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4-12-11赵炜华贾天冰陈巍刘雨辰
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早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就业面广、消费关联大,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成为其中必不可少且责任重大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与汽车有关专业。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其对人才需求的定位及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不同定位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汽车类专业 人才培养 策略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由部分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自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表示将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的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院校总数的50%,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截至目前应用型院校的发展已经历了将近10年的历程,10年间众多应用型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明确
近10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而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10年恰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刚刚起步的10年,应用型院校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与社会、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并不完全相符。社会在进步,产业在进步,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明确目前社会以及产业所缺的人才技能,调整院校的人才培养策略,不能一味趋于传统模式,照搬老旧经验;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时代变迁,实事求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行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往往具有惯性并未按照应用型的定位量身定制培养模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还是按照研究型人才的模式进行培养或是借鉴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部分高职院校则仍是按照其原本培养技能人才的定位进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等方面相差无几。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缺乏特色。这就导致了人才结构的失衡,造成同一类型的人才过剩,脱离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初衷。
1.2 面临上压下顶的尴尬局面
所谓上压,指的是处于所在层面的上方的人或事,在不断向下探拓展其范围;所谓下顶,指的是处于所在层面的下方的人或事,在不断向上拓展其范围;而就处于这两者中间,处于两难的压力之下。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恰恰是遇到了此类尴尬局面,其在发展中不断受到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下压上顶,使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减小,亟待破局。以西安航空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为例,西安航空学院属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二级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则是依托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而成立的具有十余年历史的新兴学院。但诸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都设置有汽车类相关专业,原本上述高校定位于培养出高端顶尖的研究型人才,但是在实际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并不能给所有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提供科研型岗位,而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就要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为此,目前很多的研究型大学也非常注重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保障其学生可以适应日益激烈的行业人才竞争。为此,这给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带来了较大冲击,使其在原有的就业领域中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在技术型大学中,诸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等高校都设置有汽车类学院及专业,日后也将培养技术型本科毕业生。随着其培养人才层次的提升,其在以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则很好地弥补了其原来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使原本就竞争激烈人才输出大战变为一片红海,导致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就业空间日益紧张。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2.1 学生定位不够准确,吃苦耐劳及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不断发展甚至需要弯道超车的汽车行业中更是如此。在向汽车企业发放的基于产业特征变化的汽车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及素质能力画像研究企业问卷调查中,81.25%的汽车类企业将吃苦耐劳作为他们最为看重的员工品质,吃苦耐劳中同时包含了作为员工的责任心和抗压乐观的心态。企业认为:吃苦耐劳是指对公司来说,员工能够不畏艰难,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这样的员工往往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成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推动公司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业绩。尤其是在汽车类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吃苦耐劳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渡过难关。抗压心态是指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员工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并找到解决办法,这样的心态对于公司的运营至关重要。拥有抗压心态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责任心是指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要求和责任感,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这种责任心也可以延伸到对公司的整体运营和发展负责,从而推动公司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吃苦耐劳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员工品质,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学生的专业素养。但吃苦耐劳这一品质的培养却在大学中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和塑造,即便是近期部分高校开设的劳育教育这门课也更多的是强调强健学生的体魄、培育人们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这与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仍有着一定差距。同时,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后选择离职或跳槽甚至是被企业辞退。从问卷调查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在被企业辞退的原因中,占40%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强度。但随着技术型大学具备培养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而其原本的技术型人才本就具备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较为实际的个人定位。如此一来,应用型大学所培养人才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2.2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难以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建立的基石,校企合作的好与坏、深与浅直接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同时,“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而不论如何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间的深入沟通与协作。只有学校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其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企业只有在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下才能真正给出学校更加实际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议,如此一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发放给企业和校友的问卷调查中,81.25%的企业愿意为所招聘的专业指定他们认为前沿、必要的课程;100%的企业愿意派讲师共同参与其指定课程的正常授课及实习,且多数企业愿意承担50%左右的教学任务共同支撑相关课程;95%的校友认为在开设专业课程前应当和主要用人企业进行沟通和论证;93.33%的校友认为学院应与企业联合开设课程;96.67%的校友认为企业指定开设的课程需要学院邀请相关企业讲师入校承担联合开设课程的部分内容。
目前,院校教育人才和企业所需人才仍存在一定隔阂,校企协同、共同培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屡见不鲜,常常处于浅层的、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部分企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应用型本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往往是挂个牌子、走个过场,其实并无紧密联系;而部分学校也并未抓住校企合作的机会,不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仍然闭门造车,不能通过企业看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需要,而如此做法却需要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买单,无疑成为教育的一种悲哀。
2.3 实操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实操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问卷调查中92.35%的企业认为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用型高校首先应当增加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友问卷调查中,70%的校友认为增加校外的实习、实践机会,65%的校友认为通过学校四年的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仍需继续提升;60%的校友认为学校偏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不仅仅需要培养的人才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问题,从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操作并不像理论学习一样,都会有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在培养中注重实际操作,使培养的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经验则是从实践中来。因此加强实操,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至关重要。但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也在逐步提升实验、实践与实操类课程的所占比例,但行动却较为迟缓,难以适应不断更迭的行业发展。
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其综合能力如何往往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目前大部分都已拥有博士学位,其理论功底扎实,研究能力突出。但多数教师往往是走出大学校门后又走上大学讲台,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往往成为个人能力短板。但对于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而言,不仅要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方面也要跟着当今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70%的校友认为教师授课基本以教材为主,导入实践案例分析太少;60%的校友认为高校教师最应提升的能力就是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所有问卷企业皆认为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教师最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升教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摆在当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提升策略
3.1 锚定应用型人才定位,提升学生全方位素养
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技术基础和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多方位支持,而上述能力的基础则是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中应当考虑在每一学年加入提升学生吃苦耐考、抗压能力及责任感的课程,使目前在校的00后大学生减少作为独生子女长期在家中养成的优越感,磨砺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可将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长期灌输于学生的所有课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升。同时,在学生的各类课余文化活动中增加开展提升学生意志品质的讲座、辩论、活动,在班团会中增加吃苦耐劳等主题,在三全育人中共同强化吃苦耐劳等企业需要且需大力弘扬的观念。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与企业的“三观”完美契合,这既加快了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又增加了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认同感,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3.2 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设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是将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机制性障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大、做强、做实的有力保障,从而最终由高校培养企业产业需要的人,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工艺、产品等瓶颈问题。为此,如何切实有效的深化校企合作就成为摆在校企之间的重要一环。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场所,授课内容则决定了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和了解。因此,企业想从一毕业就得到召之即可战的人才,而学校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行业技术、了解最先进的前沿知识,通过校企共同开设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便成了双方可形成共赢的最优选择。通过前述问卷中的调查可知,企业有强烈的意愿对其未来可能的招聘对象进行授课,以提前向学生传授他们认为学生就业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也愿意了解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带来的“接地气”的授课内容和与实际结合的知识传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调整其原来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主动与企业一起共同完成学生授课计划及授课大纲的制定,邀请企业派驻优秀授课教师走上学校的讲台参与在校学生的培养。与此同时,在学生的实习、实验、实践课中,企业往往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设备,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相关设备、设施让学生在企业尤其是行业的主机厂企业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实验、实践。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学生由书本走向现实,同时可以使校企共同发现在培养中存在的短板,不断通过实际进行检验并不断修正,最终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学校放心、企业满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3 补强现有短板,加强教师锻炼及培训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所招聘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和行业特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在招聘教师中仍然将学历及科研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致使一些学历或科研能力稍显不足,但拥有丰富企业经验或实践能力的人才无法成为高校的一员。为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需要在招聘中明确招聘岗位的目的,在一些岗位上招聘符合岗位能力的教师,而不是一味地以学历、科研水平为唯一衡量标准。同时,在现有教师的培养中,高校应当要求并鼓励其教师努力和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假期前往企业进行锻炼的方式多多走向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等各环节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日后的授课中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科研中,高校也应鼓励教师努力承担横向课题,以便更好的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与企业一同公关难题,从实际中找寻更加丰富的教学案例;在教师提升学历过程中,高校应鼓励教师走向设在企业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使教师在提升自身学历的同时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将行业的高、精、尖内容加入日常对学生的学习和指导中。高校也可聘任企业中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成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并要求其每年承担一定数量的授课或实习任务,以更加灵活的方法解决目前教师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的困扰。
4 小结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作为刚起步不久的应用型本科肩负着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又能将理论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从师生两方面不断提升并加大与优秀企业的深入合作,努力为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当代优秀青年为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莉,唐凡茗.基于酒店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87-88.
[2]史超超.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96-97.
[3]王欣,李晓欢,周蕾.基于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14):20-22.
[4]赵娟.金融人才需求新变化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7):47-49.
[5]马婉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异分析——以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8):215-217.
[6]杨佐飞.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6:41-42.
[7]李敏.基于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重庆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1.
[8]赵琦.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