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17陈景颖

考试周刊 2024年45期

摘 要: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生精神输入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影响。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境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然抉择。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为例,立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简要探究情境式阅读策略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并重点论述如何将情境式的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发挥出应有的效力,以此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式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新课标;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12-04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共有21处提到“体验”二字,尤其对阅读教学作出了体验式教学这一倡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个人的认知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验需要主体在特定情境中才能生成,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感,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必须通过情境这一载体来实现,由此可见,情境式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育倡议。教师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阅读情境中,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成一次基于特定情境之中的体验活动,助力学生激发深层的阅读情感与情境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习得阅读知识,发展阅读思维,培养阅读能力,助力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意义探究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境式阅读教学将“体验探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线索,情境创设出来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感,促使学生开展深入的阅读探究。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时,需要从学生的知识趣味和学习兴趣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预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进入并感知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热情与学习潜力,使学生产生知识探究的愉悦感与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助力学生持续激发对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境式阅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打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探究者、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为提高情境阅读的效率,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方式开展情境式的阅读学习,并为学生的情境式阅读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通过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情境学习的体验感,深入了解阅读知识,增强自身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任务的推动下培育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发展自身的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一)化虚为实,以视频再现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较高,但仍以具象化思维占主导。教师在创设特定的情境时,应当发挥出信息时代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课堂阅读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图片、幻灯片、影像资料等,给予学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强化学生的情境体验,拉近学生与阅读文本的距离,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具象化、直观化的知识轮廓,使学生增强对阅读文本的感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观潮》为例,教师首先对文章展开内容分析,可以得知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本课的阅读教学重难点“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潮来前与潮来时的壮观”。随后教师开展学情调研,发现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潮汐现象,更没有观赏过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可能对本篇文章的感知只能通过阅读文字来实现。为了促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本中描写的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宏伟气势,教师应当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带领学生来一次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时,应当注意与阅读文本充分联系,使学生将眼前的景色与文本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钱塘江大潮涨潮前的景色,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可以看到在涨潮之前钱塘江的江面是辽阔而平静的,风力微弱,似乎掀不起一点风浪。在呈现画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一下视频中钱塘江涨潮之前的情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想到诸如“平静如画”“风平浪静”等词。在这之后,教师指引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关键词与视频观看感受回归课文之中,找一找原文作者对应的关于描写涨潮前景色的句子或词语。经过直观感知,学生能够发现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钱塘江涨潮前的景色“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找出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抓住关键词“横卧”与“平静”展开文本理解。

紧接着,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潮来时的景观,学生这次能够观察到钱塘江涨潮时海水从低潮线逐渐上升到高潮线,看见潮水像一匹白色战马似乎就要冲出画面,能够听到潮水涌来时闷雷滚滚的声响,并感受来潮时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山崩地裂的气势。通过在视频营造的直观情境中,学生可以从潮水的颜色、声音、气势、形状等全面感受钱塘江涨潮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对视频中涨潮的体验找出原文本中关于江水涨潮的描写,即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可以发现,原先在预习文章时针对本段落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中的“白线”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清楚。然而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知道“白线”即视频中的浪潮,白线的出现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来临,并深入体会到“一条白线”的表达效果。

在这样的情境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将文本理解与对视频的感知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感,使学生深入感知视频情境,同时也能使学生将直观感受带回原文本,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视听结合,以音乐深化情境

传统的阅读学习方式以单一的视觉体验为主,不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要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感,不仅需要用图片、影像等刺激视觉感官,教师还可以注重引发学生的听觉感受,通过引入与文本相关的音乐放松学生的敏感神经,使学生调整好阅读学习的状态,并将对文本的字面阅读与对音乐的欣赏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美妙的旋律声中增强与文本的共鸣,优化自身的阅读体验感,进入音乐打造的学习情境,助力学生取得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梅花魂》为例,教师首先结合新课标中的内容:“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紧接着,教师进行本课的内容分析,发现本课正是属于此类情感真挚、意蕴深沉的文章,由此教师可以确定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随后教师应当考虑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0至11岁左右,生活阅历尚浅,情感体验不足,而文本中的外祖父是一个饱经风霜、身处异乡的老华侨,他对祖国眷恋之情,对本班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基于此,教师需要转换常规的教学方式,借助音频链接、微视频等形式插入音乐为学生打造生动的阅读课堂。教师应当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初步感受课文中梅花的形象,然后在小组中合作阅读本篇课文,说一说梅花具有哪些品格。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渲染阅读气氛,并引导学生在这首充满激昂情绪的音乐中细细品悟歌词“河山只在我梦中,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于是学生立即可以想到这不正是文中外祖父的经历与内心感受吗?于是在音乐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可以初步体会文中外祖父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在这之后,为了促使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外祖父的行动方面“赠送墨梅图”“送梅花手绢”以及外祖父的话语“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针对学生所找到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启发:“外祖父喜欢的只有梅花的香味与外貌吗?”学生根据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可以知道外祖父喜欢的不仅是梅花的外在,更爱梅花的品格与灵魂。教师追问:“那么梅花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由梅花的品格你可以联想到哪些人?”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当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为学生播放歌曲《红梅赞》渲染课堂气氛,助力学生增加对梅花品格的感悟。在《红梅赞》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这首歌的背景知识:革命烈士江姐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为国英勇牺牲,倒在了一片梅花盛开的地方。学生在了解歌曲背景后,可以感受到梅花正如外祖父所说的“不畏严寒,不惧欺压”,同时想到革命烈士江姐不就是这样具有梅花品格的人吗?由此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深沉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与文本情感基调相符的情境,或饱含深情,或悲凉凄婉,使学生在音乐中体悟文本情感,理解文本意蕴。

(三)化静为动,以表演感悟情境

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对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较为感兴趣。教师在开展情境式阅读时,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将学生传统的静态阅读的过程转变为在动态中阅读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践行新课标,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师在开展对本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应当想到本篇文章属于小说文体,情节性强,且文章篇幅较长,包含大量的人物对话。若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所描写的故事改编成一个课本剧,通过情境表演的形式开展阅读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人物角色,如豆荚、五粒小豌豆、小女孩、母亲等,并让学生思考:“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处在什么情境下?有哪些台词?应该用哪种语气说出来?应该用怎样的肢体语言与表情展现角色内心想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展现角色的形象特征与内心情感。

学生通过合作排演课本剧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故事情节:个性迥然不同的五粒豌豆拥有各自不同的理想,第一粒豌豆想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第二粒豌豆想飞进太阳里去,第三粒与第四粒豌豆想飞得更高更远,只有第五粒豌豆想的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最后只有第五粒豌豆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成功拯救了一个生病的小女孩。

在课本剧排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这一故事有什么看法?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可以将自己扮演的感悟融入课本的理解中去,从各个角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如扮演第一粒、第二粒、第三粒、第四粒的豌豆的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生理想不能不切实际,要脚踏实地才会获得成果。如扮演第五粒豌豆的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要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教师应当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小组中分享,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在本次阅读课堂中,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演绎活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演绎情境中,不仅能够理清文章的故事线索,感知文章的故事情节,还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促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四)读说结合,以语言描绘情境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活动,教师在开展情境式阅读教学时,应当摒弃传统的以单纯的文字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法,而应当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是活的,是融贯显现的,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能带给人感染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生动地描绘文本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对本篇阅读文章展开教学时,要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情景。当读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一下这两句描写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可以代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感知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轻松愉悦的。于是教师指导学生重读课文,并想象作者幼年时稚嫩的语气,并用欢快的、轻松的语调朗读全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纠正,何处该停顿、何处该重读、何处该提高语速、何处该放缓语速、用什么样的语音等,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感知文章的情境。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后,教师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的活动,一部分学生朗读“我”的台词,一部分学生朗读“祖父”的台词,还有一部分学生承担念旁白的任务。在学生正式开展分角色朗读之前,为了使学生读出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读祖父所说的话时应当用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语气?在读作者的台词时又应当用哪种语气与语调?随后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如在读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时,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将重音放在关键词“愿意”二字上,并在学生读完之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愿意两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愿意”二字去掉变成“倭瓜爬上架就爬上架”再进行朗读,学生可以发现后者不如前者的表达效果强烈,既不能将祖父园子中的植物的自由感读出来,也不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祖父园子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由此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 结论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承担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观念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用情境式阅读教学法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品味文本艺术特征,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与文本形成强烈共鸣,助力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引领学生培育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3(15):89-92.

[2]张高林.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2710-2713.

[3]申万春.基于体验式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学周刊,2022(21):115-117.

[4]叶新凤.小学语文情境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144-146.

作者简介:陈景颖(197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南安市南山实验小学,研究方向:情境式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