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
2024-12-13李广宇
【导读】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争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逍遥游”“物化”等哲学思想,旨在寻找一条超越现实困境、实现个人精神自由的道路。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庄子文化人格的内涵
“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无为而治”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强调只有放下执念,顺应内心,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这种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无视和破坏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我们只有真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逍遥游”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状态。在这一境界中,个体摆脱了世俗的纷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个体需要具备超越物质欲望、摆脱名利羁绊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物化”的观念。“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了庄子追求的物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齐物我、齐是非的自由境界。它反映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揭示了审美主体在观照中忘怀得失,感到自身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在庄子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皆可与道相通。庄子的“物化”观念,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们理解并应用这种观念,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看,现实的一切差别,如大小、美丑、寿夭、贵贱、是非等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界限。“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从事物肯定的一面出发,大小、美丑、千奇百怪可视为一律。庄子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万物皆有其共性的角度论证万物如一。庄子后学对庄子“齐万物”的思想作了阐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的,是观察者本人加给事物的。这种观点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可以让人的心灵开阔,减轻烦恼和痛苦。虽然这会导向不可知论,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二、庄子文化人格追求的路径
“心斋”修炼。“心斋”是庄子提出的特殊的精神修养方法,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心斋”是庄子通过假托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来阐发的。《庄子·人间世》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的字面意思是打扫屋子里的杂物,也可用来表明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
“心斋”是中国最早的自我意识理论,这是一个从“生理”到“意识”再到“无意识”三个不同层次的自我反省系统。庄子的“心斋”,是一种精神上的斋戒,意在摒除感官杂念,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使心境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心斋”除去了思虑、知识,使心虚而“同于大通”。
“坐忘”体验。庄子的“坐忘”体验是他文化人格追求的实践路径之一,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坐忘”是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忘却一切的境界。这不仅是对外界纷扰的超脱,更是对内心欲望的克制与超越。通过“坐忘”,人们可以逐渐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实现这种境界,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力,因为忘却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坐忘”的体验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通过“坐忘”,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同时,“坐忘”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和善待生命。
“境界”提升。庄子的“逍遥游”境界为当代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迷茫。而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倡导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
三、庄子文化人格的影响与意义
(一)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汉代的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被进一步发挥,成为治国安民、休养生息的重要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和“物化”观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便体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与超脱的“逍遥游”精神。
在文化艺术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中国古代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韵味。在绘画中,庄子的“物化”观念影响了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使中国画流派更加注重表现物体的内在神韵,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形似。在书法中,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则影响了书法家的创作心态,使他们能够以一种自然流畅、天人合一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还在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庄子的道德观强调提升内在修养、维护道德自律,这对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领域,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曾被封建统治者采纳,成为治国安民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路径。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学会放下过度的执着和控制。实践庄子的“无为而治”,我们可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则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过分拘泥于世俗的规范和标准。应该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和激情。庄子的“物化”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此外,通过实践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可以学会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这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超越。
(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许多人感到焦虑、迷茫,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能提醒人们放下过度的欲望,让事情自然发展。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关注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不是过分追求卷面分数和成绩排名,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发挥他们的潜能。
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启迪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平衡。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一些企业家在取得商业成功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参与慈善事业、学习哲学等。这种转变不仅让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观念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超越物质的束缚,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多的领导者运用庄子的思想,注重员工的内心需求和团队的整体和谐,从而打造出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运营团队。
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纳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智慧,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马铃.《庄子》身体美学思想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22.
[3] 李广宇,毕莹,毕业. 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研究[J]. 今古文创,2022(30).
[4] 刘楚昕. 阴阳五行观念在先秦及汉代思想中的演变[D]. 武汉:武汉大学,2021.
[5] 人民日报评论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2-0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