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驱动: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数字化转向

2024-12-14庞忠海于佳卉

传媒 2024年22期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媒介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了知识传递形式的变革。数字媒介通过其数据整合、多维表达、情感交流等技术优势,为高校美育活动提供了一种技术范畴下的美学向度。本文从当前高校美育活动的数字化转向现状入手,深入探析数字媒介在高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适应新时代的高校美育数字化建设路径,为构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数字媒介 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 高校美育

美育,即“美”的教育。在以往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美育常被与艺术课程联系起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美育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转变,不再只强调使学生掌握某些艺术理论或学会某种艺术技法,而是使学生在世间万物中汲取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培养其审美思维和观念,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由此,高校在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优化美育理念、开发美育资源、拓展美育渠道尤为重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知识获取的广度与深度,而且成为广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学习工具,高校美育也因此而呈现出数字化转向的特征。从“口与耳”到“数与网”,数字技术的革新催生了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媒介的驱动下,以互动、触发、沉浸、生成为特征的新时代美育模式,衍生出多种学习生活场景,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以及多维内容展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一、聚焦: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数字化转向

美育的数字化转向主要表现为,在数字技术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通过数字媒介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觉,提升其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当下,我国高校美育的数字化建设已初具雏形,学校利用数字技术和在线平台不断开发美育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创新美育模式。

1.展开双线混融美育模式。近年来,高校借数字媒介之势,逐步推进“线上+线下”双线混融的美育模式,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广泛、灵活和多样的学习途径。例如,部分高校推出的SPOC小规模美育在线课程,打破了课程内外与时空的限制,展开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互补”的混合教学模式。又如,由百余所高校组成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充分利用数字媒介资源,探索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优质美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其中,截至2024年10月,北京大学开设的“艺术与审美”“敦煌的艺术”等系列美育慕课,已经惠及近4000所高校的30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

虽然双线混融的美育模式已产生了“规模效应”,使得大学生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徜徉于美的空间;但其中大部分美育课程仍停留于对传统文艺作品的欣赏层面,使学生在接受线上美育时易产生倦怠情绪。另外,程式化的美育内容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渠道,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求,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探索意愿,影响美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2.探索虚拟仿真美育教学。随着虚拟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各高校开始逐步探索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补充美育教学。华东师范大学通过Unity3D建模仿真技术、VR技术等构建“管弦乐合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还原管弦乐器库和音乐厅的场景,使学生在乐器认知、乐器特性研究、合奏指挥训练等动态高仿真模块中享有沉浸式美育学习体验;中央美术学院的“博物馆美育课程虚拟实验”项目,通过虚拟仿真、AI观众交互等形式为艺术管理与美术博物馆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模拟度高、专业性强的学习体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晦涩的艺术理论和策展知识。

上述探索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使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还可以化身为美的传递者。然而,此类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科技含量极高的虚拟仿真美育教学无法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普及。大部分高校的美育活动仍以课堂为主,参与感与体验感较低。这种平面化、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难以有效提升审美能力,更无法激发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内生动力。

3.开发整合数字美育资源。各高校与相关企业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媒介开发美育资源。南京大学美育工程建设团队联合技术企业,创新美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育课程中提炼中国传统美学符号,训练AI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髓,进而通过AI技术生成极富意蕴的中国山水画。在“产学研”合作中,用数字技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美育资源库,实现博物馆资源数字化,连接博物万象与美学观念,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开发数字美育资源,整合社会优质美育资源。

在数字美育资源的开发中,高校以美育理念为蓝本,多渠道、多途径推动美育资源从平面化教材向立体化资源转变,美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但多数高校在美育资源升级方面,仍存在资源短缺,质量参差,创新性、交叉性不强等问题。甚至部分高校的数字美育资源仅是陈旧线下内容的机械性转化,其美学理念不仅缺乏时代特征,也限制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二、耦合:数字媒介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利用数字媒介优势,在技术与审美教育的耦合中,推进高校美育的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数字媒介为师生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体验增量、信息增量与视角增量,将在情感交流、数据整合、多维表达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1.数字媒介的情感交流作用。数字媒介在高校美育中的情感交流作用体现在文化内容感知和场域内容交互两方面。在文化内容感知方面,数字媒介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具有视觉表征的美学内容,丰富的视觉文化符号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情感充沛的状态之中。加之数字媒介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可以生成一系列触发学生感知的意象,成为强化美育环境中情感要素的内生动力,使原本枯燥的美育规训迎来“情感转向”。在场域内容交互方面,数字媒介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场域,使得美育内容在唤起学生情感、促进情感流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持续进行美育内容的交流分享。在数字媒介的情感交流作用下,美育内容在“生产—接受—分享”的关系框架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美育内容的活化与演进。

2.数字媒介的数据整合作用。数字媒介不断拓展信息空间,使数据的收集与生产变得无处不在,可供高校开发利用的数字美育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容。其在高校美育中的数据整合作用主要集中于数据收集、数据储存与数据共享三方面。第一,数字媒介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渠道,获取和美育相关的教育资源,为美育课程的拓展更新提供技术支持。第二,数字媒介还为美育资源提供稳定、安全的数字化存储平台,可以将优质美育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第三,数字媒介将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料记录下来,通过数字共享平台同步给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促进美育成果的普及和发展;同时,数字媒介还为高校美育提供了数字化应用工具,通过数字展览、云交互平台等设施,为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美学体验,促进美育形式的迭代升级。

3.数字媒介的多维表达作用。数字媒介不仅在物理意义上“延伸”了人体,而且在万物互联的媒介化社会中给人的精神以美的启迪。其在高校美育中的多维表达作用主要表现在全媒介表达、交互式表达和多角度表达。第一,数字媒介可以将已有的现代化媒介手段进行整合,为美育内容匹配最适合的媒介表达形式,提高美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第二,数字媒介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又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表达方式,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提供交互性元素,将学生带入艺术品或文化遗址的虚拟环境中,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使美育场景更加直观、清晰,实现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第三,数字媒介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育内容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表达,使美育信息更加全面、深入,满足学生的多元审美需求。

三、探赜: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高校美育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高校美育活动要打破传统局限,不断拓展美育深度和广度。未来,在媒介的驱动下,高校将以理念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保障、内容创新为核心、模式创新为支撑,全面探索新时代美育的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1.以算法为依托,形成差异化美育符码分发体系。差异化美育符码分发的核心是个性化教育。通过采集并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风格、知识水平等,高校可为每个学生推荐最适合的美育内容与形式,以提升学生艺术欣赏力、美学创造力、审美品鉴力和文化认知力。

高校可通过学生信息系统、选课系统、校园网使用情况等收集和分析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美育内容分发。许昌学院借助许昌市三国文化发源地的地域优势,创作各类与三国文化相关的美育内容和文创产品,通过平台算法将适配内容推荐给本地学生,并差异化分发至外地大学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未来,各高校也可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美育资源,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美育方案,更加精准高效地提高特色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个性化、多维度的美育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增强文化认同,还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以技术为手段,建设沉浸式美育教学体验模式。在泛媒介时代,技术的加持已经使媒介成功“延伸”了人体。数智媒介融合各类传播形式架构起的多元复合式信息载体,不断丰富着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审美潜能。当下,数字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渠道之一,其带来的艺术延伸和沉浸体验,将强化学生的美学认知。

高校与技术企业应着力研发提升美学体验的技术应用,结合AR、VR、XR、5D等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带给学生崭新的审美方式与视听体验。尽管现阶段上述技术还未普及,但高校可以借助现有设施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就地取材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学习内容。例如,尝试在博物馆、文化景区定制线上实景“剧本杀”等沉浸式项目。以北京颐和园开发的实景探秘“剧本杀”为例,参与者可在小程序的引导下,在游戏的不同场景和情节中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和景观细节,沉浸于“文化景深”中理解美育内容所蕴藏的符号、历史与美学意义,使参与者在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历史文化的多层次之美。

3.打造共创平台,推动高质量美育文化内容演进。交互性是数字媒介的特征之一,美育参与者通过媒介突破了身份与时空限制,实现信息交互与内容共创。在数字媒介的赋能下,师生均可作为审美客体进行交流合作,探讨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美学观点,拓宽审美视野,促进文化内容演进。

高校美育的数字化转向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更迭,更是内容生产方式的演进;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教育、参与美的创作,也要培养其鉴别美的能力。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建设数字化交互平台,让师生展示作品、合作共创,积极交流审美观点,创新美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可引导学生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分享优质美育成果。中国留学生身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的短视频引发了各高校学生的全网联动,学生们把马面裙、云肩等中华传统服饰与学士服搭配并录制视频,视频配以国风音乐,成为一款款展示国风音律之美、传统服饰之美的优质美育作品。由此,高校应善于利用媒介手段打造师生共创、产学共创、跨文化共创的多维度美育共创体系,推动美育文化内容的高质量演进。

4.构建媒介矩阵,打造全员化终身美育育人生态。媒介矩阵是由不同类型的媒体、教育资源和技术构成的多维度矩阵,旨在重塑美育观念。转型后的美育教育,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将其融入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中。人们将通过使用数字媒体和在线资源,随时随地探索与生产文化艺术,逐步实现全员终身美育的愿景。

在媒介矩阵的框架下,整合教育、艺术、技术和社会资源,促使美育变得更加包容和普惠,以满足每个人的审美需求。由此,学校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美育信息的唯一途径,在媒介的加持下,美育内容变得无处不在。各类媒介中的优质美学内容共同组成了一个弱化了教育要素和物理场景的复合美育场域。这也要求各类媒体、内容创作者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共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美育模式”,实现以美育人、以美育城、以美育国的全员终身化学习的“大美育”生态。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已经进入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媒介通过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背景下,以数字媒介为工具、以美育观念为中心、以文化艺术为资源,借数字媒介之能丰富美育资源、延展审美视域、传承优秀文化,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美育工作的转型重点。

(作者庞忠海系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于佳卉系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地域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D221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秋水.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美育的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04).

[2]杜卫,叶伊曼.论我国高校美育的人文教育属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03).

[3]杨玲玲.“数字中国”与高校大学生智慧美育新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3(06).

[4]吴飞,尹梓熹.新媒体视域下的美育转型与重塑[J].新闻与写作,2021(07).

[5]徐梦婕.数字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美育:内涵、挑战及路径建设[J].高教探索,2023(04).

[6]高坚.数字行动与阅读交往:数字时代阅读素养教育的范式更新[J].出版发行研究,2023(05).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