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双创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4-12-14韦意

传媒 2024年22期

摘要: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要具备“思维—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知识素质,以及创新专业技术、复合知识结构能力、多渠道知识转化能力等。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传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矩阵上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传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方式,探析了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构建起智媒时代传媒教育与双创教育多维融合教学体系,促进传媒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智媒时代 新闻传播人才 创新创业 传媒人才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进入媒体领域,技术的革新给传统新闻业态带来了冲击,改变了行业的原有架构与发展格局,更新了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因此,强调智能新闻生产与传播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的多重融合,才能形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发展需求与教学问题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面临着流动性的变化,中国的传媒教育也在变化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媒介变革在重塑新闻从业者的认知和边界,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国家、时代、行业的现实需求如何匹配一直是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1.顶层设计:融合建设亟须学科创新。自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这一主张以来,学科的交叉创新建设一直稳步推进。2023年,教育部出台“101”计划,从计算机学科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铺开,推动高新技术与基础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同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媒体格局的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融合建设成效,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此顶层规划之下,按照新质生399d0ccdb0ac34b4a8a07e0932f7606701f2661fe96049eaf86b5a86ce961de0产力的发展要求,技术革命推动教育变革,学科融合推进教学实践创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互补成为推动新文科和新人才的建设的创新路径。

2.行业发展:转型升级亟须人才匹配。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流媒体在组织结构上不断转型升级,新闻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能力、方向和岗位等多方位挑战,需求方的变化体现出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之长期以来传媒行业强调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用户观念,这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依据。如何匹配行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适应媒介环境变革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3.教育迷思:现实变化亟须教学改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培养适应智媒时代的全媒体人才成为了国内外高校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传统新闻专业教育在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上没有跟随智媒时代的新变化进行同步更新,在培养目标上未强调创新性与创造性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节奏调整,社会实践占比较低,重理论轻实操的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性教学配置不足,导致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未能与行业实际需求进行有效转换,与实际的行业要求脱节。

传媒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开辟人才就业方向和渠道,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将新兴技术与实践教育结合,鼓励新闻传播人才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都是回应行业需求的传媒教育改革手段。

二、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内在逻辑

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互动实践,这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突破口。新闻传播学的教学重视应用与实践,在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中需要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互融,从教育的本体出发,探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有效指导并外化到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实践行动中,达成理念科学性和方向正确性的统一。

1.大学科观:新闻与双创的复合协同。大学属于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组织,嵌套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既受学术创新逻辑约束,也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并非单纯指向创办企业或个人组织的人才实践教育,是一种广义上的“大创新、大创业”,本质上创新强调本体价值的发展,创业则是社会实践价值的体现,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本体与实践的内外复合体系。新闻传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是新闻能力本体价值和专业实践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新闻传播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是指一种综合效果的叠加教育,这是一种以基础能力创新为引领的学术创新素质教育,从而外化为进行创造性新闻实践活动的“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新闻人才与智媒时代共同发展的专业素养,又强调应用技能上的社会实用实践。

2.培养机制:教学与双创融嵌互渗。大学教育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途径和方式,指向培养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智媒时代的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断创新改革,改善社会性的供需错配现状。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是对单一学科与知识导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扩充与革新,既重整和规定了大学办学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使命、新理念和新模式,还赋能了专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方向、新道路和新形式,落脚于带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复合型、多元化、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人才出口与职业就业方向,应广泛延伸和扩展至专业教育层面,从融合视角系统推进专业教学嵌入式、融入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融嵌、双向提升”的运行机制。

3.课程体系:知行能力转化提升。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强调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致力于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实践并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本体上说,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实现路径是专业理论结构与业务技能矩阵,这是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的多元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应用转化的内涵特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关键在于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有效转化,这与新闻传播教学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面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课程实践需要从课程导向和课程要求上强调创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上强调创新精神和技能更新,开展强化实践训练,以调研、案例、项目、竞赛等手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促进知与行的有效迁移,回应时代与行业的现实需求。

三、新闻传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三重模式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思维,提升专业技能,拥有跨领域和跨渠道的整合能力,具有创新力与创业实践能力。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和传媒行业急剧变革的双重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成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

1.重塑培养认知:智媒理念与创新创业思维的叠加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和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创办企业的教育,也不是极度泛化的学术通识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属于一种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范式,强调创新与创业、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理念和实用兼而有之,激发并使每一位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智媒时代的人才培养,应当注重用智能思维贯穿人才培养,用创新创业理念指向素质塑造,让新闻传播人才掌握最新的智能技术发展特征,在了解媒体行业的同时更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传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宏观的学科观的体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理论与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是教学理念的相互渗透和统一。

首先,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坚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性融入,才能顺应智媒时代的需求和行业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专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理念的融入上强调创新观念和实践意识,加大教学创新与改革力度,打破二者的边界意识,从而实现全面融合。再次,传媒院校要对教育融合下的教育理念进行调整革新,以创新思维和实践理念指导教学过程,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将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符合专业需求的实践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为最终目标。最后,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强调创新理念,在实践训练上拓展创造思路,在人才出口上拓展创业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2.重组专业课程:思维、教学、应用的交叉耦合。身处智媒时代,跨学科跨领域跨渠道的多重复合人才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在教学中构建以创新思维为引领,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把创新创业理念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培养具备“思维—教学—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闻人才。

一是培养智能创新思维。在智能技术与智媒生态格局变革的前提下,在掌握复合型新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练掌握采写等新闻业务技能,还应当具备互联网创新思维,了解新媒体、用户、产品的思维模式,熟悉新媒体产品生产流程和运营方式,着重培养新闻敏感力、社会感知力、趋势把控力、整合传播力。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授新闻业务和内容创作,而是将新闻作品创作看作新闻产品生产,考虑市场定位、用户定位和自身定位,以创新实践精神和文化消费创业思路完成内容和产品生产传播和推广。

二是升级专业教学模块。从全媒到融媒再到智媒,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点要有新的定位。在专业教学中,特别是新闻生产类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智能采集能力,增强智能加工能力,增强内容价值判断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首先,通识课程增加创新研究内容;其次,技能课程加大实践操作比例,深化创新能力培养;最后,根据课程设置具体情况,选取1~2门技能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中完成学生项目的孵化、优化、落地的实践过程。在常规教学之外,专业课堂还可以与卓越人才项目联动开展直播、短视频、流量运营等前沿业务培训,引入企业横向项目或者专业赛事,以工作坊或者项目组的方式进行小组实践训练等,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三是创新媒介运营能力。智媒时代的新闻用户更多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信息的获取与消费。差异化的内容需求,移动式的媒介使用场景,全时段的信息消费时间,不断更新的平台推介算法等,都是智能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技术发展和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教学中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增强创新能力,同时将对新闻产品进行营销和推广、维护与用户的关系纳入到课程考核维度中,了解受众用户需求,用创业思路创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升内容消费率,提升数据转化率,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提升用户满意度。

3.重构实践矩阵:教学实践和产业实践的横纵贯通。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智能媒体人才,重视课堂实践教学是基础,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是重点,打通教产学研全空间通道是关键,以课堂教学实践为纬,以社会行业深研为经,横纵立体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矩阵。

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构建需要从课堂教学延伸至产业实践,包含集中实践教学、课外实习实训和媒体调研三重维度,形成以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为基础,以行业实习实训为补充,以媒体调研为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新闻传播理论,创造性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综合完成内容生产。同时要强调实践环节的递进层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生项目和行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堂完成作品生产,深入现有校内平台进行教学实践,将实践作品以静态和动态展览的方式在学校内部各大屏幕进行传播,充分锻炼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和展示能力。课堂外学生定期前往校外基地进行实践和实习,熟悉传媒行业生产流程,综合提升业务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行业实践中完成作品生产并在行业平台公开发布,在实践环节做到课堂与产业结合,技能与创新实践结合,实现从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再到创新实践的阶梯性递进,完成教产学研的全空间贯通。

作为联通学生与行业桥梁的传媒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当下的媒介环境,以创新创业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打破人才培养的界限壁垒,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媒介融合的新型人才。

(作者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融合并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GY25)、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裂变传播’视境下短视频创作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A2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与系统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2(04).

[2]徐冉,陈羿霖.智媒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传媒,2022(02).

[3]孙奡.智媒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2(02).

[4]郭小安.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J].青年记者,2021(12).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