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新闻在融合传播中的应用
2024-12-14杜翔宇
摘要:随着大数据、AI、VR等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新闻的形态日益丰富,受众也能从简单的阅读到参与互动、沉浸式在场,阅读体验不断刷新。探究可视化新闻在融合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能够为新闻从业者今后的新闻制作、传播等提供启示。本文以新京报为研究对象,对可视化新闻的概念和发展情况作了梳理,结合具体案例对可视化新闻在新京报中的应用和优势进行阐述,并对可视化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可视化新闻 新京报 数据可视化 交互设计
依托于大数据、AI、VR等新技术兴起的可视化新闻,丰富了新闻呈现形式,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各大传统媒体机构为顺应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相继开设数据新闻工作室,以提高自家新闻产品的竞争力。新京报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时政媒体,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推进媒体转型。其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可视化新闻品牌,如“动新闻”“有理数”“图个明白”等,并以此为依托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可视化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
一、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情况
数据新闻将“可视化”的理念引入新闻领域,丰富了数据的表现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可视化处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数据,文字也成为可视化形式解读的对象。
1.统计图表奠定可视化新闻基础。欧洲中世纪晚期盛行的航海探险活动,推动了包括统计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快速发展。当时,人们发现枯燥乏味的数据经过系统化、图像化处理能增添趣味性和传递多元化的信息,于是将其引入公共信息的发布中,所使用的统计图表多为简单的饼状图、散点图等,信息初具可视化特征。这一时期的统计图表主要作用是辅助文字表达,并不能够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出现。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数据统计表的形式更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价值。
2.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业的流行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络活动产生大量数据,为数据可视化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2009年英国《卫报》成立全球第一个数字新闻部门,之后各国媒体纷纷效仿。我国媒体开设的数据新闻栏目有财新网“数字说”、澎湃“美数课”等。这些媒体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挖掘、筛选、处理数据,在具体呈现时除使用传统的统计图外,还引入了时间轴、地图等图式,以及增设交互性。例如,财新网在2015年推出的数据新闻作品《星空彩绘诺贝尔奖》,该作品统计了1901—2015年诺贝尔奖得主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转盘的形式呈现。受众点击播放按钮后,代表不同领域和性别的图标便会出现在对应的区间。此外,受众也可自行选定年份,查看获奖者信息。
3.多媒体融合促进可视化内涵日益丰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可视化的内涵日益丰富,不仅关注受众的视觉体验,还要关注受众的听觉、触觉等体验。这类新闻的直观性与交互性更强,更能催生受众的阅读兴趣、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例如,2021年人民日报推出了长图作品《复兴大道100号》,重温党的百年征程,唤醒受众记忆,力求在情感共鸣中达成价值共识。该作品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动画、AI交互等多项技术,并体现出了高度纪实的风格,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墙体上的标语、字体,都有据可查。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可看到动态的画面,如飞翔的和平鸽、人造卫星发射等;听到历史事件同期声以及生活场景声,如八一南昌起义中的枪响、自行车铃声、孩童玩闹声等;另外受众还可以参与互动,生成自己的“百年征程纪念照”。
二、新京报中新闻可视化的应用和优势
新京报在可视化新闻创作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将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增添交互设计、吸引受众参与互动,运用多媒体进行融合报道,使用多模态符号组合呈现新闻事实等。新京报的一系列措施丰富了新闻的呈现形式,增强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1.数据可视化,提升可读性。数据可视化对于新闻报道具有极高的价值。媒体将与特定事实相关的数据进行筛选、加工、整合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简化,将用复杂的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现象全景式呈现,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可读性。在新京报的两个数据新闻栏目中,“图个明白”栏目偏重即时性的社会新闻热点,多采用长图的形式,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全景式解读。例如,在《中国人的“面子”有多重要?》中,新京报利用各类数据图表直观明了地展现了近几年人脸采集、识别技术的市场规模、发展程度等,并借助时间轴梳理了2015—2017年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有理数”栏目则是侧重以热点话题为切入点,统计、对比、深度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在《谁在用房卡打开我的酒店房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经过关键词检索、二次筛选得到的75条相关新闻进行了具体分析,将近几年“酒店门被打开”报道的数量、事件多发城市、酒店类型等几方面的情况做了数据可视化处理,既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涵,同时起到辅助受众阅读的作用。
2.交互设计,增强受众链接。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只能由权威媒体平台单向传播,受众在此过程中缺乏话语权,且只能被动接收。在媒体融合传播时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被重视,传播方式开始从单向性向交互性转变。从受众角度看,新闻交互性包含连通性、可控性、评论对话、创造乐趣四个方面,具体是指受众能及时获取新闻,可持续获取使用,并能与信息发布者连接;受众在功能界面进行观看、点击、滑动等操作,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阅读;受众参与文末的评论,与他人进行观点、情感互动,又或者参与调查问卷等;受众在交互行为中获得新体验和乐趣。新京报的相关可视化新闻报道中的交互设计较多地体现了连通性、可控性、创造乐趣三方面的内涵,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受众持续访问的意愿。例如,创意交互式产品《颤抖吧学渣,期末考试来了》以线上答题考试的形式总结2020年的年度事件,其题目设置考虑了受众的兴趣爱好、页面交互性强、视觉呈现效果好,发布后吸引了大量受众积极参与答题和分享传播。另一篇创意交互式产品《当离京五年的朋友突然回来……》以微信群聊中几位朋友的对话形式展现北京的变化,受众可根据页面指示点击进入群聊页面、滑动浏览群聊信息,还可以在另一板块上下左右滑动浏览体现北京五年之变的图片,交互设计增添了这一新闻产品的趣味性。总的来说,新京报相关报道的交互设计创造了新的乐趣与新闻价值,能够带给受众独特的阅读体验,满足其潜在需求,有利于增强受众黏性,提升媒体品牌知名度。
3.多媒体融合,促进有效传达。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指出,受众对于信息的解读有三种方式,即主导—霸权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对抗式解读,对于传者来说,前两种解读方式是较为理想的,能够完全实现或部分实现传者的传播意图。相较于文字新闻,图像影视新闻更能令受众产生沉浸感和代入感,也更有利于实现媒体所期待的受众最大程度地理解传播者的意图。新京报“动新闻”栏目的有关新闻报道利用3D技术,融合图片、真实视频片段、动画、旁白等,模拟再现新闻现场,还原事情的发生经过,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令受众产生空间代入乃至情感代入的效果。这类新闻对于技术的要求高,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但是信息含量丰富。例如,《血色万圣节|3D还原梨泰院踩踏事故》这则新闻利用3D模型、二维动画,结合真实的现场图片和视频影像展现了踩踏事故现场的街景、意外发生时受害者的状态、现场救援情况等信息,增强了受众的临场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同情、恐惧等心理,有助于实现媒体想传达的“人群高度聚集场所容易发生踩踏危险”的警示。《胜利之路1953》系列将3D动画同历史照片、纪录片片段、电影配音等相结合,再现志愿军的作战路线、作战环境、战后战场情况等,展示了志愿军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
4.多模态叙事,增强受众沉浸感。叙事运输理论认为媒介能够将故事接收者从现实世界运输到故事世界,经历过“旅行”的受众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会受到故事世界的影响。现下流行的短视频新闻便是“运输”受众的重要媒介之一,因为短视频新闻融视觉与听觉为一体,运用了视频、配乐、背景声、旁白等多模态的符号呈现新闻事实,既创造了更大的表意空间,令受众沉浸其中,也能保证信息有效传达。新京报的“我们视频”栏目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代表,其秉承新闻专业主义,以PGC模式进行专业化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并借助UGC模式拓展新闻来源,产出大量优质新闻内容,践行了媒体作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者的使命。例如,2023年12月18日甘肃地震灾害发生后,新京报相继推出了《卫星视角拍摄甘肃积石山县震后画面 县城主城区白茫茫一片》《甘肃积石山举行地震遇难同胞悼念活动:全体人员默哀后敬献鲜花》等多条新闻,通过关注不同的选题角度、碎片化呈现,即时传递地震相关信息。在具体的报道中,低沉的配乐、白雪覆盖的震后现场和救护人员等向遇难人员献花的影像令观看者产生深刻的代入感,让观看者体会到灾难的无情、救援的困难,并产生对震区人民的深刻同情。
三、新闻可视化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新京报推出的可视化新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结合其发展现状可以窥见,可视化新闻未来将会朝着深度挖掘数据、加大交互创新、重视受众反馈以及增强新技术运用等方向发展。
1.深度挖掘,避免机械化生成。将新闻涉及的相关信息利用图表、地图等形式作可视化呈现,为数字增添了“温度”,有利于受众直观地了解到新闻想要传播的内容。但是当众多媒体都频繁地使用这些可视化元素,机械地将数据信息模板化呈现时,只会令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未来,新闻可视化操作不仅要注重将新闻呈现形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令受众在阅读时产生美学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和分析相关数据,将新闻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等深度信息一并传递给受众。
2.积极创新,加强交互设计。新京报的许多数据可视化新闻都使用了统计图表、图形、地图等可视化元素,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受众对于新闻的深层次理解。但其使用较多的是静态的信息图,对于动态或交互类的图表使用较少,受众的参与度较低;另外某些包含动态交互设计的新闻更多的还是单向度地传递信息,受众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浏览。在未来,新闻制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受众的阅读体验,做到内容、形式两手抓,即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形式上的交互创新,让受众拥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选择性。
3.重视反馈,拓展新闻来源。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受众可对新闻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乃至参与新闻生成。新闻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的运用能够留下大量的受众互动信息,将这些实时信息收集起来,运用到新闻制作过程中,可以丰富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提高新闻产品的价值。此外,由这些受众意见层面乃至心理层面的反馈所生成的新闻,能够及时呈现事实的发展,更能满足受众的新闻诉求。因此,未来可视化新闻势必会更加重视受众反馈。
4.技术加持,丰富叙事场景。“在场感”有助于加深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记忆、认知、情感体验等。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新闻场景化叙事的形态将日益丰富。新闻制作人可以利用VR技术令受众沉浸在真实的视听场景中,从而对新闻报道内容有更深刻的认知;也可将2D、3D动画技术结合游戏机制,实现新闻信息游戏化,让受众在游戏中化身新闻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构建个性化认知。例如,《婚姻的隐秘角落》是澎湃数据新闻团队在2021年推出的新闻游戏化探索产品,其游戏情节、判决流程改编自真实的裁判文书。受众在游戏中可以扮演新手法官,参加“模拟法庭”,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作出判决。在这种叙事场景下,受众的参与感、在场感更加强烈,对离婚诉讼流程、相关法律等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总之,在技术的辅助下建构的多元化叙事场景,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受众的沉浸感,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事实的认知。
四、结语
可视化新闻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突破口。从最初引入简单的统计图表,辅助文字叙事,到借助各类数据处理工具挖掘、处理、呈现数据,衍生出专门的数据新闻,再到文字普遍图片化、影像化以及多媒体融合报道成为流行趋势,媒体制作可视化新闻的手段日益成熟。经过可视化处理的新闻,能够更直观地将信息呈现给受众,其内容上更具有深度,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美感、趣味性更强;在交互设计的配合下,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增强,被赋予了全新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新京报相关报道分析,可以发现可视化新闻能够提升新闻可读性、增强受众链接、提升信息有效传达率、增强受众沉浸感。融合传播背景下,未来可视化新闻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深度挖掘,加大交互设计的创新力度,重视受众的反馈以及增强新技术的运用。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可视化新闻在融合传播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08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滕瀚,张双弜.国内可视化新闻生存路径初探[J].采写编,2014(03).
[2]杜付贵.数字新闻交互性的概念阐释[J].青年记者,2022(16).
[3]陈先红,杜明曦.叙事运输理论:隐喻、模型与运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4).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