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百科真题
2024-12-13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3A,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从四方来
陈丹阳
①“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②《春日》是宋代朱熹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春天美好的景致。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东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景物、自然现象往往会被人们赋予特定的内涵,“风”就是历代诗人钟情的对象之一。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人们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一旦进入诗歌之中,风便不只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还是诗人情思的载体,寄托了诗人的喜怒哀乐。
③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从不同方位吹来的风通常是不同季节的象征。与象征春天的东风不同,西风代表肃杀的秋天,诗人往往用它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孤独。例如,元代文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情绪与朱熹的《春日》截然不同。
④南风象征着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夏天。在《诗经》中就有一首《邶风·凯风》写道:“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南风使草木欣欣向荣,使酸枣树从幼苗长成大树。诗中用南风比喻母亲,用酸枣树的生长比喻子女的成长。在今天的山西运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古老盐湖,古人将含盐量高的卤水从此湖中采出来,再利用温热的南风加速水分的蒸发,便可以得到白花花的食盐。相传,擅长音律的舜帝曾在运城盐湖旁抚琴吟唱过一首《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温和的南风能够解除百姓的愁苦,及时吹来的南风还可以增加百姓的财富。
⑤北风总是和冬天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描绘了边塞的风雪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虽然是农历八月,但北风携带着大雪,宣告冬天已提早到来。
⑥这种以东西南北风象征四季的现象,显然和我国一年之中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临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非常明显。春夏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秋冬盛行西北季风,干燥寒冷。四方风和四季的关系正符合我们的切身感受。温暖的东风是冬去春来的重要标志;湿热的南风带来了夏季的高温和雨水;每当西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开始枯黄;在冬天,最让人避之不及的便是凛冽的北风。
⑦不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四季的风向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季节,风向也会经常改变。东风不只是在春天才有,春天也不是天天都刮东风。可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东风似乎只代表春天。四方风和四季的这种固定关联的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历史原因。
⑧人们通过定义四方和四季探索空间,感受气候的变化,借助四方风带来的冷暖体验抒发胸臆,寄托情思。风从四方来,居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对风的感受不同,但都爱让四方风当主角,写下一首首诗歌,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人类心灵的宽广、深邃。
1.下列对“风从四方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从四方来”指出我国有不同风向的风吹过,体现了我国的风的多样性。
B.“风从四方来”在诗歌中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C.“风从四方来”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空间和气候的认知,与四季变化紧密相连。
D.“风从四方来”交代了中国幅员辽阔,以平原为主、四面无高山阻隔的地理特点。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处引用朱熹的《春日》一诗,起到引入主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③段中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例子,具体展示了秋风在诗歌中的象征 意义。
C.第⑧段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对风的不同感受,揭示风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D.本文在介绍每个方位的风时均列举了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使读者易于 理解。
3.读了本文后,杨杨展示了李峤的《风》一诗,并从“四方风”的角度对《风》中的“风”进行分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杨杨的分析补充完整。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分析: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则生动描绘了风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一步体现了风的广泛存在和巨大力量。
【小题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结合第⑦段“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四季的风向不尽相同”可知,“‘风从四方来’交代了中国幅员辽阔”是正确的;但“‘风从四方来’交代了中国以平原为主、四面无高山阻隔的地理特点”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根据原文信息可以明确“中国幅员辽阔”,但并不必然推出中国的地形特征;更何况,谈论地形特征与风向的关系也不是文章的意图。依据已知信息推未知信息,合乎逻辑是必要的条件,必须以文本提供的信息以及相关的逻辑关系为依据。
故选D项。
【小题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结合“居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对风的感受不同,但都爱让四方风当主角,写下一首首诗歌”可知,第⑧段并未“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对风的不同感受”,而是强调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风的共同感受。文章内容的展开自有逻辑,抛开上下文,C项观点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放入原文之中,才能得出最恰切的关系。
故选C项。
【小题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
答案参考:在李峤的《风》一诗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两句,通过风的作用,展现了风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面貌。
本题立足“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命题,有效地扣合了阅读材料。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从“四方风”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诗中的风分别对应西风与东风。“解落三秋叶”描绘的是秋天树叶被风吹落的景象,这里的风是西风,它代表着秋天的萧瑟与凄凉,西风的吹拂使得树叶纷纷飘落,展现了风的肃杀之力,同时也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凋零;“能开二月花”则描绘了春天花朵在风的吹拂下绽放的情景,这里的风是东风,它温暖和煦,带来生机与活力,东风的吹拂使得花儿在春风中绽放,展现了风的温柔与美好,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多年来,《百科知识》刊发的文章常被选为中学语文试卷题资料,其原因就在于文章立足于科学、弘扬了文化,而这恰恰是教育的宗旨。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也是命题应有之义。立足语言,更重在思维、审美、文化,这样的试题自然值得肯定。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