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2024-12-14石琳董凯

传媒 2024年22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主流媒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不断提升对外传播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探讨增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地提升传播效能,并提出加大在平台、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强化对外传播能力,这些措施将为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外传播 文化自信 国际传播 主流媒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致力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画面唯美且别具匠心,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成为对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将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获得了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点赞,在YouTube上发布的2024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完整版视频播放量近10万次,在海外社交平台大放异彩,再次成功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一、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责任担当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主流媒体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只有重新审视并定义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1.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地位以及文化认同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它与我国的发展需求相契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主流媒体要持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文化强国为指引,生产具有厚重时代感和人文底蕴的融媒体产品,让中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获得广泛价值认同。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新闻社主动打好“文化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冬奥会报道有机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浓浓年味的融媒报道。又如,《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以设问方式展现年味里的冬奥情节,被欧美多家华文媒体转载。《【小新的冬奥Vlog】大年初一,天坛祈福迎冬奥》视频在展现春节习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冬奥会的期待和祝愿。《双奥之城,“中国年”里热切迎冬奥》《春节里的“冬奥之城”崇礼》等报道也备受网友关注。此外,中国新闻社通过“东西问”专栏,聚焦文明互鉴视角下的冬奥会,策划推出20余篇重磅稿件,深度分析了北京冬奥会的文化交流融合,释放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的对外传播力量。

2.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经过多年努力,主流媒体进军国际传播舞台成果显著,需要进一步创新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积极主动、坦荡大方地向世界推介中国。例如,2021年,随着新一轮三星堆考古成果的发布,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三星堆国际传播平台“Sanxingdui Culture”正式上线,并在YouTube、Facebook、X等海外平台开设账号。三星堆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因其自带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三星堆国际传播平台注重视频化应用,推出了视频直播和《三星堆百科》《发掘现场》等系列短视频节目,帮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三星堆的考古成果。2022年3月20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运营的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揭牌,四川国际传播媒体矩阵Center、三星堆考古英文官网Sanxingdui Archaeology同步上线。其中,三星堆考古英文官网面向全球考古界、文博领域人士及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最新的考古动态、权威的出土文物解读,还提供中英文双语学术论文和考古书籍期刊、数字文物沉浸式“云展”等,实现了小众文化“破圈”。

3.扛起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使命担当。当代国际传播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跨国家、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拉近国与国、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主流媒体要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强烈的大局观和使命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世界人民听得懂的高水准新闻作品,自信从容、谦和热诚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例如,河南卫视从2021年春节“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到“中国节日”“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彰显国家形象的视听精品。特别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内容发布节点,将诗词典籍、非遗民宿、人间烟火等进行艺术化呈现,并在节目中融入VR、AR等技术,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传统文化鲜活重现,赢得了海外受众的广泛赞誉。同时,河南卫视还在Instagram、YouTube、X等海外社交平台开设账号,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建立长期合作,着力打造新型国际传播矩阵。据河南广电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品牌推广部负责人介绍,中国日报首次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直播,便创造了平台在海外直播以来的最高纪录。

二、创新话语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快构建新型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艺术;必须针对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区域化表达,切实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提炼特色文化符号。对外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主流媒体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化精髓,打造构建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这需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宣推方案,带动文化符号“走出去”,让全球感知和熟悉中国文化。主流媒体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城·事”》为例,这是人民网策划推出的人文短视频专题。该专题以人民网外籍专家的体验式走访为主要形式,穿插典型人物采访,致力于打造“海外受众能看懂、喜欢看”的融媒体作品。其中,《敦煌——璀璨之城》这则短视频通过绝美的镜头视角,带领观众领略敦煌这座历史悠久的绿洲城市,讲述文物保护专家在莫高窟修壁画的故事,探索敦煌这颗丝路明珠的神秘魅力。该纪录片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在人民网媒体矩阵、人民网海外媒体账号、英国天空电视台等平台进行传播推广,成功将敦煌的奇景、文化和美食传播到海外,反响热烈,整体传播量突破600万次。

2.注重“柔性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说法。所谓“柔性传播”,是通过细节、微观、个体叙事等方式,将个体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硬性议题,让受众产生共情心理,实现情感上的共振和认同。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僵硬死板的叙事方式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适当采用“柔性传播”,同时注重强化在地连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宁波拥有一千两百年的建城史,文脉深厚悠久。宁波晚报采用了一系列值得学习推广的国际传播策略,例如,宁波晚报推出的“老外逛吃宁波”系列融媒产品,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由外国人出镜体验宁波的风土人情和时令美食,于细微处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秒懂宁波百科”系列则以街巷故事串联起宁波的人文历史和文明进程,绘就独具特色的城市画像,提升了宁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发挥短视频载体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传播精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短视频因其轻量化、接地气等特点,已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载体。面对海量同质化的短视频大量涌现,主流媒体要更加注重深耕内容精品,实现艺术性与传播效果的共融共通。2022年,荔枝新闻策划制作的非遗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正式播出。其以短视频纪录片的形式,走访了全国各地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既生动有趣,又体现了年轻态、时代感,在对外传播中赢得了良好口碑。该纪录片通过一期一会的方式,用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也让更多海外受众见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23年,《非遗有新人》推出了第二季短视频纪录片,继续带领海内外受众感知国潮,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三、平台、技术、人才齐发力,主流媒体强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新型国际关系实践的组成部分。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主流价值和引领舆论的重要力量,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媒体融合的新思维新逻辑,从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矩阵、发挥数字技术的引领推动作用、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当好“定盘星”。

1.多主体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矩阵。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传播的多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需要顺应海外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偏好,建立强有力的文化传播交流联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门户,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正迅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桥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流媒体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互动,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截至2023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与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合作建立了国际传播工作站、译制站和联络站,联合开设“中国电视剧”“中国动漫”等栏目,累计译制播出了168部、近7200集影视剧。其中,译制剧《山海情》、电影《秀美人生》、动画片《铜鼓传奇》等在多个东盟国家热播,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新路径。近年来,柳州积极挖掘和培育本地特色和优势,将畅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作为展示城市形象,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代表性产品。柳州市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中心在海外平台开设了“惊奇柳州”社交媒体账号,用英文讲好新时代柳州故事,进一步增强了柳州的国际影响力。

2.拥抱数字技术,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升级。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对外传播的新质生产力,为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破圈传播带来了积极贡献。这些新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新场景和新形态。以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为例,该节目立足于“思想+艺术+技术”的高度融合统一,将增强现实技术与文化底蕴和全民互动有机结合。节目让李白“穿越”至今日的“长安”,来到了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李白的形象不仅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也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创新性的呈现方式在除夕夜震撼了亿万观众。

3.扩宽用人思路,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对外传播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国家战略,涉及国际关系、新闻传播、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战略,需要打造一支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考虑到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国情及发展需要,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站位、深厚的国际传播素养、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和娴熟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为例,2022年5月,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日报社和南海网三大主流媒体先行先试,在省级媒体中率先整合“报台网”国际传播队伍,所有媒体在一起办公,共同运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从而打通了采编发流程。经过融合改革后,中心团队约有40人,其中75%以上的人员具备海外留学背景或研究生学历。团队中还有2名外籍专职主持人,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和南非。这使得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拥有了一支年轻化、国际化的媒体队伍。

四、结语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正在重塑,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中国形象的独特名片。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要创新传播方式,更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从思想与行动、理念与内容、平台与技术、媒体与受众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致力于创作更多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作者石琳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讲师;董凯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润珏,高再红.因势而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探索与展望[J].对外传播,2024(01).

[2]曲茹,亢艳丽.传统文化的在地性连结、现代化转型和生活化升维[J].对外传播,2024(01).

[3]蔡杰.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挑战与创新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01).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