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失序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2024-12-14张轶楠董心语

传媒 2024年22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受众提供了一个高效平台,用以表达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情绪,这促进了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变。然而,在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外界观点和评价的影响,易陷入信息压力和恐惧的“失序”状态。本研究以成都恶犬伤人事件为个案,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舆论失序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构建我国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 网络群体心理 舆论失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保障,对网络舆论失序的治理势在必行。2023年10月,“四川成都一女童被小区内大型犬只袭击”事件凭借其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触发了涟漪反应,将受众群体卷入一场螺旋式上升危机。本研究以成都恶犬伤人事件为例,旨在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剖析网络舆论失序现象,揭示其产生的核心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网络舆论失序现象的特点与现状

网络舆论失序现象涵盖网络公共领域中违反网络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行为,以普遍性、深刻性与持续性为特征,能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界限,对社群、组织乃至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并随技术和社会环境演变不断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受众关注焦点的非理性偏移、自主意识迷失以及情绪化表达泛滥三个维度。

1.受众关注焦点的非理性偏移。在信息社会中,受众常以旁观者身份对待新闻事件,流于指责但忽略对深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的提出。该事件甫一出现,社交平台上就迅速涌现如“全网的拉布拉多都在接受教育”等热点话题,这一现象源于案发现场一只白色拉布拉多犬的围观行为。受众讨论的焦点从关键细节——“旁观者”拉布拉多犬同样未佩戴牵引绳的事实——转移到关注犬种的性格和温顺程度等非核心因素。这种舆论关注点的转移,导致受众未能在汹涌的舆论环境中迅速理智地聚焦问题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对新闻事件关注焦点的偏移也将导致社交媒体失控,削弱事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

2.受众自主意识迷失。在当前信息激增的背景下,网络流言泛滥。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倾向于依赖片段化资源进行快速判断,在真伪难辨的信息面前的盲目从众行为,加速了流言传播,进而对社会心理与风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该事件早期传播阶段,即事情真相、受害者具体情况和警方公告尚未公布之际,社交平台上已充斥大量未经验证的猜测性信息。一些自称“知情者”的人纷纷揭露所谓的“事实真相”,如罗威纳是女孩家里养的狗;该狗以前亦有不系绳子而伤人的记录;小女孩先打了这条狗……受众在这些模棱两可的信息中丧失方向,即便存在后续的澄清报道,首因效应仍导致部分受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虚假共识”,迷失于混沌信息。

3.受众情绪化表达充斥网络媒体。网络舆论平台的兴起显著重塑了传统的舆论格局,打破了以往因信息渠道、受众范围及时空限制而难以迅速传播的局面,赋予了受众随时随地发表观点的自主性与灵活性。然而,个体在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时,主观性往往被放大,导致信息传播具有煽动性和倾向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部分受众可能因信息不全而感到困惑和无奈,从而引发恐惧、怀疑、愤怒和焦虑等消极情绪,此时极易受到情绪化表达的影响。在事件中,网络媒体上的情绪化表达激发了一系列过激言论,如“狗主人必须严惩”“对这个狗主人加重刑期”“严厉惩处狗主人,判处无期徒刑”等,这种愤怒和激进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二、网络舆论失序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多元传播主体角力下,受众视界容易失焦;各种群体动态行为影响下,个体自主理念逐渐迷失;持续的网络舆论风险环境刺激下,受众情感决策向情绪化言论演变。这些心理特征是网络舆论失序事件发生的核心因素。

1.多元传播主体角力致使关注焦点偏移。一是主流媒体权威角色模糊。全媒体环境下,移动终端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突破时空局限,在传播速度上取得巨大突破,对传统媒体“信息真相提供者”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社交媒体的即时传播特性使受众往往在传统媒体记者介入之前,就能通过网络渠道迅速“到达”事件现场,这一“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现象同时也加剧了事件真相的核查难度。受众在真实与虚假信息交织的媒介环境下遭受“信息超载”和“真伪难辨”的双重压力,在信息的混沌与不确定性的挣扎中产生了对“权威”的质疑,使真理的稳固之地难以锚定。二是自媒体流量经济盛行。自媒体在向受众传递信息时,并非简单地复制事件本身,而是基于流量驱动,在标榜“中立”的口号中,暗含预设立场为受众创造认知环境,导致其被动式接受和非理性判断。该事件发生之际,部分网络自媒体在“流量经济”的刺激下,紧抓后真相时代受众“态度先行”的思维特点,在未经查证之际就通过类似于“小女孩被咬前有人在打狗,黑狗白狗均受到惊吓”“‘罗威纳’是女童家的狗”等具有强烈标签性质的新闻标题吸引受众眼球,利用情感策略触发受众极端情绪。这导致舆论场的信息准确度逐渐下降,受众的关注焦点发生偏移,进而影响了其对事件本质的认识和判断。

2.群体动态导致自主意识迷失。一是群体凝聚下个体思考能力的瓦解。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推荐算法和社会化机器人常利用“烟雾弹”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特定的信息内容进行大规模拷贝与传播,迅速营造舆情气氛并扭曲受众感知,导致观点的圈层化与去中心化。此间,个体基于从众心理出现群体极化行为,如勒庞所言,个体智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集体中受损,这种趋势在网络舆论的发展中亦得以体现,受众在公共空间中的互动仪式中迷失方向,理性思考能力被大大削弱。二是舆论领袖追随下个体自主性的消融。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突出了舆论领袖在舆论秩序构建中的关键性作用,即便在“两级传播”理论的局限下,他们仍能塑造个体态度,导致个体的自主决策由事件本身转移到对舆论领袖观点的追随上。笔者通过知微工具分析显示,该事件发生后首层信息转发占比高达85.1%,这揭示了网络异质空间中舆论领袖的显著影响力,个体独立思考能力被减弱,多元化的讨论和观点在“沉默的螺旋”中被边缘化。

3.受众心理需求缺失与失衡倾向情绪化表达。一是心理需求缺失驱动高度关注倾向。本研究选用POST Content Mining分析微博文本情感,发现积极情感占主导,其中体现为高度、中度和一般的积极情感占比为31.79%、14.87%和35.64%,均高于该事件评论下的中级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占比。流浪狗问题在近年来逐渐演变为社会热点,影响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和市民情绪,诸如河北曲阳、重庆和河南南阳等狗袭击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受众对公共安全的忧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稳定的安全环境是人类基本需求,流浪狗问题对这种基本需求的挑战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驱动下的话语暴力和霸权现象在侵蚀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导致网络交流情绪化,损害“信息囚徒”的理性思考能力与公共讨论的质量。二是心理失衡引发舆论宣泄。传播学开拓者库尔特·卢因强调,个体心理活动本质上是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当外界因素扰乱这一平衡,激发紧张与焦虑情绪时,个体会致力于寻求满足感以恢复心理和谐。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与多维生活压力——诸如经济压力、职场竞争、社会不平等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的冲突,加剧了个人或群体间的矛盾。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和信息共享性为这些问题的表达与讨论提供了一个充满潜力的交流环境,而数字化环境中的治理因需应对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挑战,面临着治理机制的不足。因此,该事件充当了受众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网络匿名性为不满情绪的表达提供了释放机制,受众心理在这种情绪化言论的传播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预控网络舆论失序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传播心理学视角对网络舆论失序现象的分析,笔者从构建纠偏机制、提高媒介素养和均衡心理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助力营造健康且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

1.构建自查与他查的纠偏机制。一是自查,增强网络媒体自律性,提升社会责任感。传统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在追求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并积极倡导推广客观性的价值观念,形成“自查”格局。为此,需要加强行业规范政策,完善网络舆论生态管理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为全球算法生态规范树立了典范。面对舆论环境的不断变化,未来需要持续调整和优化相关法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各媒体还应该在智媒时代利用算法动态调整质效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制度保障作用;还要从为受众服务的角度出发,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完善媒介基础设施以增强主流舆论影响力,坚守道德底线,保证内容真实客观。二是他查,提升受众主导地位,强化舆论监督。网络媒体作为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核心渠道,显著增强了受众的信息接触广度与交流参与深度。在AReGdhUPSi7Vchhuab1q56VpAxAHY5/rubhRTwZ6wns=此情景下,唯有采纳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所提倡的有能动性的“受众观”,强化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自我监督与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形成“他查”格局。用户应自主筛选信息,拒绝劣质内容,以减轻舆论压力,维护网络生态;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为受众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多元途径,受众在此空间中应通过主动“把关”与“议程设置”发挥主体作用,确保议题健康发展;受众还应积极举报虚假和有害信息,共同推动互联网社会良性发展。

2.提升个体与领袖的媒介素养。一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受众信息处理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深化受众对媒体运作的理解,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在信息洪流中超越表面分类并辨识正确信息。媒体组织需承担受众教育的社会责任,要教育受众正确看待媒体,包括了解网络媒体的形式、内容、传播步骤、方向和作用,增强其辨别真伪的能力;应鼓励受众参与内容创作,包括编辑、发布和分享,引导其利用媒介平台深入获取全面信息,形成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自主看法。二是加强舆论领袖监管,引导传播客观信息。在网络舆论场中,舆论领袖对受众意见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通过监管舆论领袖,可以促进信息的客观传播,保障网络环境的秩序与安全。为此,确立舆论领袖的可信认证和信誉体系,确保其正面的网络形象,以获得受众信赖;要激发舆论领袖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其倡导积极价值观,及时纠正不规范信息,以减少不良社会影响,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要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基于领袖的表现和传播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对表现突出的领袖予以表彰,激励其传播正直且有益的信息。

3.平衡“需求”与“信仰”的心理环境。一是关注受众心理,满足心理需求。信息社会中,受众心理需求的多维性要求传播实践必须提供精准化的信息产品,以超越传统内容传播,实现个性化服务。为此,要根据目标群体特征定制信息服务,从而满足他们最基础的信息获取需要。同时,要提供多元化平等的言论表达途径,满足民众发表意见的需求,体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主体间平等原则。确保公共领域中意见自由表达的权利,促进公开包容的现代社会对话。然而,为受众提供言论自由途径的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规制机制,避免不当或极端表达激化社会矛盾。二是树立正确生活信念,培养积极的精神信仰。互联网舆论场中,个体情绪的自我调节及理性维持需要精神激励和信仰支撑。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信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追求理想与真理。正确的社会公共信仰能引领鼓舞个体形成独立视角,有效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抵御混乱的舆论干扰。为此,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合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营造出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媒体应用温和关怀的语言风格传递友好信息,纠偏喧哗情绪,推动正能量的传播。

(作者张轶楠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系主任;董心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11-12]https:// 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乐安国,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受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