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4-12-17曲瑛
摘 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凸显在学情等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作为搭设支架的主要依据。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需要以奠定感知基础、强化文意理解、激发创新思维、优化文化传承为导向,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文章将详细阐述分析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为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36-04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活动会让学生产生固定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注释等辅助教学资源,并未对学生的认知建构产生积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能够以生动、立体的认知支架和知识脉络为核心,围绕古诗词的中心思想进行探究实践。支架教学法以生本理念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式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搭建系统化的概念模型和知识建构框架,并需要在元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品质。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建构规律,以尊重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需要将新旧知识的关联关系,通过构建支架等形式展现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所搭设的情境支架,与学生的认知支架存在诸多差异,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支架式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链、信息链具有共同点,例如,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认知同化的过程,因此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学科教师所搭设的支架,需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一致,过高、过低的支架,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活动的枯燥性、单一性特征。在搭设情境支架、问题支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引领学生高效运用支架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支架,能够驱动学生将新旧知识连接到一起,并积极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支架式教学方向
(一)搭建问题支架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搭建问题支架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进行延伸,需要以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为基础,全面调研分析真实学情,将问题支架与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对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依托教材,与学生共同搭设问题支架,将文章的创作背景、古诗词的社会背景、体裁和文体特色等内容,融入课堂的问题链中。搭建问题支架,有助于初中生将新旧知识关联到一起,才能快速进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搭建问题支架,有助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例如,从课文延伸到课外读物,将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意境的表达技巧等内容,作为问题支架的核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完整的问题链会形成一个问题支架,但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普遍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构建问题支架,需要以发散思维、联想想象为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情境支架
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情境支架是串联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并能够对单元主题情境、中心议题等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均能够在教学情境中,感知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多元化的情境支架,并将其纳入导学案中。创设情境支架,能够让初中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情境,客观展现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创设情境支架,有助于学生梳理出完整的知识脉络结构,并将教学情境中的核心内容,摘录到导学案、思维导图等教学资源中。初中语文教师会将阅读和写作情境有机融合在课堂中,并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深情境化的学习体验。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建构规律,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情境探究能力,因此需要以情境支架为主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三)设计认知支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搭建和创新设计认知支架,是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的形式,并能显著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在初中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内容搭建和设计认知支架,能够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差异、关联关系。尤其在同作者的散文篇章、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搭建并创新设计认知支架,能够让学生快速联想到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并在特定主题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搭建认知支架,还能够在引导学生认知建构之后,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反思和总结知识脉络。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建构规律,能够显著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并围绕认知支架中的核心内容,与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部分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快速找到问题,并以问题为驱动,围绕认知支架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成果分享到语文课堂中。创新搭建认知支架,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探究支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新设计探究支架,是强化学生学科思维的重要手段。探究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并在课堂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探究目标,并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探究支架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模型,立体化呈现认知学习活动的多元发展趋势。当学生完成课堂中的探究目标之后,教师则需要协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分析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解读文章和写作主题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深度学习特点。在语文课堂中合理设置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搭设探究—发现的知识进阶支架,才能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将重难点内容和理解角度相对应。学生在探究支架的指引下,能够快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并将新旧知识联结到一起。
三、 初中语文课程的古诗词教学目标
(一)提高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学科领域内,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古诗词的阅读理解深度、广度,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经典的古诗词,其创作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在跨时空对话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想象空间为载体,深度理解古诗词所呈现出的意境和思想情感。部分诗人和词曲作者,在抒发特定情感的过程中,会对部分语句进行修饰,对学生的理解角度产生影响。初中生在结合教材注释进行诵读、情境理解时,需要从感受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技巧等目标中,精准衔接新旧知识。在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跨时空的主题情境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与作者共情。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剖析字词、韵律特征为主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培养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赏析不同流派的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审美情趣。在引经据典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初中生对古诗词语句的理解深度存在差异,因此会直接影响对意境、思想境界的解读效果。初中语文教师会以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为情境导学的主要资源。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古诗词的中心思想、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创新解读,还需要从学生的视角,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探究。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所展现的意境美、哲理美、文化美,均会助力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古诗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客观展现社会现象和问题等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古诗词的传诵过程中,文化理解与创新传承等学科素养,会集中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并引领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文化思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借助古诗词展现独特的意境美、文化美和人文美,才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教学情境中创新发展文化思维。在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化特征,立体化展现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共同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将古诗词中的知识点关联到一起,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深层次感悟文化与语言的作用关系。文化的厚度和积淀水平,需要以古诗词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吸引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从精神层面影响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学习过程。创新的文化思维,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独特意境、文化和思想内涵,并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情形,透过诗歌展现在学生面前。古诗词是学生跨时空对话的重要载体,并将文化传承等素养体现在古诗词诵读、故事小剧场等语文实践活动中。
四、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背景支架,深化知人论世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学情,搭建背景支架,深化学生的知人论世思维。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中,《十五从军征》是乐府诗集的代表作之一,教师则需要以古代战争作为背景支架,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战争与和平的时代性意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能够从侧面体现古代战争旷日持久的发展趋势,需要以朝代更替为情境,将战争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背景支架的核心内容。搭建背景支架,能够让学生深入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中,并及时转换解读视角。通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思想情感。初中生透过古诗词,能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强化探究学习思维,并与实际生活结合,从中获得一系列感悟。背景支架需要以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为基础,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理解视野。
(二)搭建情感支架,奠定阅读基调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情感支架能够与学情相对应,并在课堂中奠定阅读基调,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在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古诗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岑参的送别诗、边塞诗,作为情境导入内容。搭建情感支架,需要建立在创作背景、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等层面上,因此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究诗歌中咏雪、送别的相关语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语句,在描写边塞雪景的过程中,能够将比拟等创作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并体现出语句之间的韵律特色。搭建情感支架,需要将借物咏志、借景抒情等古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技巧,与学生在课堂中分享。搭建情感支架,需要鼓励学生从语句之间,探究发现抒情、咏志之间的逻辑关系。情感支架,是引领初中生沉浸式体验诗歌意境的重要载体,并在奠定阅读基调时,突出学生的认知建构规律。
(三)搭建对话支架,了解实际学情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搭建对话支架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任务和情境问题。在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需要将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特点,立体化呈现在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师需要选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与学生共同理解作者的雄图壮志、爱国热情,并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典故作为探究学习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在搭建对话支架的过程中,需要以真实学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鼓励学生将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运用在读写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还是跨时空的作者对话,均需要体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并深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感悟爱国情感。教师所设置的对话支架,以互相提问、解答的信息交互方式,激发出自主学习兴趣。
(四)搭建问题支架,提供重点线索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搭设问题支架,在提供给学生关键线索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在对《过零丁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以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作为情境导入内容。教师在搭建问题支架的过程中,需要围绕四联的主旨大意,将文意串联到一起。在课堂中设问:首联中哪个词语描写了作者的感受?颔联中的两个意象有什么共性特点?颈联中的惶恐和零丁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尾联描述了作者何种理想抱负?搭建问题支架,有助于在分析重点线索时,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问题支架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语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以开放式的提问和互动形式为主,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问题支架,能够将古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紧密连接到一起。
(五)搭建诵读支架,奠定感知基础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合理搭建诵读支架,奠定初中生的文本感知基础,并引领学生体会文意和思想情感。在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元曲与唐宋时期的律诗进行对比,搭建系统化的古诗词诵读支架,从文体和体裁差异中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在搭建诵读支架过程中,需要以元曲中的修辞、字词理解角度为主,与学生在课堂中探讨交流,哪些字词用得比较好?你觉得恰当的地方在哪里?部分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并不全面,此时需要将诵读支架中的语句结构特点、思想情感的变化趋势等内容,作为奠定感知基础的教学要素。在搭建诵读支架之后,初中生能够将元曲的韵律特点,与诵读过程中的节奏停顿点结合,并深入感知主旨大意和作者的强烈思想情感。诵读支架指引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特点,并提高感知能力。
(六)搭建文化支架,排除理解障碍
在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搭设文化支架,协助学生排解理解障碍等问题。在《诗词曲五首》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需要以作者所在的朝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为基础,搭建连贯的文化支架,协助学生从文化内涵等维度进行深度理解。从乐府诗集、唐宋诗集到全元散曲,其积淀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搭建文化支架时,需要激发学生的文化鉴赏情感和创新思维。《诗词曲五首》的创作背景,与国家、朝代的更替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将找出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共同点作为文化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搭建文化支架,能够协助学生排除古诗词阅读情境中的众多理解障碍,并将关键字词替换掉之后,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并能从诗词中感悟爱国的思想情感。文化支架能够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并从古诗词中领会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价值。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支架式教学方法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合理搭设情境支架、问题支架、文化支架,与学生共同探讨主旨大意和思想情感。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建构规律,语文教师需要将支架作为拓宽学习视野、强化理解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蒋树开.抓住意象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22(23):72-73.
[2]侯婕.高阶思维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上),2022(9):108-110.
[3]胡娇娇,沈穷竹.吟诵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22(36):86-89.
[4]许争辉.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36):167-169.
[5]林鑫.审美视角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构[J].文理导航(上旬),2022(12):10-12.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中考背景下支架式教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7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曲瑛(1978~),女,汉族,河北沧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