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2024-12-12朱静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资格证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然前提,还是实现农村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为此,着重梳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细致分析了当前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培养路径,如“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激励追踪反馈制度”等,以期充分激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力,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三农”;资格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2-0068-04

乡村振兴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针对“三农”工作提出的重大部署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确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

人才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行因素,又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想要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首要是应打破人才资源制约的局面。现阶段,乡镇乡村发展较为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除了基本的农业技能,其他专业技术能力有限。面向乡村振兴人才教育的院校包括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成人院校以及电大开放教育等。这就表明,想要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质量,进而助力“三农”全面发展[1]。

(二)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力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在国家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阶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随着城镇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走向,新型职业农民已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战略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基本素养,而且可以针对乡村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广大农民学有所长,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加速农村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

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人才资源结构优化、稳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加速农村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既为农村打造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全面的可能与方向,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而有效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农村职业教育担任着文化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育的双重职责:一方面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内涵,整体提高乡村人民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从而根据所在地区的位置、地形、历史等深入挖掘特有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等,为乡村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与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相比,传统职业教育更倾向于服务城市,服务农村意识不够强烈。目前,农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是以“升学”为主,教育内容也是偏文化知识,对非专业性的技能培训不够重视[2]。在此前提背景下通常会形成两种局面:一是大多数学生不想留在农村,农村人才流失相对严重;二是尽管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农村,但其实际技术水平有限,很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二)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相对失衡

1.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长期以来,城市职业教育与乡镇职业教育一直存在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错位现象。相对于乡镇而言,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较为优质,并且城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愿意主动服务农村的少之又少。由于农村职业院校高质量教育资源稀缺,因此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率不高,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持续有效的发展。

2.农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畅通。现代化农业想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这就需要农村职业院校根据时代发展形势与市场发展趋势对教育专业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在实际情况中,受高校本科招生、城市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明显的“去农化”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无法与农村产业升级改革实现有效衔接,从而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3]。

3.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容与现实发展需求不够匹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与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对新型农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作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要场域,既未构建出符合农村实际条件的系统化教育内容,也未将新型农村培育纳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缺乏顶尖设计与统筹规划。如农村职业教育人才体系构建并未考虑城镇因素,城市与乡镇仍然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

(三)农村职业教育激励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激励反馈追踪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重要方式。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虽然部分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回到农村开展工作,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忽视了激励反馈追踪机制的重要性,也并未考虑以下问题,如接受教育培训之后的学生能否快速胜任专业岗位,学生是否能够将培训内容与技能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何建设性意见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一)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农村职业院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农业产业升级优化趋势、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方向等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提升农村学生文化水平、强化学生农业技能始终视为教育根本,既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文化知识支持,也为乡村振兴涵养坚实的后备力量。农村职业院校也要培养一支掌握丰富农业知识、具有高超农业技能、拥有较高文化水平、懂得经营与管理的职业农民教师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农村职业院校树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思维。在办学定位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重新调整办学定位,针对涉农专业学生,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重点,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打造创新性的上升发展空间;在办学模式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与行情对办学模式进行优化,大力吸引社会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教学中,推进产教融合新发展;在办学形式方面,重视职业教育校内知识文化教学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育,进而有效培养素养高、技能强的“三农”人才。

3.树立整体的大职教观念与城乡协同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要具备较大的格局观与发展视野。一方面要推进农村地区中职、高职一体化建设。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基于共同的培养目标与计划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课程、教学方式等,打造多种教学模式。如中职与高职课程在宏观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以及院校特点开展分层次教学,针对中职学生需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针对高职学生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此同时,还要建设职业教育生源基地。职业院校要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建立长期性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实现“为农教育、离农教育”两手抓。在为农教育方面,农村职业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相关政策、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现实发展需求等设定适当的教育专业,以此吸引更多生源,为当地持续发展培育优质人才;深入挖掘农业学习意愿较为强烈的学生,使其掌握农业经营、农业技能等内容,将其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在离农教育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应重视劳动力转移背后所需的文化知识讲授与职业技能培育,实现学生向产业型工人的转变,加强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联动;针对农村学生大力开展市民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离开农村、步入城镇奠定坚实基础[4]。

(二)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培养模式

1.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强外部师资力量的引进,积极与地区农业、社会企业等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农村企业管理者、先进农业技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活动,为院校教师讲解农业生产具体环节与内容,分享实际生产经验,整体性地提升农村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当地本土技能型村民、农业经营能者、农业行业专家等到校兼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为学生解答创业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创业信心,使学生成为新型乡村发展格局中的参与主体;对院校内部师资力量进行优化,院校应安排农业教学师资队伍参与到“三农”一线实践活动中,深入掌握当前农业发展情况与未来趋势,保证在农业具体教学指导中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农业教育沙龙、集体研讨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讲好“三农”故事的意识与能力,为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夯实基础;选派院校优秀教师外出进修、顶岗锻炼,在“田间一线”了解农业发展的热点新闻,强化教师的农业教育意识,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

2.基于区域产业,打造特色的产业专业结构。一方面,为了能够有效应对职业教育专业“去农化”问题,职业院校应深入所在地区开展实际调研,精准了解地区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需求,进而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保证职业教育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既为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专业提供支撑,也为职业院校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职业院校应深入掌握农村发展需求,并定期调整教学方法,如积极开展“田间一线”培训活动,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环节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为乡村振兴培育本土化高素养、强技能人才。

3.应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向普通教育靠拢,实现融通发展,例如:以专业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联动,开拓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现不同层次(中职、高职)职业教育的融通,为农村学生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升学之路。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根据所属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其一,加强顶尖设计,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行政单位要统筹规划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可行性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以完善的制度保证职业教育的规范性与标准型,助力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二,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主要包含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性指导政策,对农村职业教育并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在制定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时要重视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杜绝空泛化现象出现[5]。

4.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优质人才。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以乡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民学校为辅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激活企业的潜力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督促广大企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培训渠道与机会,为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稳定的实训场所以及专业的实训设备,推进产学结合的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培训补偿政策,合理设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并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为培训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就业资格证,提高执业资格证的含金量[6]。

(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激励追踪反馈制度

1.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激励机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在物质激励方面,应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支撑以及生活补助,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或者学生认定为乡村人才,为其提供较好的薪资待遇与奖金,尤其是针对偏远地区的教师人才,要不断为其减轻生活压力;地方政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学生减免学费以及助学金、贫困补助等政策,为乡村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还应设定专项活动基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教材开发、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师资培训等活动下拨资金,更深层次地调动人才培养积极性。在精神激励方面,地方政府应给予职业教育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一定的精神嘉奖,如奖杯、奖状、证书等,发挥劳动模范的力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开展适当的评估追踪与反馈。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完善,紧跟时代发展而调整,因此评估追踪与反馈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就评估而言,评估又指评价,即对事物进行评估与考核,根据事物具体实施过程通常可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以及事后评价。具体操作如下:针对所属地区特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对其最终应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估量,将其中可操作性强并可通过检验的培养模式与方案设定为模板,将其中难以操作的方案加以改进或者剔除,将评价考核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此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就追踪而言,职业教育的闭环并不是学生毕业,而是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快速熟练地融入产业工作中。同时,对于追踪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方向。就反馈而言,要定期引导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作出反馈,反馈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应用效果等方面,便于后期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蔡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2023(27):15-16.

[2]连金玉,郁昱,李锋利,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2):111-114.

[3]蔡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定位[J].南方农机,2023(12):119-121.

[4]杨羽吉.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工智能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3(10):30-32.

[5]张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3(5):49-51.

[6]李慧,林永春,骆李静.乡村振兴视阈下职业教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价值、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23(3):5-10.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y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but also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It is a practical need for realiz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rural industries, but also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However, 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 the curr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erefore,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urren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a cultivation path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larifying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djusting the cultivation model”,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entive tracking feedback system”. The aim is to ful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资格证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基于网络教学视角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国企会计管理体系创新方案研究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