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知 “作”真人
2024-12-17程璐一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诊断巩固教学,是一线教师新的挑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语文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学习任务群,并划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因此,文章从三个层面着手,探究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以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2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教学建议中指出,“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笔者以此为依据,结合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参照学习任务群的分类,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入手,进而提出了检测式、分层式、模仿式、沉浸式、创新式、跨学科、自助式七种作业设计的模式。
一、 基础型作业,进行真学习
(一)检测式作业,巩固积累所学知识
美国哲学家约吉贝拉曾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儿,那你最终会到达一个你不想去的地方。”语文学习范围广泛,初中阶段的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对理解性、应用性的知识及技能较难掌握。这种情况则会滋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抗拒情绪。因此,可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设计检测式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理解。
案例一:七年级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教学,要兼顾初中的知识,以及学生尚未达标的学习能力。因此,对记、背、默这类基础知识的考查,教师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检测模式。
1. 诗句默写类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为例。考查学生的古诗文记背情况,从诗歌意象和内容、相关成语和地点入手,借助图片来展开。
这样的考查形式,打破以往僵化的默写模式,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 语法知识类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但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将语法知识以及例句制成表格进行检测(如表1)。
表1以教材为依托,转换表述形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直观的表格呈现,同时检测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达到检测的目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层式作业,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置有挑战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作业,即分层作业,实现作业的设计从“增量思维”到“增值思维”的转变。
案例二: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选篇都是现代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且本单元着重提出“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将单元作业设置为A、B、C三个层次(如表2)。
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既能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又有助于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挫败感,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 发展型作业,解决真问题
(一)模仿式作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吸引力。”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由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组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根据单元提示,以研读分析课文为抓手,以学习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为目的,设置一项或几项作业,贯穿单元教学始终。
案例三: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景物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而写作要求则是引导学生热爱、关注自然。因此,教师布置了三项作业(如表3)。
(二)沉浸式作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反复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与能力,实践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可以设置实践性作业,给学生创造情境,使学生有参与感,在不断探究中增强实践能力。
案例四: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文化遗产的独特人文价值。名胜古迹、民间技艺等都属于文化遗产,在日常的教学中,仅依靠教师讲解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七年级下学期的暑假,教师布置了“寻踪传统文化”的作业(如表4)。
实践性作业应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难度不宜过大,学生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即可完成。有了要求,在游览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重点关注古迹、文物等与“遗产”有关的知识“元素”。不以学习为目的,又可达成学习目标。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育人功能。
(三)创新式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重视情境化教学。因此,可以设计情景任务作业,引领学生理解文意,深入解读文章。
案例五: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提示指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需要“感受古人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因此,教师设置了“最强王者争霸赛”活动,作为预习作业,以此来帮助学生走近本单元的主人公们(如表5)。
学生文言文基础普遍薄弱,而长篇文言文的学习挑战性更强。可以借助类似形式的预习作业,以问题为引导,推动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拓展型作业,获得真成长
(一)跨学科作业,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语文作业是学生成长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案例六:苏轼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诗人,课内选取了多首他的作品,但是部分学生对苏轼本人、生平却知之甚微,而苏轼的作品又是语文试卷的“常客”。因此,读“懂”苏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十分重要。教师设计了“知味之旅——他是谁?”的探究作业,以新的形式,借助跨学科手段,帮助学生一起了解苏轼(如表6)。
活动背景:中秋之夜,玩家穿梭时空“梦回北宋”。公元1135年12月19日,在临安城里,正在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热闹非凡。充满好奇的你,也参与到活动之中。
任务要求:弄清“他”的身份,拿到时空列车的返程车票。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涵盖的知识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借助其他学科来帮助语文学习,不仅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自助式作业,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作业不仅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手段,更是学习的延伸活动,是进行学习实践的经历,是提高能力和素养的途径。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参与设计作业,使作业符合学生的个体需求。
案例七:语文学习需要记背大量字词、诗句、知识点,将全部内容反复听写,既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又耗费了时间。因此,教师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也可利用微信小程序(如青柠语文),汇编周测题库(如图6、图7)。
学生参与作业设计,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明确自身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思维的差异,更有利于教学。
案例八:作业应因“生”而异。基础型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价值不大,而根据自己的弱项,查缺补漏,更有助于提升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通过“自主申请—班级考核—试行期检测—班级群公布”的程序,确定完成自主作业的学生名单。这些学生需每周上交“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痕迹”。
四、 结论
灵活的作业设计形式,提倡学生寻找自己学习中的短板,寻找学习中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在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充分体现作业的功能和价值。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具备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学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高文杰.“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5]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J].中学语文教学,2022(1):4-8.
作者简介:程璐一(1993~),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无锡市金星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