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4-12-17张颖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都是构成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阅读与写作关联性极强,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加强“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实现两者结合,促使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提升写作整体水平。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能够帮助学生更扎实地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阅读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写作技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读写循环互促的良性生态学习系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44-04
阅读与写作都属于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教学部分,尽管属于不同分支,但是两者存在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过程。善于阅读能够善于写作,善于写作则能够强化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是学生的文学启蒙阶段,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困难,高效完成阅读和写作任务。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阅读教学,而忽视写作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无法高效完成写作任务。因此,从阅读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与写作技巧,提升写作素养;增强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使语文教学更加系统性,达到读写结合的价值与意义。
一、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影响学生阅读和写作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因此,需要主动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体化教学中实现知识点迁移、同步思维,通过将阅读中的思考内化到写作中,可以借助阅读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做好铺垫,感受写作的乐趣。
其中,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教科书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含义,产生情感思维,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无法独立完成阅读,需要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理解文本写作方法与结构,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而写作教学是运用文字表达情感,与人交流的方式,属于创造性的过程。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明确用文字表达个人意见,因此发展学生书面运用能力十分关键。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乐于表达情感,注重日常知识积累,实现知识内化。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挖掘两者适合互补的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强化情感表达,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范围,通过阅读与写作融合能够有效加强知识点吸收能力,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能力。
二、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通过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语文自信。应用“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活动,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优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高效开展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一)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不可分割,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需要基于“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持续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保证教学结果,避免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写作主题理解能力差、文章结构单一、内容缺乏重点等问题。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学生写作技能;促进阅读与写作融合,拓展语文教育路径,确保学生学习的同时,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取长补短。形成阅读与写作交互,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掌握阅读文本的写作技能、写作结构,日后将掌握的技能应用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写作任务,提高“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围绕文章引导学生分析上下文,找出关联之处理解文章逻辑关系。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能够掌握文章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学生难以在掌握技巧后有效应用,使得教学作用无法有效发挥。频繁的学习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写作技能,强化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写作,如观后感,及时记录内心想法,清楚表述文章传递的情感,将情感表达融入写作过程中,正确抒发写作想法,高质量完成写作。学生大胆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促进阅读与写作水平一同提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构建路径
(一)树立“读写结合”教学意识树立“读写一体化”教学意识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构建,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能够意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重视一体化教学,避免教学中存在阅读与写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体化教学框架,确保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衔接、依托。例如,《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属于习作单元,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写作元素,让学生破译“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密码。于是,在学生感知“这一天,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基础上,学习设计“情感框架”:选择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设置心情曲线图。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文中的写作技能。《那个星期天》第四自然段,作者罗列了一系列的生活事例表达“焦急等待”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小试身手: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小男孩相同的经历?你因等待什么事而有焦急的心情,这个时候,你又会做什么?想什么呢?请你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焦急等待的心情。
因此,教师要树立“读写一体化”意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带着这种思想去解读文章,优化教学,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写作中,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壁垒。
(二)搭建“读写结合”教学平台
对于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主题鲜明、类型多样,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有助于教师充分运用不同类型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特点,找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切入点,定位一体化教学目标,注重文体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1. 仿写练习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将仿写训练运用,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衔接桥梁。借助仿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素材,还能模仿文学作品写作结构与创作手法,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创造有特色的风格。
例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花生比作人,将价值面从个人价值转变为社会价值,启发学生思想。教师可以筛选带有景物描写的片段,让学生在阅读后思考并进行模仿写作,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手法,发挥个人想象力,将生活事物与个人行为关联。学生由品质联想事物,将人喻为兰草,行事不张扬、不炫耀,独自在角落盛开,散发迷人的芳香,这也相当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看似不起眼,实则不能缺少其存在;又或是将人喻为梅花,梅花傲雪中独自绽放;喻为竹子,竹子坚韧不拔,坚持原则。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中的一些人群,有着自己的革新和毅力,面对诱惑敢于坚持自我,也预示着此类人群在逆境中能够保持个人节操,做一个正直的人。以物喻人,充分凸显人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强化写作技能,积累写作经验,为学生全面发展拓展教育路径。
2. 角色扮演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存在好奇心,一味进行阅读与写作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角色扮演,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思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例如,课文《慈母情深》表达了慈母之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代入角色,思考有无拿到钱时,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或是《月光曲》中,联系自己喜欢的音乐,大胆展开想象,将想象到的情景描写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文章中,促进学生理解和写作水平提升。又如,在《草船借箭》中,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按照角色在台上扮演,朗诵自己扮演角色的台词,深度还原人物视角,深入思考人物心境。学生角色扮演,有助于阅读与写作快速融合,写出结构完整、情感饱满的文章。
3. 文章续写
很多文章言虽尽,韵味却无穷,有种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美感。这时,指导学生把这些余音写一些,学生往往热情高涨。续写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修辞手法,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消除以往学生写作无从下手的畏惧心理,从而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穷人》后,教师预先设定写作目标——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结尾: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渔夫和桑娜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两个孩子的命运将会怎样?学生在续写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灵感:有的写渔夫和桑娜齐心协力,辛苦维持家人的生活;有的写渔夫和桑娜积劳成疾,辛苦维持家人的生活;有的写孩子们长大以后一起推翻黑暗社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全班朗读中进行评比,给予学生启发,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除此之外,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章结构,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整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续写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提前将构思的情节以大纲的形式先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更好理解文章内涵和情感,夯实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大量知识涌入学生脑海后,需要通过读后感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抒发情感的机会。利用文字表达个人想法和意见,在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后,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效果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对阅读的感受表达在写作中,借助读后感的形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1. 贴合现实对比的读后感感悟
例如,“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体会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进一步厘清文章结构,在进行读后感写作时,能够言之有物。例如,《清贫》这篇课文,无论是主题还是素材都是阅读与写作的典范。教师确立一体化教学模式与阅读主题,实现读写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人物事迹,加深对“清贫”的理解,将文本的主题与现实生活对比,唤起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感悟,积累文本中的素材。老一辈人往往经历过动荡、清贫的时代,因此还可以在学习文章中“清贫”的同时,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家长口中体会生活中的清贫,只要能够做到文章照进现实,就能够让学生在文章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
2. 精心情境创设的读后感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文章深层次领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充分探索。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发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知识,受到情感熏陶。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分析人物形象。该文章讲述的是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故事,通过描写毛主席长子在朝鲜牺牲后,主席做出的艰难决定,表现出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与超人的胸怀。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又何止毛岸英一人。抗美援朝仅两年时间,就牺牲了中国197653名烈士的生命。先辈的牺牲与功绩永不能忘,这个数字也深刻地刻印在人们心中。前阵子一首歌歌颂抗美援朝烈士的歌曲《197653》,经过学生翻唱后爆火。这不仅是因为歌词的内容,更是因为歌曲本身带来的含义。教师运用歌曲《19765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背后的场景,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结合读后感,倡导学生基于“爱国”这一主题,根据课文内容写出读后感。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表达出对先辈们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借助生动、直观的语言,强化学生读写能力。
(四)“读写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和写作本质是运用语言完成文字活动,阅读与写作分别代表了输入和输出。换言之,输入量充足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很好地完成输出过程。要真正提升写作水平,学生还需要利用语文课堂学习的阅读欣赏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基于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课堂转移到课外阅读读物中,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确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素材,完成文字输出。融合个人内心想法,将阅读的感受由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写作训练奠定基础,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进步。例如,学习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这一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课后对《吴冠中散文学选》进行补充阅读,感受不经意的细节中深藏的浓浓的慈母情,进而勾连学生的生活,把这种情感引入习作创作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生活中那些流逝的瞬间付诸文字。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借d4f9GHsoi4FnSMJlEO/l78OUHPK1mTguviY25zuK/+Q=助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阅读与写作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切实实现阅读与写作结合,构建循环促进的学习系统,优化一体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构建高效教学平台。灵活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语文技能,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深刻感悟语文学科知识内涵。教师对教学科学设计,提升教学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一体化教学,借助续写、读后感等形式,实现阅读与写作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满祝.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4(24):18-23.
[2]周孝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0):39-41.
[3]陈旻.大单元教学统领下的小学语文微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4(15):123-125.
[4]蔡菊.读写一体 高效教学——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24(19):35-39.
[5]宁生祥.读写融合,教学一体: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J].格言(校园版),2024(12):62-64.
作者简介:张颖(1982~),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福清市百合小学,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