中感召学生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应打好这场持久战,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有趣的方式渗透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文化的感召下成长成才,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渊博,王士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教育科学论坛,2023(32):14-19.
[2]马小改.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0):42-43.
[3]李科.回归“古”味:小学高年级小古文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23(28):67-69.
[4]黄育莉.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8):10-12.
[5]练燕华.基于儿童立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J].亚太教育,2023(18):125-128.
[6]谢淑海.1949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的嬗变特点与研究展望: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分析[J].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3,41(3):77-84.
作者简介:李文婷(1993~),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华蓥市庆华镇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