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双师”课堂实践探究
2024-12-17罗克雪刘存刘心言李娟支秀颖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双师”课堂实践也显得尤为必要,旨在探索并实践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引擎,重构传统课堂的生态与边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双师”课堂作为这一变革的先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本课题聚焦“双师”课堂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实践探索,旨在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下“双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期揭示“双师”课堂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独特优势,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数字技术;“双师”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5-0009-03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双师”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市房山区葫芦垡中心校始建于1938年,下属完全小学2所,服务于周围8个自然村,是一所乡属农村小学。近年来,学校所在的长阳地区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北京小学、黄城根小学等市级名校相继引入。这从客观上给硬件设施、师资质量、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为学校探索改革新路、尽快崛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学校基础教育设置的改造提升,学校网络的全面更新,“双师”课堂项目的落实,学校大屏的全面更换等内容的落位,校园数字化较以往得到了显著提升。硬件的提升需要软件的协同成长,目前学校仍面临诸多阻碍教育教学变革的问题情况。
如教师在信息化专业素养方面亟待提升,在对希沃白板、classin授课平台、精美课件制作、互联互通等内容的使用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同时,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过程当中,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关键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房山教育发展史上有历史价值。
二、 研究概述
(一)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双师”课堂教学概述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双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逐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途径。该模式巧妙融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为“双师”课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借助高清视频直播、实时互动工具、云平台资源共享等功能,远程主讲教师能够跨越地理界限,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偏远或资源匮乏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数字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与互动形式。在“双师”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材料、虚拟实验、在线测验等数字资源的应用,不仅使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双师”课堂教学研究概述
“双师”课堂教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优势与挑战,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研究目标
首先,“双师”课堂教学研究旨在明确“双师”课堂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揭示其相较于传统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的独特优势;其次,通过实践研究,评估“双师”课堂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动力、师生互动及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提炼“双师”课堂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与优化建议,为教育决策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实践参考。
2.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专著,收集学校“数字技术”环境下的已有的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数字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坚持边应用边研究边建设的思想,以实际行动推动研究的深入。
(3)案例研究法:一方面,研究全国各校数字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成功案例,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另一方面,引导干部教师不断发现和总结经典案例,以便推广。
(4)经验总结法:修改和制订行动计划,分阶段分析、总结每一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根据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策略。提炼加工归纳出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找出不足,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探究适合师生发展的路径。
3. 主要经历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3.5—2023.9)
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广泛收集中外理论资料,征求专家、教师等意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完成立项申报工作,召开开题和培训会。
结合研究方案的制订,在全校进行学习、宣讲,举行专家讨论等学习活动。
课程领导小组选编学习资料提供给课题主研教师及其他教师学习交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3.9—2024.9)
邀请专家指导,对课题积极进行论证,举行课题论证会。
邀请课题专家到校指导课题实施,组织学术讨论,进一步修改实验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订计划,开展研究。
开展各领域研究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相关论文、成功案例,总结各领域基于数字校园的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阶段成果,召开研讨会。
及时收集、整理资料,专人负责(开题报告、会议活动记录、各种活动资料、档案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4.9—2024.12)
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依托,展示课程、管理、环境等研究成果。
课题组进行研究效果的后测及统计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学术论文、编写个案等,准备接受课题组验收。
形成学校的研究成果集,申请结题鉴定。
综上,本研究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双师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实际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 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双师课堂的实施路径模式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双师”课堂实践》这一课题研究,通过深入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双师课堂实施路径模式。
1.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阶段,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资源,筛选并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确保教学活动既高效又有趣。
2. 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师负责授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动画、生动情景化的教学活动视频,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体验。线下教师负责辅导和组织课堂活动,观察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解答疑问,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节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双班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增强课堂参与度。
3. 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环节,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全面的学习档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深度开展各学科的“双师”课堂实践研究
各学科“双师”课堂实践研究作为当前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构建“双师”课堂,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师的协同教学。以下结合不同学科的案例,分析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实施策略。
1. 数学学科
在数学学科中,“双师”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师的专业讲解和线下教师的个性化辅导。例如,在教授《认识扇形》时,由葫芦垡小学刘存老师主讲,阎仙垡小学支秀颖老师担任助教,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配合默契,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环节中,助教老师参与指导。汇报时,两个班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互动积极。“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自主,也更便捷。
2. 语文学科
在语文学科“双师”课堂实践中,由阎仙垡完全小学的刘心言和葫芦垡小学的罗克雪老师共同执教《文学性文本阅读专项复习一》。教学中,两位教师围绕复习目标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回顾单元要素,借助交流平台明方法;依托课后习题找要点;结合答题理方法;借助真题用方法四步,落实复习目标。“双师”课堂的实施形式,激发了两个班级学生的深度参与,通过共同批注,扫码传图借助“双师”课堂的形式以及classin的交互工具,让学生打破空间界限,相互启发。课程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在生生互动评价当中充分运用“双师”课堂技术手段,让两个班的学生均有收获。
“双师”课堂实践研究需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师的协同教学,“双师”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基于“双师”课堂的有效教研机制
首先,明确教研目标与定位。通过定期教研活动,深化对“双师”课堂理念的理解,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其次,构建多元化教研团队。线上教师与线下教师应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教育技术专家则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管理者则负责统筹协调,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研成果的有效应用。
第三,实施常态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应贯穿“双师”课堂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
第四,建立资源共享与评估机制。教研机制应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并整理优质的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等资源,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四、 结论
本课题研究成功构建了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下的“双师”课堂实施路径与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明确了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堂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还创新性地融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升级。通过实践验证,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通过“双师”课堂实践,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广泛的传播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何新华.“互联网+双师课堂”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4(1):104-108.
[2]刘鑫旺,龚攀,董选普,等.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双师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3):66-68,72.
[3]许月媚.基于“双师课堂”的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J].数字教育,2023,9(6):80-86.
[4]钱小龙,邓芸芸.数字化转型助力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变革[J].教育评论,2023(10):3-11.
[5]刘飞汝.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困境审视与破解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9):1-4.
课题项目:文章系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数字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DEC2023110006)的成果。
作者简介:罗克雪(1991~),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葫芦垡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双师实践教学;
刘存(1999~),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葫芦垡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双师课堂教育;
刘心言(1990~),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葫芦垡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双师教学;
李娟(1983~),女,满族,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葫芦垡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双师美术教育;
支秀颖(1985~),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葫芦垡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