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环保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追求
2024-12-14吕佳音尹葰嫣
摘要:中国环保纪录片作为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美学、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的纪实视听影像,聚焦自然、社会、城市等景观,展现出自然和谐、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美丽中国形象,并以中国独特的生态观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呼吁人类关注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环保纪录片的发展演进历程,分析其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审美特质,探讨环保纪录片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保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中华文明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哲学,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至“和谐共生”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环保纪录片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在生态美学理念指引下涌现出《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家园》等优秀作品,在带给观众视觉震撼的同时,激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文明价值的深入思考。
一、国内外环保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作为映射现实生活的“镜子”,具有讨论社会议题等丰富功能,多聚焦现实问题,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国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环保纪录片逐渐成为中国纪录片的重要分支。从环保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近年来日益显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及理念实践。
1.长期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等问题。对于“环保纪录片”这一概念,学界并未作出明确与完整的共识性界定,表述常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纪录片”“自然纪录片”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内涵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试图通过生态美学的呈现和生态价值观的传递,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从环保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既是关乎地球和人类生存的永恒话题,也是文艺领域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20世纪5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全球自然生态,使得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西方各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环保纪录片也发轫于此。1955年,BBC(英国广播公司)策划制作了一档关于昆虫的纪实电视纪录片《视野》,在之后的几十年里,BBC作为环保纪录片的先驱者不断拓展纪录片的主题和类型,陆续制作出《地球脉动》《生命》《人类星球》等经典作品。
2.中国环保纪录片的理念主题与时俱进。相较于西方,中国环保纪录片起步稍晚。1973年国内第一部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制定使国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相比西方国家,国内文艺领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仍略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忽视。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宣扬“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理念为主,如《英雄战胜北大荒》。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开始出现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此形势下,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也转向“尊重自然”,涌现出一批以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等为主题的环保纪录片,如《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最后的山神》等,以期呼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开始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至全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表明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必胜信心。因此,新时代中国的环保纪录片创作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如《美丽中国》《绿水青山》《青绿甘南》等作品,从生态文明角度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此唤醒并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美学视域的环保纪录片审美特征
生态美学研究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引发关注,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提出,生态美学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中国环保纪录片依托生态纪实美学,彰显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信心,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态美学特质,传递了中华民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持续追求。
1.自然之美:动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与其他美学形态不同,自然之美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构成,强调的并非色彩、比例、构图的和谐关系,而是一种生态存在之美。以自然界中的一棵树为例,从生态美学视角来看,它的美并不在于由颜色、形状、姿态等元素构成的审美关系,而是扎根于土壤之中,与周围植被、山川、河流、动物等自然万物相结合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中国环保纪录片着重展现原生态自然风光,以精美的画面呈现、生动的叙事方式彰显不同地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互动,使观众通过画面感知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依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6/ZRwRVySEUq5zT2H2se7KGw.webp)
具体而言,纪录片运用大量全景镜头和空镜头呈现山河壮丽的美丽中国,还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万物生灵本真纯粹的生命状态和相容共生的平衡关系,在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引导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例如,纪录片《家园》以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城市等生态系统为主题,展现壮丽山脉、广阔海洋等自然景观,讲述不同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平衡关系,强调正是和谐的生态秩序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生态美学。
2.城市之美: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生态美学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型美学形态,关注人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之美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构成,涉及城市的外在景观和建筑风格,包括城市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居民的和谐关系。在生态之城建设方面,雄安新区堪称典范,近年来正崛起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区,绘制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纪录片《雄安 雄安》以独特视角讲述雄安新区如何建设成为蓝绿交织、水城共荣的生态宜居城市,观众可从精美绝伦的画面、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感知生态先行的发展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其中第一集《使命千年》从“千年秀林”“亮剑治污”等角度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保护平衡共存的城市空间,传递出生态和谐、万物共生的生态美学理念。
3.社会之美:和谐细腻的人文关怀。生态美学既包含自然生成之美,也包含人文与社会创造之美。人文生态美学观念倡导自由、平等与博爱,其目标不仅是引导人类化解现有生态危机,更要关怀全人类命运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环保纪录片以往多通过先进技术、精致画面呈现自然原生态,真实记录文明进程,展现壮美秀丽的生态景观。随着生态美学的兴起和发展,纪录片创作者在叙事方式、影像表达等方面全方位探索,追求视听效果的同时也更强调和谐细腻的人文关怀,以期通过温暖有力的人文故事诠释生态共同体的文明理念。以环保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为例,该片以《草·海》《冰·河》《峡·谷》三个自然景观为主题,从科研工作者、登山爱好者、当地牧民等视角切入,用通俗化的语言展现不同社会群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及真实感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4.精神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中国环保纪录片兼具诗意内涵与震撼视听,以深刻的生态美学精神和丰富的生态美学表达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生态美学中,精神之美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的精神、心灵层面的满足,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享受,更是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系及心灵共鸣。“美美与共”是一种倡导生态和谐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并非单向利用,而是相互依存促进的共生关系。中国环保纪录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蕴藏“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合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关注生态环境伦理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例如,纪录片《城市中的梅花鹿》在展现丘陵地形上生态之美的同时,聚焦于爱鹿人士、大连本地居民与野生动物间的和谐相处,通过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文明对话,彰显出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精神境界。
三、生态美学视域的环保纪录片价值追求
科技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应对自然灾害、生态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正是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和谐观”。中国环保纪录片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融入创作中,使观众能从价值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1.“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人、自然、社会以及天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应尊重自然生命、爱护天地万物。这一思想蕴含丰富生态智慧,对于反思现代化社会生态危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生态观有重要启示。当代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具有一定耦合性,中国环保纪录片创作“以和为美”,展现环境本然状态,呈现万物的自然和谐,并从人文视角关怀生命、追求人伦之和。河南首部城市鸟类纪录片《飞鸟家园》以郑州四季为主线记录鸟类的“城市生活”,展现郑州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体现对“天人合一”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生态理念的阐释与追求。
2.“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观。“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人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尊重保护自然即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上升至新高度。中国环保纪录片注重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地位,常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人与自然的奇妙故事,以低角度的平视拍摄、平民化的叙事语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彰显“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例如,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关注全国各地的珍稀动植物,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动物的日常状态和生存环境,在叙事中穿插与人类间共同的情感表达。比如,第三集中金丝猴家族蕴藏的“母爱”“家族情”,均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及生态文明观。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逐经济利益,一度出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导致资源锐减、污染加剧,引发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危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国各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驰而不息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向世界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以故事化叙事方式、创新性话语表达,全方位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科学论断,以及全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充分彰显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追求。北京卫视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绿水青山》,生动真实地讲述红海滩、查干湖、三江源等地的生态发展和治理故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刻展现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四、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话题,美丽中国建设可通过生态美学赋予民族特质,持续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国家形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天人合一”“生命共同体”等价值追求。中国环保纪录片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其中,展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纪实影像为载体,讲述人与自然间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时代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成果。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曾毅.电视纪录片主题的生态美学之维——兼论《天·地·人》三部曲[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万书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02).
[4]金鑫.生态美学视域下中国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5]冯俊苗,郑英明.从《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国产生态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8(21).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